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作为澳门地区唯一参加Kona世锦赛的选手,虽然因为染疫比得很痛苦,但整个参赛体验、比赛的氛围、服务等真的都是首屈一指,我相信几乎所有来比过的人都会想要再来一次。今年有幸再度以教练身份踏足这块土地,再一次体验这场赛事的魅力,真的很幸运。这次全程在赛道旁观赛,除了跟选手一样晒了一整天以外,也多了几分感悟。
Kona门票依旧一票难求
自2023年开始,IRONMAN 世锦赛改以男、女子组分别在夏威Kona与法国尼斯轮流的方式举办世锦赛,今年是首次纯男子的Kona世锦赛。虽然我今年也有四位选手参加世锦赛,但过去一年名额竞争激烈的程度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在大家心目中Kona才是真正的世锦赛,跟前年「派发」尼斯世锦额名额相比,今年大多数比赛的Kona名额都非常抢手,很少有运气的成分在,特别是亚洲的比赛又比较少,我有好几位选手最终都失之交臂。
所以能到Kona的真的几乎都是实力相当强的选手,从18~54岁这七个组别的冠军全数破九,要能够站上这些组别的颁奖台(前五名),最慢得有9小时20分内的实力。在最竞争的30-34岁组、35-39岁组则至少要接近8小时40分的水平,而且前二十名的差距很多都是以秒计算,大家的水平都相当接近。比如这次拿到30-34岁组第五名的巴斯,跟第四名只相差17秒,跟第六名只差29秒,而且他是跑到40公里才追到第五名...这样大家应该就能感受到今年Kona世锦赛的竞争有多么可怕!
在路跑段歇尽全力追赶的巴斯
今时今日,世锦赛分龄组全场第一名成绩是8:27:01,如果放在十年前的世锦赛,他可以排在职业组第9名,跟当年冠军Kienle Sebastian也不过相差13分钟。所以如果觉得跟你竞争Kona门票的「分龄组」选手都是跟你想像一样的业余选手,那可能大错特错,这群能够在Kona破九的选手,也许天赋比不过最强的那些Pro,但训练量、训练方法可能都已经跟职业选手差不多了,也有不少就是从专业队退下来,或曾经是国家队选手、职业选手。总之,能够拿到Kona门票,就已经很不容易,而能够站上世锦赛颁奖台,就真的非常强了!
男女子轮流举办的方式将至少会持续到2026年,也就是说下一次男子Kona世锦赛将会在两年后(明年是女子Kona世锦赛)。所以如果是想要争取Kona门票的男士们,可以着手准备2025年8月以后的比赛,以亚洲来说,韩国求礼、日本北海道、马来西亚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竞争程度相对于欧美赛事来得低;至于女生就可以从现在开始找比赛准备了!从参赛人数与竞争程度来看,女生取得Kona门票的机率相比男生是高出不少(特别是分配名额比较多的赛事),趁竞争还没激烈起来,赶快去圆梦吧!
能够跟海豚共游,Kona绝对值得一来再来!
赛道纪录一破再破,是实力还是科技?
回过头来看看职业组,今年竞争可说是空前激烈,挪威双雄Kristian Blummenfelt跟Gustav Iden分别是2021、2022年的冠军,自然被看高一线。已拿过2022年Kona亚军、2023年Nice冠军的Sam Laidlow,对这场胜利的欲望应该是数一数二的高。丹麦一哥Magnus Ditlev甫于七月在Challenge Roth以7:23:24的好成绩打破自己的赛道纪录,去年Nice世锦赛也拿下季军,今年有望再下一城。曾在2017、2018年拿下两届冠军,去年拿到亚军的德国老将Patrick Lange,今年除了在德州夺冠以外,好像也没什么亮眼表现,但始终是场上唯一两届Kona冠军,加上不怎么退化的跑步逆转能力,大家还是会敬畏他三分。
最终结果,由38岁老将Patrick Lange取得压倒性胜利,并且以07:35:53的成绩打破2022年Gustav Iden的赛道纪录,可说是今年的一大亮点。 38岁能打赢(而且是大赢)一群30岁不到的小伙子有多励志这里不展开说了,我比较关注的是赛道纪录一破再破这件事。
2011年澳洲名将Craig Alexander在Kona创下8:03:56这道高墙,直到2017年才由Patrick Lange推倒,来到8:01:40。隔年,Patrick Lange再一次大跃进,把纪录推进到7:52:39,达成首次在此赛道破八。又一年,同乡Jan Frodeno又再次打破纪录,来到7:51:13,GOAT创的纪录哇,大家都以为够快了吧?经过疫情搞局,赛事停滞,选手们可没闲着一直练,2022年挪威Gustav Iden再度以破纪录的7:40:24夺冠,一下子又把纪录缩短超过10分钟。来到今年,又又又...被Patrick Lange再一次以破纪录的成绩夺冠,才两年光阴就将纪录再缩短将近5分钟。
当年的Craig Alexander真的相当强势,曾拿过三届世锦赛冠军头衔。
也就是说,从2017年开始以来的五届Kona世锦赛,每一次冠军都必破纪录,这短短七年间赛道纪录竟然被缩短了高达25分钟。补充一下,在2011年创下8:03:56之前,上一个纪录是1996年的8:04:08,这12秒足足花了人类长达15年的时间!对比之下,这几年参赛的职业组真的好像都是从另一个星球来比赛似的。
训练方法的全球化、自行车空气力学的研究、碳板跑鞋的进化等等,相信都是纪录一破再破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仔细关注近年的比赛过程,会发现「比赛模式」的改变其实才是核心关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职业选手都是各凭本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掩饰各自的弱点,所以我们会看到也许游泳跑步能力一般,但骑车特别快,或是游骑未必能跟上前面,却只靠跑步就能一举翻盘的景象。
器材的进步是破纪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近年随着不少短距离选手加入战局,加上训练方法越来越有共识,三项平均水平相较以往大幅进步,有能力跟着领先集团一起上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像今年游泳领先集团总共有19位选手,差距都不到30秒;接着180公里的自行车更是破纪录的关键,虽然IRONMAN讲求独立完成,所以不允许轮车,但限制12米的跟车距离也足够让均速高达40km/h以上的职业选手们获得足够多的好处,加上裁判的默许,均速自然不断攀升。领先集团的人数越多,意味着能一起「合法轮车」的人也越多,破风的效益也就越好。今年有高达22人都骑进4:10内(Patrick Lange也是共中一人),更有7人打破两年前的自行车赛道纪录,可谓前所未闻。
尽管跑鞋科技近年同样不断进步,跑步赛道纪录也在上一届刷新,但近年无论是冠军成绩、抑或是平均水准都未像自行车般长足进步,依旧大多徘徊在2:40~3:00之间,除了冠军以外,今年的跑步成绩放在十年前看也不会觉得特别厉害(当然也不排除是自行车段消耗特别大所致)。因此也足以证明,比赛模式的改变才是赛道纪录一破再破的关键,方程式就是:游泳跟住领先集团 + 骑车待在主集团合作省力 + 超强跑步能力。
「挪威方法」风光不再?
如果说今年夺冠最热门人选是谁,相信很多人都会猜是Kristian Blummenfelt。原因无他,从2021年开始,连续拿下奥运金牌、IRONMAN世锦赛冠军、打破IRONMAN世界纪录、达成226km破七计划、IRONMAN70.3世锦赛冠军等等,加上同乡Gustav Iden同样有出色表现,当时他们几乎一出赛即夺冠,更让他们的训练方法—「挪威方法」在全球爆红。不管你知不知道测乳酸要干嘛、数据会不会看,只要没有像他们一样采血测乳酸、没有在身上戴一堆传感器,你就是落伍,就是不科学。
然而,近两年二人却双双陷入低潮,先是Gustav Iden因伤缺席整个2023年赛季,到今年才复出,却未有太多好表现。Kristian Blummenfelt虽偶有好成绩,但转回短距离赛场的他却频频失利,自2023年起,在World Triathlon系列赛就无缘颁奖台,巴黎奥运也无法卫冕,只拿下第11名。而后把重心放回IRONMAN,自然是力求在世锦赛一举登顶,一洗颓气。八月在IRONMAN法兰克福也证明了他依旧强势,成功以7:27:21夺冠,另外在Kona前更改「超人」设定也成功引发话题,仿佛预示着「挪威方法」将再次引领全世界。
Kona赛前几周Gustav Iden与Kristian Blummenfelt的超人骑姿引发讨论,宣称可以带来更低的CdA,同时保有舒适性。
可惜好景不常,赛前信心满满的他,虽然有按照破纪录方程式前进,游泳跟着领先集团完成,自行车也跟着集团骑到4:05,但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好几次呕吐,下车才跑几公里就显得无力,最终花超过3.5小时才完成马拉松,排在第35位;至于Gustav Iden也在跑步约15公里处黯然退赛。
不晓得是什么原因引起严重呕吐,也许是压力?也许是新的自行车设定还不适应?无论如何,我相信他们对这个结果绝对是失望的。不禁让我思考,身处在这个数据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各种读数仿佛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但我们是不是也同时迷失在各项数据之中?体育竞技,是不是真的数据越多就越有帮助?是不是有更多无法量化的东西,比这些客观可见的数据更重要、更关键?
最后附上Patrick Lange第三度在Kona封王的终点照,向这位传奇致敬。
📷 八千老师、网路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