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情况实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2024年10月29日上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情况。现将询问与应询情况摘要如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祝双六:调研考察了解到,自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合作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后,宁滁新型功能区得到快速发展。两地共同编制完成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研究,创新建立多层级、多领域的对接合作机制,实现“共编规划、共设基金、共建园区、共同运营”。相比之下,我市省际毗邻合作还存在规划层级较低、有效推动跨区域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请问市发改委将采取哪些措施深化省际毗邻地区跨区域合作?市发改委主任高真理:市发改委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抢抓当前国家政策机遇。抢抓当前国家开展开发区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和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机遇,一方面通过调区、扩区等方式,争取将符合条件的省际毗邻地区纳入省级开发园区修订目录,解决发展的“身份”和“户口”等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宣州、广德、宁国、绩溪等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共建事项纳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第二,全力争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抢抓省研究制定《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机遇,首先指导条件较成熟的宣州-高淳率先争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同时,推动郎溪、广德、宁国、绩溪等省际毗邻地区科学制定争创方案,争取早日达到创建条件。第三,坚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市级层面省际毗邻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相关县市区与省际毗邻地区签署实质性共建协议,建立县级层面省际毗邻地区工作推进小组,定期研究落实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共建事宜。持续推动“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纳入国家相关战略;会同郎溪、广德和溧阳做实苏皖合作示范区合作共建机制;完善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三个片区与属地政府及所依托的三个省级开发园区关系。指导相关县市区抢抓当前国家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机遇期、窗口期,会同省际毗邻地区共同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盘子”,获得政策、资金支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夏元利:近年来,我市在融入长三角、推动产业发展跨区域联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制约着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深度联动。请问,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我市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市工信局局长邱铁军:我们将重点从六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和升级改造,梯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全力提高企业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能力和水平。二是持续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落实钢铁、纺织、水泥、化工、碳酸钙等传统产业“一业一策”转型路径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培育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面向长三角地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三是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地区合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四是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和规模化应用,与长三角其他产业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五是利用我市绿电、绿能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充分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绿电资源,参与绿电绿证交易,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六是建立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常态化合作对接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产业发展沙龙等推动产业合作。支持市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协会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会建立交流机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优化与长三角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机制,打通我市重点行业企业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合作的通道。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智明:调研发现,我市参与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还不够深入,比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之后,已累计与1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活动,而宣城企业参与合作较少。请问下一步在支持和推动本地企业与G60科创走廊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将采取哪些措施?市科技局局长张明星:一是搭建科创交流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长三角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依托安徽“双创汇”、市委“百所高校行”、科技系统“长三角高校院所行”等活动,畅通科技成果供需渠道,实现“双向奔赴”。二是深化科创协同合作,破解核心技术难题。聚焦宣城“2+3+4”产业链,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共建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发挥校企合作联盟作用,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是加强科创飞地建设,打造四个特色中心。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作用,围绕“四个中心”定位,做好企业和上海大院大所等的“媒人”,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深化产学研跨区域合作。四是壮大科创森林培育,推动创新主体更强。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深化“科技副总”引才,培养科技人才,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一文:据了解,长三角区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2023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比重高达37.4%,宣城市达到24.6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月19日,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这是沪皖两省市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沪皖深度互惠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请问,市民政局作为政府养老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这个康养合作框架下,如何落实省市委部署,学习浙江安吉等先发地区工作经验,抓住机遇,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构建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把我市打造成长三角养老服务新的目的地?市民政局局长毛永红:近年来全市民政部门始终把康养产业发展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发力方向,按照“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由内向外”的发展思路,在政策层面“自上”做好规划引领、政策引进、经验引路,在项目层面以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10个市级康养村为突破点带动产业整体面上提升,在要素层面对内人才培养、规范监管与对外交流互动、宣传推介实现“内外兼修”,全市民政康养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区域合作、制度协同、市场培育,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发展合作。一是通过承办区域互动交流活动、邀请上海知名养老企业来宣调研等方式深化区域合作,拓宽“朋友圈”。二是持续打通沪皖地区政策壁垒,推进项目建设、人才建设,升级“政策包”。三是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养老+文旅”“养老+中医药”等多元化路径、多业态融合,构建宣传矩阵,打好“本土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煌: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宣城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我市抢抓机遇在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主体培育有待强化等问题。请问市商务局如何在“追赶江浙、争先江淮”中,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持续赋能开放发展?市商务局局长袁舜玲:自2022年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以来,宣城市积极落实综试区建设各项工作举措,跨境电商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3年获评全国第二档“成效较好”综试区,跨境电商正在成为宣城外贸发展的新引擎。下一步,中国(宣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将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一是出台扶持政策,举办高水平、高层次专题培训班,浓厚跨境电商氛围发展氛围。二是壮大做强主体,突出品牌培育,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增强跨境电商发展内生动力。三是加快推进线上综服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示范园区作用,夯实跨境电商发展硬件基础。四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使用海外仓,构建物流通道,完善跨境电商发展物流支撑。五是创新海关、税务等部门监管方式,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模式,营造跨境电商发展良好环境。六是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人才、平台等方面对接,加大龙头企业招引,融入长三角开展合作共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章毓煌:我市交通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由互联互通转向直联快通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部分省际通道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滞后,请问对此有何对策措施?市交通局局长汪军:省际通道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项目上。一是G330苦竹岭至龙凤口至鸿门段项目,浙江方面希望宣城按照二级路标准进行改扩建。该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少而进展缓慢,我们将一方面强化对具体项目的前期工作指导和实地督导,另一方面向上争取项目补助资金。二是水阳江航道高淳段整治,水阳江航道宣城段已按照限制性三级航道标准整治完成,与之衔接的江苏高淳境内尚有5公里的航道为六级航道,该事项因涉及跨省协调问题而进展不快。我们将持续协调推进水阳江航道高淳段整治前期工作,保持与南京交通、航道、设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对接。7月12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中心组织召开了《水阳江西陡门至甘家拐段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咨询会,标志此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各专项论证正常开展,力争早日具备工可报告报批条件。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胡亚龙:调研了解到,一方面,我市已经建成了86个名医工作室,有42家知名院校医院与我市合作,硕果累累;另一方面,近三年外转就医逐年两位数递增,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我市异地就医人次分别为14.65万人次、27.49万人次、49.55万人次;消耗医保资金也是两位数递增,2023年异地就医医保基金支付达到10.03亿元,占年医保基金支出的33.63%。这其中排名前三的病种是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和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请问,市卫健委有没有考虑,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我市这三个病种的医技水平,既能便利群众家门口同质就医,又能将有限的基金用在发展本地医疗服务水平上,长久造福本地群众?市卫健委主任王义文:近年来,我市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三方面:一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市三级公立医院达到8所。宣城市人民医院在全国三级综合性医院绩效考核中首次进入B++等次,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绩溪县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深度合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二是大力引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在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从长三角42家高水平三甲医院引进86名专家。赴长三角高水平医院进修390名人员,邀请长三角专家来宣学术交流45场次。三是加强肿瘤学科建设。宣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开放病区2个,开放床位76张,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智慧发展联盟肿瘤专科联盟单位。下一步,我市将多措并举降低异地就医比例:一是提升专科诊疗服务能力。宣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宣城市肿瘤防治中心,引进长三角知名肿瘤科专家,降低肿瘤患者异地就医比例。二是扩大本市名医社会知晓率。在健康宣城等设立“宣城名医有约”栏目,开发“宣城名医堂”微信小程序,为患者提供专家介绍、实时查询、在线预约挂号等服务。三是科学有序对外医疗合作。根据跨省就医人次、主要病种、流向区域、医保基金占比等情况,明确各地对外医疗合作主要方式和重点内容,为患者提供会诊转诊等服务,降低全市异地就医比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寿生:我市毗邻苏浙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将如何破解?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毕孟飞: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位居长三角区域前列,但受制行政壁垒未能完全打破,管理体制、政策协同、利益导向不能完全一致,共保联治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锚定“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持续推进毗邻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快“融圈入群”,构建“1+5”生态环境工作体系,与毗邻城市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政策、标准协同一致。二是强化共同治理。重点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凸显“点线面”同频共振。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快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格局,推进小流域生态补偿建设,深化固体废物源头管控,开展跨区域非法倾倒联动监管、生态环境损害索赔。三是加强联合监管。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毗邻地区生态红线无缝衔接,深入推行跨界联合河湖长制等联合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环境空气、流域水质等变化趋势联合分析预测和风险预警,开展区域联合应急演练,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两跨”执法协作。四是深化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常态化开展沪苏浙政策“先行先试”,落实市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南环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发挥“外脑”作用,推动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李寿生:目前存在毗邻发达地区向我市非法倾倒固体废物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环保部门将如何解决?毕孟飞:长三角区域固废跨界倾倒问题偶发,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机制仍不完善;跨区域联合执法尚需深化。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置固废行为。一是提升管理水平。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对固体废物实现从产生到处置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推进与沪苏浙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强化危险废物运输过程监管。二是优化监管执法。强化与省际毗邻地区在调查取证、追踪溯源、协同处置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提升联合执法效能,全方位对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高压严打”。三是开展普法宣传。全面开展固废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全民普法宣传,通过举报奖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固体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社会共同监督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卫东:调研了解到,在推进长三角地区企业和群众经常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中,电子证照的“互认”还有差距,有的业务在网上办理的同时,仍然需要通过邮寄证照原件的方式来解决,影响办事效率。请问市数据资源局,与长三角区域城市之间,如何在“互通”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互认”?市数据资源局局长孙金平:近年来,市数据资源局在渠道建设、服务创新、数据打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长三角“一网通办”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改革。一是推动“电子材料”互认。加大《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落实力度,加快推进长三角电子印章互认应用,探索建立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服务机制和体系,实现电子材料、电子证明、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电子文件跨地区互认互信。二是推动“事项标准”统一。借鉴青吴嘉三地实现事项“同城化”办理做法,循序渐进推进长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按照业务标准统一、系统深度对接的模式推进更多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一件事”跨区域办理。三是推动“信息数据”联通。加快推动数据整合共享,加大数据归集力度,持续推动一批高频高价值公共数据共享,推动跨省数据赋能精准服务和“免申即享”。围绕长三角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相关领域的主题数据融合治理,提升“跨省通办”协同效率。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马串莲:在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请问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软”环境,不断增强发展“硬”实力?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汪磊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强力推动,取得积极成效。但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相比、与市场主体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对标对表、改革创新,持续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对标提升。大力推进省内对标最优城市、省外对标一流城市的“双对标”机制,定期滚动梳理、复制推广一批新举措、新做法。二是抓机制完善。不断深化政商恳谈会、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听取工作汇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全要素保障周会商、“综合查一次”等工作机制。三是抓服务质效。深入开展为企服务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为企服务专员作用,抓好政策宣传、诉求收集、帮办代办等工作。四是抓氛围营造。办好“宣城企业家日”“宣城人才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顾问、营商环境体验员作用,努力营造“人人都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