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宏院士领衔的“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取得重大突破,评估为优秀。

百科   2025-01-22 08:21   陕西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正高胡春宏任指导专家组组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顺利通过评估,评估结论为全票优秀。这一重大研究计划由工程与材料、地学和管理三大学部共同支持,汇聚全国优势水科学研究单位力量,历时8年之久,资助总经费2.4亿元,在多个方面和领域取得基础性、原创性和前瞻性科研成果。











一、取得四项创新性集成成果,建立了高原水科学研究上的学术高峰


一是建立了西南河流源区全域覆盖多要素监测体系,系统性填补了高原水科学数据空白;二是创建了高原寒区径流水源动态解析理论,突破了传统方法对复杂水源解析不充分、不确定性大的难题,解析了融冰水源和跨流域深层地下水对径流的贡献,颠覆了已有认识,建立了西南源区径流水源组成的新基准;三是创建了河流全物质通量理论和方法,突破了高寒区物质关联-生物响应-定量累积解析的理论瓶颈,填补了高寒区河流全物质通量图谱、生源物质通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研究的空白,纠正了长期以来建坝对河流生源要素影响的传统认知,引领了高原水环境研究的国际前沿;四是建立了径流适应性利用综合调控方法与技术体系,提出了量能质关键指标调控阈值,填补了调控阈值的空白,凝练形成了径流适应性利用的西南模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西南河流源区冰川的径流贡献比例和跨流域地下水通道

河流全物质通量图谱

径流适应性利用综合调控方法与技术体系


二、服务于四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出河流开发利用的中国方案


创新了水风光储多能互补技术与梯级水库群生态调度方案,服务于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与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需求;二是提出了跨境河流合作的互惠理论和水能粮互惠合作方案,支撑了中国和湄公河国家之间的澜湄合作机制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三是建立了雅鲁藏布江历史洪水重构序列、多源洪水预报技术及高含量泥沙控制技术,保障重大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安全;四是西南河流水源组成和未来变化趋势的科学认知为国家水网西线骨干工程和西南水网战略规划提供了支撑。

凝练提出的源区径流利用“生态优先、多能互补、合作互惠、安全保障”的西南模式,形成了安全风险底线防控、水风光储协同、生态调度多措并举、水能粮互补合作的成套方案,与西方“极端环保”限制开发方案相比,更具可持续性和合作稳定性。


三、实现了国际学术影响力跨越式发展,增强了青藏高原水问题的中国声音


该重大研究计划实施前,高原水问题研究由欧美主导,以遥感总量分析为主、缺乏过程解析,认识片面。计划实施后,青藏高原水研究顶刊论文中,中国学者发文比例从计划初的 22%增长到70%,成为研究领域的“领跑者”;多名骨干担任国际重要学会和期刊的领导职务,成为国际大型科学计划的“领导者”;中国科学家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报道的次数是重大计划实施前十年总量的5倍;中国声音大幅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实现了跨越发展。

该重大研究计划共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Science正刊1篇、Nature/Science 重要子刊等顶刊论文 33 篇。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国际重要学术奖励4项。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学术带头人共6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7人,国际一级学会会士2人、国际一级学会副主席3人、专业权威期刊主编(Editor-in-Chief)4人、国际重要学术荣誉获得者4人。



供稿:生态环境所、科研处



水土保持之点滴
转发和编辑水土保持及其相关的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