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分享人:雨山二支部 杨丽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梁先生将《论语》精华,归纳成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对了解论语有很好的切入点指引生活。
一、仁与乐。仁是一切的对,只要这个事情是对的,就符合仁的标准。仁是原来人有的柔嫩的心,能够感受到美好,能够对他人保持同情,对生活保有热爱,赤子之心就是“仁”的状态。乐是孔子最昭著的态度。梁先生告诉我们,“生机畅达溢洋则乐”,就是“人天生内在就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所以当孔子“绝粮于陈蔡”时,他的生命还在,就依然可以体会到当下的呼吸所带来的那种快乐。
二、讷言敏行。就是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力行近乎仁,一个人只要闷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
三、看自己,看当下。“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任何问题都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小人有任何问题,都会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整天指责别人而不去改变自己。看当下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梁先生用了一个词,叫做“一点未滑”,就是你的心根本没有溜走。看当下与看自己是非常一致的,盯着你此刻的心。所以孔夫子讲: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只专注的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四毋,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别瞎猜,不要把一些推测、臆想当成事实,徒增很多烦恼。毋必就是与“言必行,行必果”不同,通权达变才是孔子的态度,根据此刻的状态来调整,他到底怎么做。毋固:不要固执己见。孔夫子他是一个会经常调整学习,经常改变和进步的一个人。“君子不器”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做任何事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五、非功利。梁先生讲,凡事都要讲究利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在于把这个世界分割开了。当你把这个世界分割成两段,把一个本来是浑然一体的美好人生分割成了受苦和享福的时候,你就在不断地受苦,然后你追求一点点享福,然后再不断地受苦。功利把人心真的搞乱了,让人失去了幸福的可能性。失去事情本身的乐趣,事就变成了苦难。人好的行为,是从乐的心里出来了。
六、礼乐。礼是人情自然要求,梁先生认为礼这里边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情。后来过犹不及,变得扭曲,这个礼就是假的。礼乐的教化是一个很高级的教化,可以培养美好的生活情趣。
七、孝悌。人伦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对待周围最近的人的态度。孝悌是柔和心理的表示,所以我们跟父母、子女的关系中,本身就有着柔和的天性在里面,把这种柔和的天性表达出来,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决定着我们真正的修养。
八、不迁怒,不贰过。 “不二过” 就是你做错一件事,是第一次“过”。“过”就是松懈,一个人一旦一松懈,就会犯错。“不二过”就意味着不懈,又重新觉醒,所以不懈就是继续觉醒的状态。“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人生修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九、听天命。就是你努力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该做的部分,做到后得到多少,这是天命。所以不要为能不能得到那部分东西而去斤斤计较,而且难过、痛苦、生气、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