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居民宋丽娟有了一份新工作,不仅收入稳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自2024年1月,大坪社区与县玉禾田智慧城市运营有限公司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协作帮扶协议以来,下山居民的就业渠道被进一步拓宽,仅一年时间就帮助该社区40多位居民实现就业。
△陈荣华/摄
大坪社区作为下山移民的重要聚居地,接纳了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的7000余位居民。近年来,依托盆景“共富工坊”、木玩“共富工坊”等新型就业平台,越来越多的下山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从田间地头“无缝衔接”融入城市生活。
近年来,云和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积极践行创新发展战略,依托“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化实施,通过异地搬迁,使人口、资源、产业在县城集聚,帮助更多山区群众实现“带权进城、安家落户”。2019年,云和在坚定不移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基础上,创新“街乡共治”模式,推进山区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建立农民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服务进城农民的“街乡共治”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致富难等问题,加快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山区县城乡融合共富模式。截至目前,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93.4%的学生、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城镇化率达74.5%。
为保障移民安居乐业筑牢根基,大坪社区还通过大力开展“村企结对”行动,推行企业与来料加工点定向招工、技术传授等创新合作模式,为500余名下山转移农民提供了玩具配件组装、缝纫等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万余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加速了城乡经济社会融合进程。去年前三季度,全县村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3,较去年同期缩小0.08,缩小幅度排名全市第一。
“街乡共治”模式还催生了全市首个“街乡共治”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社保、医保等42项社会事务,极大地精简了办事流程,为移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创新设立村干部轮值制度,选派10位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轮流进驻社区,帮助新居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有效化解因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差异带来的融合难题,显著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如今,在云和,“街乡共治”模式早已不是单一的基层治理模式,而是深化“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总抓手。2022年,云和创新实施公园乡村建设,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引育农创客、乡村运营官等社会力量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内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在崇头镇梅源村,景村一体、风光秀丽。近年来,梅源村以公园乡村创建为契机,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在梅源村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游客还一拨接着一拨,1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见证村居环境变化的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叶国平,逢人就会开心地介绍。
梅源村只是云和深化“千万工程”一个缩影。去年,云和还有4个(赤石村、新岭村、安溪村、金水坑村)在建未来乡村;积极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完成农房宜居改造200栋,完成管线序化村5个、村道提升村8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9个;在16个村开展和美乡村达标村创建;在12个村开展公园乡村项目建设……放眼云和大地,处处可见村庄活、产业兴;乡村乐,人和美。
在此基础上,云和还通过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田间学校、共富学堂为载体,不断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全生命周期农民培训体系,推进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务农、务工本领,夯实促农增收的基础。同时,扎实推进“想创就创”共富服务社等创新载体,打好富民增收组合拳。
来源:童话云和
一审:王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