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读书分享(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24-05-03 18:47   安徽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分享人:花山一支部 靳雨芬



各位领导、青年党员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带来的读书分享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这本图书的形式比较新颖,是由19篇采访实录汇编而成,讲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期间的故事。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第一篇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微博、微信平台网友广泛热议。在网友留言和来信来电中,不少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为回应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将这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排,并别出心裁选用了76幅图片,编纂成书。2021年7月19日,这本书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通过仔细研读以后,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说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下面我将三点心得感悟,与各位分享。


感悟一:人生路遥,理想为先。总书记在2020年3月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时写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句话的源头在哪里,就在七年知青岁月里。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背着一个行李箱和姐姐给的一袋子水果,坐着知青专列,辗转了三天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接下来,知青们遇到了在这里的四大关,第一关就是“饮食关”。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知青们的喉咙都“燥得冒烟”,他们甚至连做饭烧的柴火也不会砍,经常是搂了一堆干草烧不熟一锅饭。第二关是跳蚤关,跳蚤咬得大家身上都是奇痒无比的大红包,一抓破就会流血。第三关是劳动关,大队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十分,而知青们一开始一天只能拿五六分,“连一个女子也不如”。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其实都还是皮肉上的困难。对于知青来说,“思想关”才是最难过的一关。很多知青来之前,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是怀揣着一种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有些知青甚至怀疑是走错了路。最初的几个月,由于没有长期的观念,干活也很随意,老百姓对习近平等知青的印象并不是太好。不到两年,周围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陆续通过招工、参军的途径走了一大半。但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时,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觉悟和理想。文革后期,大中专院校开了从基层招收工农兵学员的“口子”,对于知青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习近平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这时的习近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已经决心把自己交给陕北的黄土地了。可以说,正是在梁家河,他大大加深了对人民疾苦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党的奋斗目标的理解,从而找到了清晰的前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青年追求理想的勇气、胸怀和气魄却始终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历久弥新,久而弥坚。它超越时空,深深震撼了我们当代青年,让我们告别精神上的迷惘与彷徨,为我们点亮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感悟二:磨砺成锋,苦寒得香。在理想的指引下,青年习近平毅然选择将艰苦奋斗作为青春底色。一个首都的“城娃子”,来到这极端落后贫穷的黄土高原,却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他与老百姓一起开荒、种地、打坝、拉煤、挑粪……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打坝时他用手抓着夯石的绳子奋力砸黄土,手掌上的水泡破了又磨,却从不言苦不言痛……到1972年再次回北京探望父亲前,习近平已经是一个可以挣满十工分,与村里人相处融洽的“自家人”,也开始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了。1974年春节过后,抽调20岁的习近平赶往赵家河开展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第一天开会,他就操着地道的陕北话,给队里的干部、社员开会讲话,让大家很是印象深刻。在赵家河,习近平“身兼数职”。白天,他既是宣讲文件、带头抓生产的领导,也是抄起铁锹亲自打坝植树的壮劳力;晚上,他是点起油灯教社员写名字的夜校老师。渐渐地,村里人有什么大事小事都爱找习近平解决,习近平开会的时候,大家再没有以前磨磨蹭蹭到场,打瞌睡拉家常的毛病,而是听得特别认真。回过头看,陕北七年艰苦的历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的品质,陶冶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所以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主题活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对青年一代说出了这句话,“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重走匮乏、贫穷的老路,而是要用更充分的勇气、更坚强的毅力,迎接更宏伟的时代课题、更艰巨的全新挑战。


感悟三:扎根大地,笃志报国。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将自己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1974年,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在办沼气,觉得可以解决农村烧柴老大难问题。为此,他耐心说服许多思想保守的社员,和大家一起探讨办沼气的好处。为了修好沼气池,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这学习可不是走马观花、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几乎每个沼气池都要搭梯子下去看看,这池子是怎么挖、灰浆怎么调、进料出料口怎么设计……四十几天的学习归来,延川县在梁家河村等三个村子成立了沼气试点。没有沙子水泥,习近平就带着青年到十几里外去挖沙子、运水泥;池子漏水跑气,他就和技术员一块跳下去,清洗和修补沾满粪浆的池壁。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三个村子的沼气池先后产气点火,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不光是修沼气,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而且是踏踏实实地干。为了解决吃水困难问题,亲自带领村民打井;大队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不足,就兴办铁业社;耕地不够,就带大家打坝地;陆续办起来的还有缝纫社、磨坊、代销店……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大大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当地老百姓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身在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与老乡们百姓们朝夕相处,他知道百姓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这种水乳交融让他具有了“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治底色。在2012年当选后,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说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心系天下的大胸怀,是敢为人先的大勇气,是成就未来的大理想,它应当成为新时代青年追随终身的格言信条。


这几张照片,是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时期与梁家河的村民共同的合影,第一张是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去清华求学,没有任何组织,老乡们自发前来送行。第二张是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信守了他的承诺,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他走了几里地的路,把全村都走了一遍。2015年,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再次回到梁家河,带着夫人一起看他当年修建的沼气池。我们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对标领袖的青春时光、学习领袖的奋斗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马鞍山致公
中国致公党马鞍山市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