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
分享人:博望支部 任孚婷
一、书名的由来:何为圆圈正义?
追求正义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圆圈正义》正是一本关于正义的思考的随笔集。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所著,于2019年8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个章节,通过49篇文章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罗翔在书中运用其独特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分析了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对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的理解。
《圆圈正义》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了正义的可能形态,探讨了不同的人对正义的不同理解和追求。罗翔教授认为,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画出完美的圆(即正义),但正义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追求客观的正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我们尽心竭力,正义仍然遥遥无期,我们也依然心存盼望。我们一时会感到灰心,但我们永远不会绝望,因为正义即使眼不能见,但却从来没有离开。正义在前方,是我们永远前行的方向。不悲伤、不抱怨、不咒骂,向着标杆直跑。”
二、法学殿堂的门童:罗翔何许人也?
1977年,罗翔出生于湖南耒阳。
1995年—199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9年—2002年,硕士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刑法学硕士学位。
2002年—2005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刑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在北京念书期间,因经济压力开始法考培训授课,讲课陆陆续续坚持了十年。
200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执教。
2007年,作为带队老师带一批学生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交流。
2009年—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2013年—2014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4年,辞去关于法考培训的大部分事务,想要“退出”江湖。
2017年,入职“厚大法考”。
2018年2月,罗翔讲课的视频被用户上传到B站。
2019年2月,罗翔讲课的相关视频上传量突破100个,除了科技类视频,还有不少标题冠以“法律段子”和“趣味教学”的生活类视频。
2020年3月9日,应邀入驻B站,两天粉丝超过百万,半年粉丝量突破千万;截至2024年4月底,B站粉丝突破3000万。
从大学校园到视频平台,从刑法学教授到短视频博主,平台和身份在转变,传播法治的初心不变,他既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也是在网络走红的“法律界段子手”。
三、法律人的热点写作:关于勇敢的话题。
罗翔鼓励大家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多年来,也参与过一些要案的办理,但是更多只是在幕后出主意、提建议,很少会亲自走上台前冲锋陷阵。我总是习惯告诉别人要勇敢,要做法治的先锋。但是当有人竭力劝我接下一个敏感的案件时,我却百般推脱。”
“我试图以各种理由来婉拒:时间紧张、经验不足、教学任务大、学术压力重。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理由,我想逃离的唯一理由就是自己的胆怯。”
“不时有律师朋友来向我咨询案件。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挑出他们的毛病,觉得他们在专业上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懂,法律水平亟待提升。但是我心里知道,有一点他们远甚于我,就是他们比我勇敢。”
我越是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越是觉得自己无比卑劣。我越是想摆脱自己的虚荣,就觉得自己更加的虚荣。“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不出来由不得我。”每当我攀登道德的高峰,总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我下坠。以道德主义作为行事为人的根据,最大的痛苦就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惟愿你我法律诸君有这样的勇气,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
四、拨开现实的迷雾:律师为什么要替坏人辩护。
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开始,律师王赦因为替无差别杀人案的杀人犯李晓明辩护,而遭到周围群众的泼粪。著名法律学者何兵教授接受委托,成为“杭州保姆纵火案”被告人莫某的辩护人。这也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律师为什么要替坏人辩护?
首先,律师必须在法律范围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与其说是在捍卫当事人的利益,不如说是在通过捍卫当事人的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任何人未经法院审判,不得被认定为有罪,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就是法院在判定一个人是否犯罪以及判处何种刑罚,必须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不能随意判案。坏人也完全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其次,刑法应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这两个价值之中寻找平衡。司法机关与律师同属法律职业,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辩护不仅是为了保护无辜公民,也是为确保司法的公正。严格说来,何教授接受莫某的委托,也许只具有符号的意义,并不能改变对莫某的定罪量刑。但是,如果能够通过这个案件的审理,充分保障被告方的辩护权,促进消防、物业等制度的革新,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律人要追求的正义。
五、给予读者的忠告: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罗翔说,年少时读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我深深地折服。我在想这是一个多么敏感的人啊,看到人类受苦,居然会流出伤心的泪水。随着年岁的渐长,读的书慢慢地多了,才发现我所敬仰的卢梭只爱抽象的人类,根本不爱具体的人。卢梭和女仆长期同居后结婚,后者为他生了五个孩子,卢梭把他们都送往了孤儿院。他在《忏悔录》中为自己辩护,说他忙着爱人类,以至于没有时间来关心自己的孩子。
《悲惨世界》中抛弃芳汀母女的多罗米埃也曾经引用卢梭的高论,为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辩解。所以,这是为什么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说“我在读卢梭的《忏悔录》时发现,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像他对人类表达的爱那样让人恶心。”
仔细想想,其实我和卢梭一样,爱抽象的人类胜过于具体的人。因为抽象的人如此可爱,而具体的人如此麻烦。想象中的人类越可爱,越是觉得身边之人乏味恶心。对抽象的人类的爱是无须付出代价的,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总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真正的爱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牺牲越大,爱心也就越大。无须付出代价的爱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就是为了欺骗他人。
六、结语
在本书中,罗翔秉持法治的信念,不忘教师的身份对我们缓缓道来,循循善诱不失谦卑祥和。一面触碰黑暗,一面又让新的种子发芽。幽默与严肃中,诉说着法律人的情怀。本书并不是一本普法书籍,而是一名法律学者的哲学思考,分享了对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的探析。对法律、哲学、思辨这些主题感兴趣的读者非常推荐在闲暇之余读一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