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收听音频】
12月12日,《揭阳古城故事》栏目组邀请《杨氏绘公世系槎桥族谱》编委会成员杨鸿初老先生做客直播间,讲述槎桥村的历史人文故事。主持袁思敏。
本期节目嘉宾杨鸿初老先生(左)做客直播间
仙桥街道槎桥村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南部,全村主要有杨、许两姓族人聚居,杨氏始祖杨绘公于北宋熙宁七年 (1074)辞官南下创居槎桥,现有族人一万多人,许氏始祖竖基公于南宋末期前来落籍,现有族人约九百人。槎桥村历代人才辈出,世代簪缨,文物古迹、古树名木星罗棋布,是远近闻名的宋代古村,拥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三张文化名片。
槎桥杨氏宗祠及周边民居聚落
杨鸿初老先生介绍,北宋熙宁七年(1074),杨氏始祖杨绘公辞官携眷乘舟南下,所乘船只搁浅于仙桥河北岸东洋前,杨绘公率众上岸边搭棚居住,后再择地筑舍居住。
槎桥杨氏始祖杨绘公像
槎桥村除了始祖杨绘公为进士出身、入选翰林之外,十二世祖宗瑞公在元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是参与主持《金》《宋》两史的编修工作;二十四世祖钟岳公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成进士,任过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七世祖长发公、二十八世祖珍公同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分别考中文、武进士。槎桥故此享有“一门文武五进士,历代院台三翰林”的盛名。
杨氏后代子孙效仿先祖,弘扬美德。传至九世时,正值南宋末年,在元兵的进逼之下,宋朝幼帝赵昺在忠勇文臣武将的护送下退到广东,杨氏九世祖世征公、世巡公与元兵大战于五坡岭,壮烈殉国;崖山兵败,监察御史杨世定、知枢密院杨世宁随幼帝一同溺海,以身报国。
杨家忠烈,护宋抗元,让元军震怒,于是进兵对槎桥杨氏的创居地西川进行大屠杀,族人们四处逃命。直至后来社会逐步安定,一位叫杨世奇的先祖才回归东洋重创基业,其他族人基本上就散居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槎桥杨氏族人分创国内外近百个乡村聚落。
洋内许氏宗祠
许氏始祖竖基公为举人出身,官任化州通判。他的十二代裔孙许元凯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儿子许兴泰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举人,父子都任过知县。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是槎桥以及从槎桥迁创各地的杨氏族人的家族式总祠,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清康六年(1667年),祠中厅悬“进士”“副魁”“贡元”三块名匾,还有清代翰林庶吉士杨钟岳撰联并书的祠联柱石,联文书:“希盛唐名贤之聚三眷肯构肯堂千百世光辉俎豆,体吾家先正之铭四知为弓为冶亿万年清白云礽”。
东洋古秋枫
槎桥村包括东洋在内有十多株古树,其中以古秋枫树最多,树龄在300-800多年之间;此外还有古榕树、古木棉树。这些古树是槎桥村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的关键载体,也是村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节目插播槎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燕填有关杨、许两姓和谐相处及乡村振兴的采访录音(孙丽薇 摄)
杨、许两姓人口悬殊,但世代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幸福家园。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槎桥村很好地传承优秀家风美德,保护古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古村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擦亮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名片,开创新时代的文明风尚。(本期摄影 陈奕波)
首播直播:揭阳电台农业交通广播(FM106.5)周四16:00~17:00;重播:农业交通广播(FM106.5)隔周周四16:00综合广播(FM103.9)每周一11: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