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天径|“随”名渊源考(二)

文摘   2024-12-28 05:59   湖北  

“随”名渊源二)

蒋天径

二、随之内涵

图腾是一种符号,文字也是一种符号。文字产生之初的“随”,其符号的内涵是什么呢?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无咎。”意思是随,具有根元的、亨通的、利益的、贞正的德性,做任何事都是没有灾咎的。此卦为大吉。

然而“”这个符号,一出现就表现为“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吗?倘若不是,她的“形而下”本真又是什么呢?再者,“”发展为“随”,其字“形”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化过程,发“声”又出现了哪些变化呢?可以说,在现今的学术和技术层面上,此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然而解决不了,但不能不探讨,尽可能向“本真”靠拢,是我们这些搞文化研究工作的人必须去做的事情。从各种字典中,我们查出随(隋,古代随、隋互通)有三个读音:⑴duò,《广韵》:“徒果切,上果定。又他果切。歌部。”同墮。⑵tuǒ,通椭,椭圆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隋,叚借为椭。” ⑶suí,《广韵》旬为切,平支邪。歌部。周代的诸侯国。

依这些读音,我们从各种字典和论文里查得了随的十几个义项,这里不一一详细引用,只重点解读一下随(suí)之义。

义项一:撕肉祭祀 《说文》:“隋,裂肉也。”撕肉祭尸。郑玄注:周礼作隋,隋与挼读同。《汉字源流字典》上讲,隋(随)是会意字,与同源。在甲骨文中写作。该字典注:“是一人双手揪碎祭品弃置于示(神主)前进行祭奠之状。小点表示掐下的碎屑。如今农村致祭仍然如此。省去人形和一只手,再加上祭肉,就发展为字。用以表示祭奠。” 查,《说文》曰:“古文祡,从隋省。”祡,即焚柴祭天。也是一种很严肃的祭祀活动。不过,学界对的解读不一致,《汉语大字典》就认为是“祝”字。祝也是“祭主赞词者”,即祭祀时主持祭祀的司仪人。无论从哪种角度看,隋都是祭祀的一种礼仪形式,这可能是隨(隋)的初义。

义项二:祭尸面具 这里的随是个名词。《周礼•春官宗伯•守祧》曰:“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其遗衣服藏焉。若将祭祀,则各以其服授尸。其庙则有司修除之,其祧则守祧黝垩之。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这里的隋是什么?面具!一种祭祀用的金制、铜制或布制面具。庞永臣先生在其《三星堆青铜人面像之我见》中说:“面具是根据活动需要为扮演角色形象而设计制造的,这在殷墟甲骨文中称为魌,文字造形同直立的人头戴面具。做为祭祀仪式中关键角色的‘祭尸’,其面具不同于普通面具,应有专称并列于祀典。根据《周礼•守祧》之职,先王先祖之隋与服是共用于祭尸的。隋在服之前,可证隋比服更重要。隋,从耳从左从肉,左在肉之上,耳在其侧。据此义解,从耳,由于祭尸需要饮食,祭尸面具应便于取戴,戴时应系于双耳部位。从左,祭尸出门左,入门左,席于左,执爵于左。从肉,祭尸的一切活动听命于小祝,形似受祭者,实同肉尸,故名之曰祭尸。因此,‘隋’应是祭尸面具的专称。隋者,随也,有所凭依也。在庙依神,在祭依尸。以此解释古礼中‘隋’的本义便合乎情理了。”这段话再明白不过了。不过,隋的偏旁阝,古作“阜”,似不作“耳”解。我们平时所谓“左抱耳”、“右抱耳”、“耳东陈”,那是现代人的说法。然而这不影响庞先生的判断:“隋”的本义是“祭尸”用的面具,一种威仪的祭器,用后要收藏起来,以备下次祭祀再用。

义项三:脚趾 我们前面说过,(随)作为文字符号,最早出现于《易》,所以我们不得不反复提及《易》。《易·艮》“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艮,止也。腓,腿小肚。随,脚趾。意思是说,止于腿小肚,就拯救不了脚趾,所以心中不快。

“隨”,之所以在各种汉语字典、词典里,其意义出现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就是此字太古老,义项太多太复杂,本义又被遮掩得太久太深,让人几乎难以逮住实质,于是才惹出太多的疑问和麻烦。

三、随之“本元”

上述诸多随之义项,无论怎么看,也没能逮住随之“元”义。“元”在《易经》里的哲学意蕴很深。乾卦的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随”卦的第一德性就是“元”,是代表某种本元的物象。

其实古人在典籍中早已为我们指明:“随”是一个人名,并且是一位人类创世之祖的人名。因而我们必须还他一个公正的名分,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尊重。

讨论“人类创世之祖”这个大问题,必须有考古资料作证明,否则就是一个完全虚构的神话故事。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一文物调查组,来随州考查时,在离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一条小路旁采集到一件打制石器,材质为石英岩。1960年5月,经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第一个发现者裴文中先生鉴定,确认为旧石器,是湖北地区、也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这就证明至少在1万年以前,随州就有人类活动。尔后又连续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出土文物3000余件,尤其是淅河镇西花园遗址、三里岗镇冷皮垭遗址、洛阳镇金鸡岭遗址,文化堆积层厚实,都证明了有一支远古人类在此生息劳作。

这一切,都为创世之祖“随”的活动找到了可靠依据。

然而有典籍支持吗?

当然有!

1·随为女娲之臣 先秦典籍《世本·作篇》载:“女娲作簧;随作笙,随作竽。”宋衷(又名忠,字仲子)注:“随,女娲氏之臣。”由此可知,随,也是中华创世始祖之一。此后的典籍基本上都采信了这种注释。那么,宋衷注释的权威性在哪里?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两点理由:一是宋衷为东汉末大儒,与郑玄齐名,是荆州学派的创建者之一,此学派追求简约、自然、真实的思想风尚,注经时,既注重典藏,亦考察民间,治学态度极其严谨。当年,刘表据荆州,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王粲、王肃、尹默等,都聚集在荆州学派门下,仅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例,就足以看出此学派的求知态度和行事风格。第二点是,宋衷的故乡在章陵,即现今的枣阳市东南,与随州地界紧密相连。当年宋衷深入家乡民间,自然能获得有关随祖的传说故事。

随为女娲之臣,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成立的。《康熙字典》载:“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王象之诗‘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纯阳真人吕洞宾也留有诗句:“女娲山高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飞雁,只留日月走东西。” 女娲生活在鄂西北竹山县,与随州相去匪远,凭借汉江交通的便利,两人来往交流也是不成问题的。

再从民俗学角度观察,也有很多佐证。在随州民间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几乎娃子大人都会讲,而且以提问开头:为么事人洗澡,每次身上总能搓出疙痣(汗垢)来?因为人都是泥巴变的,是女娲老祖宗用泥巴捏出来的,所以我们都是女娲的娃子!

“娃”,这个词在随州非同一般,人们几乎在所有的名词后面都可缀上它。如在用具方面:盆娃、碟娃、桶娃、瓢娃……在穿戴方面:鞋娃、帽娃、裤娃、带娃……在动物方面:猪娃、狗娃、猫娃、兔娃……在植物方面:树娃、竹娃、蔸娃、豆娃、……生活在大洪山一带的长岗、三里岗人,语言更加精彩,一句“白菜娃子,萝卜娃子,炒一大盆娃子”,成了他们一种标志性的语言特色,总被外地人学舌。

“娃”在随州之所以如此盛行,说明作为女娲之臣的随,在协助女娲“化生万物”活动中,一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随为生育之神 创世之祖女娲,其天职就是“抟土造人”、“化生万物”。随辅佐女娲,也做着相同的工作。“随作笙,随作竽”,就是为了助推人类和万物的生育与繁衍。《释名·释乐器》:“笙,生也。竹之贯匏,象物贯地而生也。以匏为之,故曰匏也。”古代同音、谐音互训的例子比比皆是,“随作竽”,“竽”就有“育”之意;“竹之贯匏”,其“匏”或许也有“胞”之意呢!

随,实质上是一位与女娲同样伟大的创世之神!

秘密就藏在“女娲作簧,随作笙,随作竽”这句经典话语中。

我们知道,笙即生,竽即育。如此意会,那么“女娲作簧”,则是“簧即黄”了?不错,确实是“簧即黄”!但决非意会。黄,从已有的字典中是无法查清它的本义的。《说文》:“黄,地之色也。”这说法不错,如西北的黄土高原,全是一片黄。但“黄”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原始义并不是颜色,如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样,原始义都不是颜色,而是指一个十分具体的物。譬如橙,所指就是一种水果,后来,但凡与果橙相一致的颜色就统归入此类。那么黄代表的是一种什么物呢?这问题就像哲学上的第一难题: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搅筋。然而思想上搅筋,行为上我们却可以把蛋煮熟,再掰开一看,里面白是“白”,黄是“黄”。这里的“黄”,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它就是孕育世界的一个核心,有如“蛋黄”一样。人也如此,甲骨文,其形不就是一个人怀着大肚子吗?神话中“简狄吞燕卵而生契”,那燕卵中就有“黄”。

妇幼皆知,传说中的华夏创世之祖为伏羲、女娲。而随,尽管也算创世之神,但只不过是女娲之臣,神格显然比他们低。事实真是这样吗?

(待续)

往期链接:
蒋天径|“随”名渊源考(一)


《神农文艺》为随县作家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致力于搭建文学平台,弘扬神农文化,追求文学品质,展示随县魅力,打造精神高地。我们竭诚欢迎您的来稿!

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各种文体皆可,尤其欢迎短小精悍、文风清新、文意隽永之作。倡导原创,严禁抄袭。 

请作者注明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通联所用。并请附作者简介及生活照一张。

投稿邮箱:shennongwenyi@163.com(请用Word格式)

组稿:之莺     审核:熊欣

(图源网 侵立删)


长按二维码关注

《神农文艺》与你同行

神农文艺
随县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主要用于发布协会信息、会员作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