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
分享人:博望支部 王媛媛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一个印象:
袁隆平一定是农民出身,要不然也不会天天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
袁隆平一定是个大学霸,不然怎么会有这么高成就;
袁隆平这样的人,一定就是从小就知道要什么,有什么远大的目标,要不然也不会醉心农业一辈子。
然而,《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却是在一点点打破我们的原本以为。
一、被命运安排,一步步走向农业
袁隆平出生在北平,他并不是家里的长子,通过了解袁隆平兄弟姐妹的名字,你就会知道他们搬家的顺序,他哥哥叫袁隆津,在天津出生,后边是袁隆赣、袁隆德、袁隆湘。
1938年,日本轰炸武汉,大家开始逃难,走的水路,在走到桃源的时候,袁隆平的弟弟淘气,在上岸前推了他一把,他一下子掉到水里面,差点淹死,从这以后,就立志一定要学会游泳。后来他在博学中学上学期间,就显示出了游泳的特长,获得过武汉市游泳冠军,湖北省游泳第二名。
高中毕业后,选择就读湘辉学院农艺系,在读大学期间,有过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是游泳,差一点就进了国家队,一次是飞行员,因国家建设需要被留下来。这其实是被一步步安排着,要走向农业方向。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江农校,那时候一个月工资42元。到了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来了,袁隆平看到很多人饿死,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对于粮食的研究,玉米、高粱早就被攻克了,水稻是雌雄同花,很难做杂交,当时湖南水稻最多,袁隆平觉得水稻杂交是能够努力去尝试的。
之前也有人试过给水稻人工去雄,温水去雄,但都不可行,袁隆平的思路是应该去努力寻找雄性的不育株。第一个发现是在1961年的夏天,他发现了一株特别高的稻子,穗又粗又大,稻粒有230多颗,袁隆平把这株移回去,把种子培育出来,但种出来的稻子让他很失望。
他认为必须得寻找到雄性不育种,才能够自己去控制杂交的过程,后来他在洞庭早籼的田里找到了一株天生的雄性不育稻株,这是他第二个神奇的发现。并且提出杂交水稻三系法。
在袁隆平研究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次被毁苗的情况,其中一次较为严重的618毁苗事件,袁隆平当时在湖南种植出一大片的水稻苗,眼看就要收获成果,却发现所有的苗全部被毁,最后还找到存活的5颗拿到海南再重新培育。
在配种时发现总是不合适,他想,应该还要找远亲的秧苗,也就是野生稻中的雄性不育株,他的学生发现了“野败”,袁隆平将繁育出来的种子无偿分送给全国100多位科技人员,共同研究。到1973年10月,三系完成。1974年,南优二号大田推广的平均亩产超过了600公斤。
1985年袁隆平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杰出发明家金奖,并且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995年袁隆平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目标变为超级稻。2014年,平均亩产达到了1026.7公斤。
二、研究路上一波三折,最终实现突破
1.杂交水稻使水稻的单产大幅度提高,杂交水稻一般可以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5%。
3.据统计,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为中国多养活8000万人口。
4.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000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5.2018年9月,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实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纪录。
6.杂交水稻已在亚洲、美洲、非洲的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超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约2吨。
7.袁隆平领衔最新育成的三代杂交晚稻叁优一号,与第二代杂交早稻一起,2020年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三、功成名就,不改本色
有记者采访袁隆平的时候问他:“日本一直在做杂交水稻的研究,并遥遥领先我们,为什么他们一直没有成功,反而被中国弯道超车?”袁老说:“可能他们没有挨过这样的饿吧。没有体会过那种切身的饿,所以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拼命。”
1.我们要学习传承袁隆平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为国、为民、为事业勇于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为消除饥饿,让人人都能吃饱饭而不懈努力,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他心系国家、心系百姓,为这份“伟大的事业”燃尽最后的一滴蜡。
2.我们要学习袁隆平脚踏实地、勤奋进取、勇攀高峰的求真务实精神。
袁隆平院士从事教学时,一边教,一边自学,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因为他坚信教师把问题钻深、钻透,才能把课讲好。从事科研时,他更是刻苦磨炼,成百上千次尝试,直到得到满意结果为止。正是因为他的锲而不舍、刻苦钻研,才能在杂交水稻增产上一再突破,成就非凡。
3.我们要学习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疲倦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最后,引用袁隆平先生的一句话: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