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西藏地震的消息,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让我不由地想起当年的汶川大地震。
16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公里,200多个县(市)受灾,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
截至当年9月,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
很多人可能对当年的那场灾难记忆犹新。
地动山摇,河流改道,道路尽毁,通讯全无,到处都有哭声,到处都需要救援,到处都充满着无助甚至绝望……
生死时刻,军队第一时间来了!
但由于当时通讯、交通、卫星等技术手段远没有现在发达,很多地方不能到达,灾区的真实情况,并不能很快传递出来。
为了抵达震中,查明灾情,15名空降兵临危受命,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从近5000米高空纵身一跃,打开空中救援通道!
16年过去了,再看依然震撼!
这是一次极其特殊的空降任务,战士们要在“三无”,即无地面标识、无地面引导和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盲跳”。
5月13日,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带着100名精英前往灾区。可当他们看到周围的环境后,才知道此次任务有多艰难。
汶川周边的茂县海拔1500米,四周群山林立,飞机至少要飞到5000米以上,才能进行跳伞任务。
然而,在这么高的空中,严寒、缺氧,都是致命的问题,必须有过类似作战经验的人员才行。
当时的李振波已经48岁,已经超出规定年龄界限。可是他却说:“这个时候,只有我够带领大家进入茂县。请组织相信我,我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立下了军令状后,李振波又从带来的100名精英中,反复挑选,确定了14个名额。
他们15人小队,很快就跟随飞机来到茂县上空。
可是,当飞机下降到7500米的高空时,机身就开始迅速结冰;下降到7000米雨刷器已经完全被冻住,而飞机也只能盲飞。
到了6000米的时候,飞机开始剧烈震动,结冰警报灯也开始闪烁。此时如果强行飞行,就只能机毁人亡。
无奈,飞机只能返航了。
就这样,往返了8次,都没有成功。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振波心急如焚。而等待执行任务的其他14名空降兵,也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他们早早写下遗书,等待时机,第一时间去灾区救援。
谁知,晚上雷声大作,风雨交加。十几个人如坐针毡,焦急地等待着。
终于,雨小了,风速也稳定了。飞机在上空盘旋了一会儿。李振波看到,在阴云中出现了缝隙。
他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走!”
说完,这15个人在距地面5000米的高空,冒着风雨一跃而下。而此时的地面,没有标示,没有指引。
好在,吉人天相。15个人都安全着陆。
此时,茂县已经与世隔绝2天2夜。当他们看到空降兵时,热情地高呼:“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15名勇士落地后在茂县救援了7天7夜,徒步数百公里,将几十处的受灾情况及时向外界传达,接近10万受灾百姓得到了救援。铁打的汉子也禁不住这样折腾,勇士们累倒了。
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所有人荣立二等功一次,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李振波、殷远、向海波、王磊、郭龙帅、赵四方、刘文辉、赵海东、王君伟、任涛、雷志胜、刘志保、李亚军、于亚宾、李玉山。
16年过去了,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据媒体之前的报道,其中,李振波大校已退休,向海波、于亚宾、李振波、李玉山、殷远仍在部队服役,其他勇士退役后到地方工作,仍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身价值。
2020年9月17日,空降兵成立70周年,15岁分居在各地的勇士们再次聚到了一起。
虽然距离救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2年,但是战友们坐到一起后,还是有说不完的话,曾经出生入死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相聚的最后,他们又留下了一张大合影,照片中的15人都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们依然眼神清澈,眉眼间透着一股正义感。
在2021年,15人中的9人再次回到了汶川,当地百姓夹道欢迎,有些老乡因为高兴、感恩而热泪盈眶。
大家欢聚在一起的场面,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民鱼水情”,而2008年的那舍命一跳,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每当我们民族有 大灾大难时,冲在最前方的永远都是军人,别人都是远离灾区,他们却是逆向而行,这是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
有人问:“凭什么军人优先?” 我想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答案,希望我们无论何时都能够记得军人的付出,继承他们的精神品质。
最后想说一句: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只有崇尚英雄的民族,才能英雄辈出、长盛不衰!
向空降勇士致敬!向人民子弟兵致敬!
逝者安息,生者前行!
码字不易,请顺手给个点赞、在看,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