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Mining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人驾驶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的自动驾驶汽车到乡村的无人收割机,无人驾驶技术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在矿井这一特殊环境下,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煤矿巷道环境复杂,地形崎岖,光照条件差,信号衰减严重,这些因素都给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带来了巨大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胡青松教授研究团队在《工矿自动化》期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为矿井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矿井作为能源开采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生产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然而,由于矿井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的人工驾驶方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无人驾驶技术的引入,无疑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矿井运输车辆的自主导航、避障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然而,矿井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并非易事。煤矿巷道环境复杂多变,地形崎岖不平,光照条件极差,信号衰减严重,这些都给无人驾驶技术的传感器选择、算法设计和系统优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定位、地图构建和自主导航,成为矿井无人驾驶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矿井无人驾驶技术中,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是核心环节之一。传统的SLAM技术主要依赖于单一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或摄像头等。然而,在矿井巷道环境下,单一传感器往往难以满足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通过融合两种传感器的数据,实现优势互补,提高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
IMU:短时间内高精度,但存在累计误差
IMU(惯性测量单元)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度和加速度的传感器。它通过内置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感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据此计算出物体的姿态、速度和位置等信息。在矿井无人驾驶技术中,IMU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高精度、高频率的姿态估计,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实时的运动状态反馈。
然而,IMU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由于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积分运算的,因此长时间运行后会产生累计误差。这种误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累积,导致定位精度下降。此外,IMU还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如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IMU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下降。
激光雷达:不受光照影响,但存在运动失真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其回波来测量物体距离和形状的传感器。在矿井无人驾驶技术中,激光雷达可以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确感知。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其回波信号,激光雷达可以构建出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图,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
然而,激光雷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激光雷达是通过测量激光束的飞行时间来计算距离的,因此当激光雷达自身或目标物体发生运动时,就会产生运动失真现象。这种失真会导致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下降,影响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此外,激光雷达的采样频率相对较低,难以捕捉到快速变化的运动状态。
为了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该技术通过融合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显著提高了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
IMU 与激光雷达融合 SLAM 算法框架
融合策略:松耦合与紧耦合
在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中,融合策略是关键之一。目前常用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松耦合和紧耦合两种。
松耦合:松耦合策略将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处理。首先利用IMU数据对激光雷达数据进行预积分和初始姿态估计;然后将激光雷达数据用于点云匹配和地图构建;最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定位结果。松耦合策略实现简单、计算量小,但精度相对较低。
紧耦合:紧耦合策略则将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将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同时纳入优化框架中,利用因子图等优化算法对两者的数据进行联合优化处理。紧耦合策略可以充分利用IMU和激光雷达的互补性优势,提高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但紧耦合策略实现复杂、计算量大,对硬件资源要求较高。
研究团队在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中采用了紧耦合策略。通过将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进行联合优化处理,实现了对两者数据的充分利用和优势互补。这种策略不仅提高了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还降低了对单一传感器的依赖性。
核心算法:因子图优化
在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中,因子图优化是核心算法之一。因子图是一种概率图模型,用于表示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在SLAM问题中,因子图可以用于表示不同时刻机器人位姿之间的约束关系以及观测数据与机器人位姿之间的约束关系。
研究团队利用因子图优化算法对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进行联合优化处理。首先构建因子图模型,将IMU预积分约束、激光雷达里程计约束和环境约束等因子加入因子图中;然后利用优化算法对因子图进行迭代求解得到最优的机器人位姿估计。这种算法可以充分利用IMU和激光雷达的互补性优势提高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
创新点:巷道环境特征辅助
为了进一步提高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的精度和鲁棒性,研究团队引入了巷道环境特征辅助策略。该策略利用矿井巷道环境的特殊性(如侧壁平整、地面平坦等)提取出有用的环境特征信息,并将其作为额外的约束条件加入因子图优化框架中。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首先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中提取出巷道侧壁和地面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平面拟合算法对这些点云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得到巷道侧壁和地面的平面方程;最后将这些平面方程作为环境约束条件加入因子图优化框架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SLAM技术的精度和鲁棒性。
为了验证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研究团队在仿真和实测环境中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工作。
仿真实验: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
在仿真实验中,研究团队利用Gazebo仿真平台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矿井巷道环境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直道、弯道、岔口等多种复杂场景,用于模拟真实的矿井巷道环境。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将一台配备有IMU和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小车放入仿真环境中进行自主导航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杂的矿井巷道环境下,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地图构建。与传统SLAM技术相比,该技术的绝对轨迹均方根误差降低了约50%以上;相对轨迹均方根误差也显著降低。此外,该技术还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在长时间运行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
实验平台
真实环境测试:复杂场景下的优异表现
在真实环境测试中,研究团队选择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复杂矿井巷道作为测试场地。该巷道包含了上下坡、大拐角等多种复杂场景,用于检验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环境下,该技术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与传统SLAM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巷道边缘建图方面表现出色,即使在大拐角处也能保持良好效果;在地面坑洼和侧壁粗糙等复杂场景下也能实现准确定位和建图。此外,该技术还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在不同光照条件和信号衰减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
3 种算法在巷道环境中的建图效果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矿井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在复杂的矿井巷道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定位和自主导航并非易事。研究团队提出的IMU与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为矿井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融合IMU和激光雷达的数据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该技术显著提高了SLAM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引入巷道环境特征辅助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矿井无人驾驶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和智能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