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日,袁州区法院慈化人民法庭通过“法庭+镇政府+村委会”的调解模式,成功化解了一起邻里间由小孩引发的经济纠纷。
据悉,小张与小李(皆为未成年人)是同村好友,为方便购物和玩游戏,两人商量决定铤而走险,想办法弄点钱。一次,小张在跟随家长外出购物时无意间偷窥到家长手机微信支付密码,于是小张与小李两人“密谋”后,由小张在利用家长的手机完成学习作业之际,悄悄于2023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先后50次向小李的微信转账,转账金额达1万余元,用于两人购物消费及游戏充值等开销。
小张的父母发现了微信账户的资金大量流失,询问缘由后发现了端倪,于是小张的父亲联系上小李的父亲,要求协商解决此事,希望小李的父亲能够返还相应资金。小李的父亲却以“小孩的事情让小孩自己解决为由”不予搭理,多次协商无果,小张的父亲见追偿无望,便诉至法院。
因纠纷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民事权益及教育问题,慈化人民法庭主审刘法官对此案高度重视,在与慈化镇综治办、当事人户籍所在的村委会联系后,刘法官与村干部一起,邀请当事人唠家常,多元联动开展联席调解。
在询问了事件的具体经过,了解两个未成年小孩的成长过程及生活环境等情况后,调解员们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引导其父母充分认识到作为监护人需要多关心、教育小孩的重要性,劝导他们要密切关注小孩的成长与变化,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与消费观,提醒孩子遇事要多与父母沟通,不盲目攀比,理性适度消费,同时还要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切不可因小失大而误入歧途。
由于充分发挥了“法庭+镇政府+村委会”基层治理模式的优势,利用了属地调解员“地熟、人熟、事熟”以及“威望高”的特点,灵活运用了“面对面”、将“情、理、法”有机结合,先安抚双方情绪,再从“情理”和“法理”两方面引导双方各自反思、互相理解等调解技巧,最终圆满化解了这场纠纷。
双方监护人在各位调解员的见证下现场签署了调解协议,并由小李的父母当日一次性向小张的父亲支付了相应款项。小张的父亲收到款项后向法庭递交了撤诉申请书,双方握手言和,矛盾纠纷就此圆满解决。
主审法官表示,案件虽小,却于细微处见民心。该案成功调解是府院联动,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慈化法庭将继续发挥能动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各方联动,促进多元解纷,为全面推进和谐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编辑 | 袁州区人民法院新媒体团队
审核 | 袁州区人民法院新媒体团队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处理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点点“分享” “在看” “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