探秘盛家寨
文/王艳丽
冬月初一这天,是周日,气温彪升至21℃,晴空万里、惠风和畅,让人觉得不出门走走,就辜负了这样的冬日暖阳,辜负了清风明月与自己一周的忙碌。
恰在此时,有友提议去爬太白顶,探访传说中的盛家寨,于是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一日登山游。说好是三家人,出门结集时一看,就是三个高中同学加一个同学家属,我们都在打趣这个家属,比同学更胜一筹。
车行至万和镇,叫上还在自己新居门口监工的谢大哥,作为我们的向导及带头大哥。在谢大哥和工匠们交接“工作”的同时,我们顺道参观了他的“独栋别墅”,真是廊宇轩阔,庭院深深,屋后一畦畦、一垄垄的小菜园错落有致,勾出了我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恨不能在老家也有一亩三分地,实现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养老生活;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觉得现在孩子少,不该花这么多钱在乡镇建房……面对我们截然不同的反应,谢大哥宽厚地笑着说,邱老师喜欢就行。邱老师是谢大哥的爱人,一名刚刚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只要爱人想做的事,他无不支持并身体力行,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样子。
在谢大哥的指挥下,我们一行五人向位于随县新城太白村境内的盛家寨出发。一路上,博学且对地方志颇有研究的刘同学,就开始给我们普及“盛家寨”的冷知识:据说盛家寨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适逢太平天国战乱,匪患猖獗,盛姓先人为保一方平安,集全族之力修建而成,与玉皇峰险涧并峙,厥名仁寿,盛家祖墓在此。
为了佐证这一说法,刘同学又向我们推介了印㳟法师的《白云山志》,印㳟”,俗名“盛祥麟”,是土生土长的盛家湾人,他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家庭,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位于今随县万和镇车店村)剃度出家,1985年成为桐柏山水帘寺方丈。在暮年之即,他以桐柏山太白顶周边与佛教有关的风物和轶事为题材,撰写了一部以桐柏山佛教内容为主的山脉志。在书中他自述:“印㳟孩提时,随家严入中扫墓,睹其幽寂,颇感兴味,此初与山水相期也”。这大概是近代来对“盛家寨”最早、最有力的文字佐证,也是这一方山水对一个孩子最早的启示。
正是通过这一部志书,我们了解了盛家寨的前世;前不久又通过襄阳一位驴友的推荐(有图有真相),我们了解了盛家寨的今生。也让不甘人后、身为随州人的我们,有了今日一探究竟的决心。
走到山脚下,一条正在修建的绕山公路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施工人员说路况十分差,且有落石的危险,建议我们打道回府。可充满斗志的我们怎肯罢休,决定另辟溪径,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密密麻麻的从林与藤曼,宛若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把这里包裹得严严实实,俨然童话中被施了魔法,沉睡中的原始森林。荆棘从生、落叶掩盖的崎岖山路,没有一丝人类的痕迹、从而也杜绝了白色垃圾,也许不打扰就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这真是个残酷的事实。
穿行在枝枝叶叶与藤藤蔓蔓中的我们,是多么渴望有一把镰刀或者一根神奇的魔杖,为我们披荆斩棘,可此刻我们没带任何工具,只能徒手攀援,不一会儿,除了谢大哥,其余几人都气喘如牛,狼狈不堪,不得不手脚并用,纵是这样,也还摔了不少跤,衣服被刮破了,身上也挂了彩,再无风度和形象可言。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难攀援,终于到达一处地势开阔处,回头俯看:远处的城镇似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圆点,环绕在一条玉带似的小河边,让人分辨不出“哪是新城镇,哪是枣阳新集?”虽然传说中的寨墙仍不见踪影,但迎面而来的一棵高大粗壮、枝干遒劲的黄栌,在冬日暖阳下,红得如梦如幻,分外静美。一时之间,大家的疲惫一扫而光,纷纷拿出手机,对着这个被我们誉为“史上最大、最美”的红叶一阵狂拍,这棵黄栌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背靠悬崖,保证了它向阳而生,地势之高,保证了它不与其它低矮乔木为伍,因而尽享自然之精华。
经过这一番调整与休憩,后半个小时的登山显得从容与顺畅了许多。突然走在最前面的刘同学大叫一声“快看,寨墙”,只见两人高的石头寨墙横亘在眼前,大家欢呼雀跃起来,拿出猴子捞月亮的的劲头,搭着人梯上了城墙,极目远望,一段段“寨墙”顺着山脊绵延而去,方圆几百里,不可尽观,直到山的那边,眼的尽头。且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在没有水泥钢筋混泥土、没有吊机挖机的古代,盛家的先人要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无异于给月球贴瓷砖,但是他们硬是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但做到了,且几百年还巍然屹立。
一向只知“北长城”,岂不知在我们随地,还有这样雄伟壮观的“南长城”,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城墙找到了,但南寨门在哪呢?难道就这样漫无目的,漫山遍野地找下去?谢大哥先行探路去了,我们决定原路返回,在丛林中兜兜转转中,眼尖的同学家属发现了两件宝贝:酷似“龙头”与“鹿角”的根雕树桩,一下让我们想到随州的“市标”——鹿鹤,难怪先民们铸造了寓意吉祥的“鹿鹤”青铜器,说明3000年前,这块土地就是丰硕的沃土,就是“呦呦鹿鸣,食野之平”的原乡。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寻宝”的喜悦中,谢大哥也在对面的山峰上向我们招手。顺着他的指引,重返城墙,向东南方向进发,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南寨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见巍峨高耸、保存完好的南寨门,在瓦蓝的天空、斑驳的树影映衬下,更显古朴端庄,寨门上的门栓洞浑圆工整,寨门下的石阶蜿蜒向下,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下山路。
踏着古人的足迹,走着前人走过的路,不到40分钟,我们下了山。幸福是什么呢?是上山时的曲折与艰难,下山时的顺畅与轻松;是经过一番艰难探索后的得偿所愿;是平凡苦闷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与犒赏;是年过半百,一回头,儿时的朋友还在身边,你在说,他在闹,我在笑。
作者简介
王艳丽:随县厉山人,随县作家协会会员,一个爱好文字而被生活磋跎的文艺中年,愿余生能与文艺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