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学基因检测】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基因检测:如何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

文摘   2024-10-29 05:27   美国  

【佳学基因检测】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基因检测:如何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

 

基因检测免费项目立即咨询:https://affim.baidu.com/cps/chat?siteId=11297193&userId=18520319&cp=yemian&cr=laiyuan&cw=shuomin


 

摘要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是两种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精神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神经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开始。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的进展为理解这些疾病所涉及的神经生物学变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并可能为新治疗方案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基于iPSC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神经发育过程的干扰、谷氨酸能和GABA能传输的不平衡以及神经形态学的变化。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研究方法的异质性、同时开发这两种疾病的iPSC模型的研究数量有限以及纳入样本的临床特征缺乏深入分析等。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共同和特异性病理生理特征的理解,并推动新治疗选项的发展。

1. 引言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是全球约2%至3%的人口所受影响的严重精神疾病。这两种疾病与严重的功能障碍、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高残疾水平以及过早死亡密切相关。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表现为多种临床症状,包括思维障碍、妄想、幻觉、负性症状以及认知和社会功能的缺陷。尽管精神症状减轻有助于功能恢复,但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后仍可能面临严重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则以抑郁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交替和波动为特征。其发病年龄通常在20至30岁之间,患者表现出异质的临床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尽管这两种疾病在诊断标准上存在明显区别,但在某些亚群体中,它们表现出一定的重叠性。

2.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共同特征

2.1 临床表现的重叠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重叠,特别是在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中。情感性精神病可以分为双相型和抑郁型,其中前者包括躁狂发作。此外,双相情感障碍又分为I型和II型,两者都可能出现精神症状,但I型患者的精神症状通常更为常见。认知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较为常见,但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两种类型中也可能存在更为细微的表现。

2.2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一项涉及200万家庭的研究表明,如果直系亲属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多项研究发现,这两种疾病存在多种共同的遗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而这些遗传变异的表现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2.3 神经发育的异常

在神经发育的早期阶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均表现出神经元分化、连接和神经传递的缺陷,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中更为明显。虽然双相情感障碍的某些亚群体也表现出异常的神经发育轨迹,特别是早发病和有精神病症状的患者。

3.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研究进展

3.1 iPSCs的基本原理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于2006年首次被提出,这一技术使得成人体细胞能够通过转录因子的引导回归到胚胎样状态,重新获得多能性并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包括神经祖细胞、完全成熟的神经元、微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这一技术为研究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3.2 iPSCs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iPSCs的应用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关注与这两种疾病相关的遗传风险变异,研究这些变异在iPSC模型中的表现;二是研究患者与健康供体的iPSC衍生细胞在神经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和神经传递方面的差异。

4. 现有研究的总结

4.1 神经发育过程中的干扰

基于iPSC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神经元在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研究发现,iPSC衍生的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神经元连接性和神经传递的不平衡,尤其是谷氨酸能和GABA能系统的失调。

4.2 神经形态学的变化

在iPSC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元表现出较小的胞体尺寸和减少的树突突触,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神经元则显示出较大的变异性。这些形态学上的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理解这两种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线索。

4.3 神经传递的失衡

研究还表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神经传递系统中表现出不同的失衡状态,特别是在谷氨酸能和GABA能的传递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表现出过度的谷氨酸能活动,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在躁狂和抑郁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神经传递模式。

5. 现有文献的局限性

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许多重要发现,但现有文献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的异质性使得结果的可比性降低。其次,同时开发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iPSC模型的研究数量较少。此外,纳入样本的临床特征缺乏深入分析,限制了对疾病机制的全面理解。

 

基因检测科普文章全文阅读:

https://www.jiaxuejiyin.com/cp/chabiyin/shenjin/2024/94395.html


佳学基因检测
佳学基因通过基因解码基因检测技术,提供儿童天赋、儿童健康,婚恋遗传病咨询、超过34种肿瘤、150多种疾病,3万多种罕见病的致病基因鉴定及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合作与加盟请致电健康专线:400-160-11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