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摘要” 写成 “抽动大象”:“抽象论文” 背后是 “注水论文” 产业链

文摘   2025-01-31 22:17   江西  

 提示欢迎点击上方「Pubpeer」↑关注我们!

编者按


最新、最快、最真实的科研匿名评价论文报道;关注高校院所科研生态,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Pubpeer@qq.com


近日,一则 “学术新闻” 引发关注。2025 年 1 月 10 日,《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发布了一篇撤稿通知,表示将撤下 2021 年 7 月 15 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撤稿通知里表示,这篇论文存在同行评审不明、参考文献不相关或不恰当、包含不正规短语或不属于期刊投稿范围。作者没有回应出版方的撤稿请求。

但最令人瞩目的是,这篇论文在英文标题下的摘要栏写着 “pumping elephant”,直译是 “抽动大象”。

网友笑称,这是 “抽象妈妈给抽象开门,抽象到家了”“年度学术抽象行为”。比起同行评审、参考文献上的学术疏失,这个 “抽动大象” 的离谱才是吸引网友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中英单词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存在 “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的不同情况,堪称逆天的 “抽动大象” 便是由此而来:“abstract” 本应对译为 “摘要”,却在投稿人的机器翻译后变成 “pumping elephant”,这是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

由此推测,这篇论文的写作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投稿人先是找到一篇英文论文,然后直接以中英机器翻译将 “abstract” 翻译为 “抽象”。随后,投稿人将机翻的中文资料进行一番拼接加工,然后再回译为英文投稿发表。而不管这种可能是否成立,至少说明投稿人甚至没有掌握最好的翻译工具。

而从论文的刊登过程来看,如此 “辣眼睛” 的 “抽动大象” 却能堂而皇之地通过编辑审稿,说明期刊编辑欠缺起码的责任心,未能及时发现一望而知荒唐的 “抽动大象”,或者干脆就没有进行有效的审核。这个 “抽动大象” 的大笑话,也从侧面印证了撤稿通知里 “同行评审过程被破坏” 的说法。换句话说,论文从投稿、评审再到发表的全过程都难免令人怀疑,期刊编辑的问题是否仅仅是不职业而已。

撤稿通知显示,三名作者分别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论题是 “新冠病毒对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冲击”。而在 “抽动大象” 让人啼笑皆非之外,论文本身的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出现了文献混乱、术语错误的问题。三名作者涉嫌的是学术不端,这是比之前出现过的 “将蒋介石写成常凯申” 一类的翻译错误更为严重的问题。水文的 “逆天抽象”,带出可能存在的 “水刊” 问题。

更进一步,从这篇论文发表的期刊《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来看,其已在 2024 年被踢出了 SCI 数据库。在这篇 “抽象论文” 发表的 2021 年,这本期刊的引用量也达到了 3.3 万的引用巅峰,但很快就在两年之后 “断崖式下降”,直至被踢出顶刊序列。同时,近三年来该刊发表了 9651 篇中国学者论文,这个恐怖的数字也令人咋舌。

堪称灌水的论文引用数与发表量,低劣而且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水平,都在指向这篇 “抽象论文” 的背后还有一本 “抽象期刊”。难免令人质疑的是,这又是一出 “当代儒林外史”“学界现形记”:经营压力之下的期刊忘了自重,在利益驱动之下与论文投稿人实现了共谋,水文与水刊完成了 “双向奔赴”。

有鉴于此,这起 “抽象论文” 事件仍有许多问题留待解答:这本期刊的背景是什么?是否专门用于论文灌水的某种 “白手套” 甚至是牟利工具?除了这篇让外界为之哗然的 “抽动大象” 之外,究竟还有多少同样拙劣的 “论文” 登上了版面,并且为投稿人带来了研究经费、职称评定上的便利?顺着这个思路,是否存在一个影影绰绰的 “注水论文产业链”,以这种 “英译中再中译英” 的方式 “出口转内销”?

“代写论文”“代发表”“交钱发表” 是过往类似 “注水论文” 的主要形态。而在如今的最新技术条件之下,大语言模型可以为这套 “论文产业链” 插上新的翅膀。AI 工具可以从多语言数据库里提取 “原料”,再依据指令高效快捷地洗稿抄袭,足以 “一键生成”“批量生产” 新的论文,其隐蔽性也方便了有心之徒的滥竽充数。不妨设想,如果不是 “pumping elephant” 的话,这篇 “抽象论文” 也许就可以蒙混过关。

在这起 “抽象论文” 事件中,也可窥见一套新的 “水论文” 模式:大语言模型提取外文论文,以翻译工具进行粗糙地翻译,最后以人工或电脑的方式 “一键生成”。这套操作模式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生成 “论文” 并投稿,如此也不免令人质疑学术不端之外的问题:如此 “发表论文”“生产知识” 的意义何在?

众所周知,当今国内学界同时存在 “论文灌水” 与 “发表无门” 的现象。一方面学术生产过剩、硕博研究生 “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可供发表的期刊版面有限,在利益驱动与负向激励之下,学术发表逐渐演化为向下沉沦的恶性循环,这是造就如此 “抽象论文” 与 “抽象期刊” 的深层原因。2024 年爆出了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40 万一个” 的新闻事件,院士都可以 “交易”,那么论文自然也无法免于 “产业链”。

总之,此次 “抽象论文” 事件并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 “辣眼睛” 的拙劣表演,而应反思背后影影绰绰的 “注水论文” 产业链,以及其所映照的学术界深层次问题。学术共同体有必要揪出 “抽象论文” 与 “抽象期刊” 背后的涉事人员,严查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与学术腐败疑云,自查自纠,严肃以对,拿出实际举措,应对与抑制已经出现的 “AI 一键生成 + 水文水刊” 的新型学术不端现象。

来源:南方周末


来源:公众号pubpeer原创,文章涉及作者姓名都为音译名字;转载贴子请注明出处,若没注明pubpeer公众号出处,构成侵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Pubpeer专注科研工作者。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本号,回复2025微信ID:BikElisabeth  或邮箱:Pubpeer@qq.com


Pubpeer
最新、最快、最真实的科研匿名评价论文报道;关注科研生态,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Pubpeer@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