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天径|“随”名渊源考(三)

文摘   2024-12-29 06:00   湖北  

“随”名渊源三)

蒋天径

四、随即伏羲

语音学中有一组对立概念:快读‖缓言,汉代注家的“譬况字音”则称为急言‖徐言,是针对发声气道宽窄、语速快慢而出现音节变化的一种现象。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举个现代的例子:“甭”,缓言就是“不用”;反之,“不用”快读就是“甭”。又如“孬”,缓言就是“不好”;反之,“不好”快读就是“孬”。讲话的语境不同,吐词的缓急也不同,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同。

“古语与今殊别”,不只是快与缓,急与徐的问题,这只是考虑了发音气道的宽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即语言人类学家所讲的:“人类语言的存在是一个与人类生息同步的过程。”因而也经过了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音节词到双音节词的发展过程。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古人的名字多为单字,如尧、舜、禹、启、汤,这当然是为了呼叫的方便,但更重要的是古人语言发展不成熟,词汇相对较少的原因。语言的发展规律是,越古老,词汇越少。少到只有“呼”与“应”,“问”与“答”的境况。而且这种呼应、问答,简单得就只有一两个字。这一两个字,不是名词,就是动词,不存在任何副词、修饰词。

如此说,为什么创世之初的三皇女娲、伏羲、神农却是双音词?

这是一个谜!我们先从炎帝神农故里“厉”入手,一步步来揭秘!我们知道,炎帝神农故里厉山,典籍中写成烈山、列山、连山、赖乡等多种语音相近、写法各异的名称。但是,厉山人自有文字以来,一直写“厉”而不写其他称呼。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炎帝欲侵陵诸侯”而显示出的那种武力之厉害吗?断然不是!厉山人嫌其他写法不切近本元,只有“厉”,才富有真谛意义:一是厉为磨砺,《说文》“厲,旱石也。”即磨刀石。《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磨砺强调的是一种意志!神农“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都是他长期磨砺自己意志的结果。二是厉为和合,《广雅•释诂二》:“厉,合也。”王念孙疏证:“厉者,《方言》:‘厉,合也。’‘厉’与‘连’声相近,故得训为合。”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和合理念,团结精神,作为军事联盟酋长的神农,必须团结各方诸侯,共同维护本联盟的安全;三是成熟,扬雄《方言》:“厲,熟也。”表现的是庄稼成熟的一派景象,这是农耕文明所带来的丰收成果,也只有神农氏,才能在他的家园里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更重要的是, “厉”,还有领域、藩界之义。《周礼·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郑玄注:“‘物为之厉’,每物有蕃(藩)界也。” “树藩为界”就是框定疆界、领地。设厉(藩界)是为了严格固守本部落疆界,保护本部落利益。因而“厉”又有勇猛、刚强之义。再从语音学角度考察,“厉”还有一个缓言双音词——南帝。南帝即神农。神农通常称炎帝,那是取自“五帝配五行”,金木水火土,神农有火德;神农也称赤帝,赤帝是取自“五帝配五色”,青赤黄白黑,神农配赤色;神农也称南帝,那是取自“五帝配五方”,东西南北中,神农处南方。南帝,快读即为厉。厉的缓言即南帝。“厉”既具有疆界、刚强、成熟、连合、磨砺诸语义,又有南帝之称谓,神农以“厉”为名就名正言顺了。

随,金文写作,也有疆域、守土之义(后面将论述);从字形上分析,随又是一个合文、连体字。我们将“随”拆分,便得“阜遀”二字,阜遀、伏羲音义一致,同音互通。从语音上分析,“随”缓言为伏羲。“随”之缓言岂止一个伏羲,还有宓羲、庖羲、包牺、包戏、炮牺、雹䖒……虽然文字书写各异,但语音一致,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通假是常见现象。

正如颜之推所言,古语语音“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丁山在《在古代神话与民族》一书中认为:“共工、帝鸿、帝江、浑敦、驩兜,皆为鲧之缓言。”甚至穷奇、梼杌、饕飻都被认为是鲧。这些推测都是有可能的。

从华夏语音进化角度看,单音字缓言为双音词、叠韵词,那是语言由粗俗向文雅、口语向书面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得语言的单音单义变成了多音多义,情感色彩由直白显露跨进了抒情内敛的境界,文明于是得以提档升级。

至此,我们可以说,“随”的渊源已经探明。然而“随即伏羲”还能不能找到实证?

五、阜遀(伏羲)八卦太极图实证

《易经·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阜遀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最后发展完善成《周易》。伏羲(阜遀)在文化上的最高建树,就是“始作八卦”。然而我们只见“随(阜遀)作笙,随(阜遀)作竽”,却不见随(阜遀)作八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细读《世本》,发现《作篇》中主要讲“作器”,首句便是“燧人造火。伏羲造琴瑟。”也没谈伏羲作八卦。八卦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不是实物,它的功用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种符号也不是一般人都能画,都能解,只有那些部落领袖、同时也是大巫觋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在大的祭祀活动中运用自若。在文化传承上是靠上一辈人的口传秘授。也有一些民间小巫觋略通一二,可以操持一些小的祭祀活动以及民间驱邪治病等事情,那也是靠师傅口传秘授的。

令人十分振奋的是,随州的考古工作者竟然在随州新石器遗址里发现了这些符号。

1983年10月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的教授们带着80级考古班的学生到随州西花园遗址进行实习和发掘工作。发现遗址最上部的堆积是东周文化层,其次是湖北龙山文化层,再次是屈家岭文化晚期层。在屈家岭文化晚期层的纺轮上,发现了彩色太极图案,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见到的八卦太极图。

西花园出土的纺轮

阜遀(伏羲)画八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随州竟有酷似太极图的地形。尚市镇王家河村,是一个肥沃的小盆地,四面为丘陵环绕,㵐水呈S形沿丘陵脚下流过,鱼阳庙建于东边山顶,鱼阴池成于西边洼地,无须从空中鸟瞰,只要站在高过鱼阳庙的山峰远眺,就清清楚楚地望见一幅逼真的太极图。隋朝当年新设顺义县时,就把县城建在太极图的腋窝里。据当地民间传说,舜当年出生于此,尽管受到后母、弟象的迫害,仍深明大义,行孝悌,所以县名取“顺(舜)义”。典籍上称,舜在随地待过,清同治八年版《随州志》亦有记载。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离神农故里20里,离“舜耕历山”仅2里。我们知道,八卦非一人完成,阜遀始作八卦,神农氏继之。东汉的大儒郑玄说,由八卦重复编排演变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而六十四卦中便有随卦。舜亦继之作八卦。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淮河镇龙泉村的山谷中,发现了4300多年前的岩画,其中有一幅“圣人观天象”图,简直就是对“仰则观象于天”的真实摹写。

龙泉村岩画

上述阜遀、神农的八卦传承,顺义的地貌物象特征,以及新石器考古文物的发现,这种三者高度的一致性,是任一个地方都无法达到的。 

(待续)
往期链接:
蒋天径|“随”名渊源考(一)
蒋天径|“随”名渊源考(二)


《神农文艺》为随县作家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致力于搭建文学平台,弘扬神农文化,追求文学品质,展示随县魅力,打造精神高地。我们竭诚欢迎您的来稿!

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各种文体皆可,尤其欢迎短小精悍、文风清新、文意隽永之作。倡导原创,严禁抄袭。 

请作者注明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通联所用。并请附作者简介及生活照一张。

投稿邮箱:shennongwenyi@163.com(请用Word格式)

组稿:之莺     审核:熊欣

(图源网 侵立删)


长按二维码关注

《神农文艺》与你同行

神农文艺
随县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主要用于发布协会信息、会员作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