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变”出发
向“智”而行
创“新”求进
尖山铁矿拥抱改革提升新质生产力纪实
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颠覆我们的认知与想象,改革的新课题摆在了眼前,谁能在这场实践与探索中占得先机,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循“变”出发
职代会部署改革任务
锚定目标 向难发力
年初职代会上,党委书记、矿长衡旭文郑重强调:“加快提升人事效率,建设智慧矿山是2024年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切实拿出破解改革难点的可行性举措推动重点工作落地,矿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不能在我们手中丢失!”
会议结束后选矿部党总支书记、主任刘晋强结合政策要求,摸排了一下,全选矿将近有50多人要离开工作岗位。如果按照目前的运行体制,工作将陷入全面被动。加速建设智能选矿,以科技为支撑打破现有的运行体制或许是破解之法。
想法逐步成熟之后,他和领导班子成员、基层主管一起讨论。30年的运行机制被打破,怕出事、有担心成为了众多人一致的声音。他没想到,变革的阻力就在身边,这种对创新的抵触、对变革的抗拒,就像一层厚重的雾霾,遮蔽了大家前进的视野,改革一提出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破而后立 晓喻新生
时任破碎作业区的党支部书记、主管宋开贺站出来表示,愿意把破碎电工作为改革试点率先推进。原来破碎电工班一共12个人,四班三运转,每班3人,随着退休、离岗休养等政策的出台,电工班的女职工基本走光了,他首先从减少夜班人员入手解决岗位缺员问题。
经过调研,他发现,夜班电工实际上也属于值守型,平常也是有事才出来干活,没事就在电工房呆一夜。调整夜班值守人数,把大部分人放在白班,用“8小时的有效维护来保24小时的安全生产”是最优解。
一个简单的改变却带来一连串的反应,首先就是职工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原来,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看似就是白班与夜班的关系,但实际上职工们想得却不是这样,夜班津贴每月至少7-8个班,将近600元,不上夜班,津贴就没有了,收入明显要下降。这动了大家的奶酪,自然方案一提出就纷争四起。
改革要想顺利推进,就要让职工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可能性与希望,而不是威胁与不安。刘晋强和破碎作业区的领导班子成员们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分别与大家交心,消除大家的顾虑和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部分职工提出身体素质不能允许上夜班,希望在这次调整中能满足自己这个需求。调研结束后,选矿部摸排了所有电工的实际情况,优先把技能过硬的骨干全部充实到白班岗位上来,把需要调整上白班的人员调整上来,把身体素质过硬,能够满足夜班作业需求少数人员留在夜班岗位,平稳实现了所有电工班运行机制的改革。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
选矿部针对岗位缺员,对生产班组进行优化,把生产与维护的职责进行了分离。磨选作业区研究后决定把每班看设备19人调整成13人,每班剩余的人员主抓白班的维护保养。没想到,优化政策刚出台班组内就炸锅了。被优化调整到维护岗位的很多职工都不理解,甚至有些人提出“死也要死在岗位上,坚决不干维护工作”。
想当年,很多职工年轻的时候是追着跑着想干技术工种,现在反而看岗位成了香饽饽了,显然是政策激励机制出了问题。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选矿部的领导班子成员对现有分配机制上存在的偏差进行了分析,对白班人员点检维护激励政策进行了重新优化,让大家在工作中逐步感受到岗位技术的价值。
这一轮调整优化后,选矿部白班人数增加50余人,夜班人数减少了50余人。由于白班维护质量的提升,选矿故障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球磨机利用系数再创历史新高,工作强度降了,效果反而好了,安全更有保障了,改革带来的实惠职工们是切实感受到了。不少职工还反映,白班点多面广任务多,还学到了不少新技能,更重要的是晚上睡得香,上班更有劲儿了。
矿领导深入磨选维检班调研
检查白班维护情况
向“智”而行
讨论井下改造方案
01
改革总有阵痛伴生
领头人吴吉龙接到了井下推进少人化无人化的指示。在与大家研究的过程中,不少管理干部又对他提出了善意的提醒,力劝他步子迈得太快容易出问题。但吴吉龙深知,国内同类型的矿山中,少人化无人化已经是发展趋势,不变革,不适应形势,不抢抓住机遇终将会被时代淘汰。
在提运作业区,井下作业是风险最大的地方,也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但别看风险大,不少常年在井下工作的职工却不愿意离开。究其原因还是本人技能单一,家庭负担重,井下收入较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下少人化、无人化改造势必要打破这种局面,机器替代了他们的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还会干什么?不少人忧心忡忡。但改革不是大家说不改就能不改的,改革的洪流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积极的改变和适应。
02
井下无人化的终级目标是安全
技术大拿程东升、擅长统筹协调的张建中、皮带专家胡培峰,电气新人郭伟,边学习、边研究、边改造,经常一干就忘了时间。半年多的时间里,矿里给予井下改造大力支持,各部门随时在现场支持改造,就这样,180多天的里,井下34个关键部位的自动控制与升级改造硬是靠自己完成了,所有集控信号与实时监控画面集中在了四台电脑和四块大屏上。
井下无人化的改革突破了大家的想象,原来认为自己技能单一的岗位职工坐在了智控室,穿上了干净的工作衣,拿着电话、看着智能屏指挥现场生产。提运岗位工作多年的李宝忠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最艰苦岗位的我们居然是最先享受智慧矿山变革成果的一群人!”在智控室操作卡轨车的司机杨艳峰一脸自豪地说,“我们卡轨车实现了无人驾驶!”
03
智控室建设令人信心倍增
在更换井下护栏皮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假如有一个电动起重设备,一个人完全可以顺利完成这项工作,但日常却还在使用大锤、扳手、撬棍等,4个人共同作业也非常困难。选矿部把效率和安全统筹考虑在内,鼓励职工查找开发专业小工具。于是,大家自上而下,从抖音等视频等平台上查找新工具。后来通过采购平台调运,引进了不少新工具,为缓解人力不足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小小的电动小型起重设备,彻底改变了人工更换护栏皮的方式。电动加油机投运后,以前6个人2天才能勉强把润滑油加完,现在2个人3-4个小时就能加完,省时省力又安全。
针对职工担心收入下降的问题,选矿部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鼓励职工一岗多能,对生产工同时兼取通风工、电工、焊工等证进行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配套改革,每取得一个资格证每月增加一份职业津贴,一方面保障了人证合一合规作业,另一方面提升了职工技能保障了收入。截至目前,提运井下10人已经取得通风、电工证。选矿部的生产工有48人新取了电工证。
以前,走到哪里各家主管讲得都是人不够,人不够,思路想法变了以后,各家讲的都是以前我是什么样,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人荒的问题。不仅如此,精矿质量指标指标、标球磨机利用系数效率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井下智能水泵房
入井自动刷脸
井下巡查
创“新”求进
中心(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王笑天井下调研指导
固步自封是变革最大的障碍。磨选作业区的党支部书记于志伟说,“以前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坐井观天,甚至还对管辖的磨选系统挺自豪。”党委书记、矿长衡旭文看到后,鼓励选矿部带大家多出去走走看看,去见见世面。
去了一趟岚县矿业公司和代县矿业公司,于志伟发现尖山铁矿智慧矿山的建设步伐还不如代县矿业公司,他有些惭愧。去了首钢水厂、大红山等铁矿一看,才发现那个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他感慨地说,“人家都已经在智慧化路上走出去好远了,我们磨选200多台设备还全靠人来回跑,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回来后,他和团队立足岗位从最基础的远程控制抓起。2024年磨选的油站、空压机、慢传、阀门、压力控制等,大大小小的控制箱均实现了全智能触屏、人脸刷脸改造。他们还在过滤作业区采用人脸刷脸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找到更适用、更便宜、更好推广的解决办法,不到1万就解决了所有智控问题。生产班甲班班长高贵喜说,“磨选调精矿质量指标关键靠水,以前职工们来回在楼梯上跑,开阀门,关阀门,关阀门,开阀门,如今在现场控制箱,刷脸触摸就能实现水量的控制问题。”
远程运送维检人员
水泵集控系统
智能水泵房一角
智能技术的投用也让人才匮乏的问题较早显现了出来。选矿部立足现人人员,加快培养后备人才,他们把新入职大学生、年轻的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骨干来培养。以前这些新人都是默默跟在师傅后面学,为了快速提升他们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部里让他们带着项目、压着担子学。
去年新分配的大学生米嘉良是学电气技术的,刚来尖山半年就脱颖而出加入到选矿智能改造的项目上,专业表现靓眼,成长进步迅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机械、电气等技术方面涌现了徐家国、邢俊峰、郑永生、胡培峰等一批技术骨干,已经具备独立承担项目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尖山铁矿勇敢承担矿山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先锋角色,面对改革、积极拥抱改革、主动求变,成功克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多重效益。
现场协调智能化改造
现场改造传帮带
标准化点检维护
改造后的磨选现场
图文:马 玲
编辑:张永贤
@打造矿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www.intelmining2018.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