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主创团·洱哆
前阵子,办公室赵姐的孩子顺利考入了本地最好的初中,同事们纷纷祝贺,而她却说自己十分焦虑。询问大家孩子上初中后,自己该做点什么。
有的同事建议,要继续抓好学习习惯,习惯好了,成绩优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还有的同事表示,初中阶段,除了语数外,其他的学科也千万不能落下。拉开学生之间差距的,往往是小学科。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得很有道理。但因为建议太多,赵姐听完似乎更加困惑了。
曾有专家指出:“在每个阶段人的特点不同,教育的任务也不同。”
中学,作为衔接低年龄段基础教育和高年龄段大学、职业教育的过渡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有远见的父母,中学阶段都在陪着孩子做这3件事。
学习之余构筑精神家园
相信不少家庭,都会给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报各种兴趣班,把课余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
可一旦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数量变多、学习时长增加、学习难度不断增大,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便不再允许孩子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其实,爱好是学习的助推剂,是成长的催化剂,对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教育博主@刘楠分享过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
9年前,她花费3000元给女儿购置了一架电钢琴。
9年里,没有人逼孩子练琴,也从来没有考过级,连上钢琴课都是断断续续看心情。
尽管心态佛系,可态度上却是十分支持。只要孩子想弹琴,父母绝对不干涉。
正是在父母这种轻松又正向的态度里,孩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9年坚持弹琴,并且学会了用琴声表达情绪。
尤其是心情低落或者特别高兴的时候,孩子总会坐下来,弹上一曲。琴声里,满是她的心情和心声。
或许,这就是爱好的价值。
它能架起孩子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间的坚实桥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更能帮助孩子在灰心丧气时寻到点点星光。
想到微博上的一个提问:“聊聊你的兴趣爱好,它们给过你什么帮助。”
其中有几个评论让人印象深刻:
“初中开始喜欢画画和手工,成年后从事了服装设计工作。现在平时也是靠做手工给自己解压。”
“小时候写书法,是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现在写书法,正在逐步变现带来更好的生活。”
“有记忆以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让我感受生命和世界的豁达,让我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不难发现,有着兴趣爱好的人,都拥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们总能在生活的纷乱中开辟出一片净土,享受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总能在生活的难题面前从容不迫,大有“不行还能走另一条路”的底气。
十分令人羡慕。
而这些人的兴趣爱好,往往都是从小培养并伴随着自己长大的。
因此,作为家长,即便孩子已经进入中学阶段,也请小心呵护好他们的爱好,千万不要阻止甚至贬损他们热爱的事情。
若是孩子喜欢篮球,请不要阻止他们在闲暇时间看比赛、打比赛;若是孩子喜欢书法,请不要对他们说“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能考大学吗”;若是孩子喜欢乐器,请让孩子知道,他们演奏的音乐,十分动人。
清华大学心理教师彭凯平:“爱好可以让你拥有一种积极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支持你走出困境。”
一个人在顺境中,可能不会觉得爱好有多重要,但是在遇到挫折、受到阻碍,甚至是迷茫的时候,爱好可以陪伴我们,输送氧气和力量。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能陪伴孩子到永远,但爱好可以;我们不能永远守护着孩子,但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会帮助他们抵挡未知的风雨。
真正智慧的父母,正在坚定支持孩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中学生的家长可能都会面临同一个头大的问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了。
这一阶段的孩子敏感又脆弱,但往往又表现得像刺猬和炸药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大人了,其实心智还是孩子。
若是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那更加是矛盾重重,甚至还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很认同一句话:“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是故意跟父母过不去。”
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不妨耐下性子、俯下身子,与孩子平等沟通。
我们会因此听到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变化、看到孩子的世界,更能滋养孩子的性格、收获美好的亲子关系。
作家周励在《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她突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孩子在英语课上大发脾气。
因为孩子发现,自己背诵课文的节奏和其他人不一样,跟不上大家的节奏,气急败坏地责怪其他背得快的同学。
在被老师批评后,孩子火气更大了,扭头就冲出了教室,一直到课间操时间也不见人影。
挂电话前,老师补充了一句:“孩子最近好急躁,家里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吧?”
周励回忆起,前天晚上自己刚教育了孩子一通,昨天晚上孩子爸爸也狠狠批评了他一顿。也许这些接连的责怪,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
于是,她拿起笔来,准备给孩子写封信。
信里周励并没有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而是表达了另外的三层意思:
一是表示道歉。她说,妈妈为家里这几天的不良气氛对你造成的伤害感到抱歉、向你道歉。营造一个温馨、和平、友爱的家庭氛围,是父母应该做的。
二是表达爱意。她告诉孩子,自己和爸爸是多么爱他,能成为他的父母,是多么的幸福开心。
三是传递信心。她坦言,犯错误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虽然不能保证以后都不再犯错了,但只要不断从错误中学习,就一定能越来越好。
孩子回来后看到了信,跟妈妈说:“其实,我觉得你的脾气不错,反而是我的脾气很不好。”
一封信,仿佛为母子关系打开了一个窗口。母子俩一起坐下来,探讨如何给情绪找到出口、如何进行理性沟通。
几天后,老师反馈,孩子这周状态明显好转,又开心又快活。
的确,每个孩子都很在意父母的态度,他们心里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黑尔加说:“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
孩子小的时候,仰视父母、依赖父母,这时候父母或许还能说一不二。
但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跟他们便会开始产生隔阂、代沟。这时候,如果想跟孩子交流对话,就不能再用身份和权威去压制孩子,而是学着成为孩子的朋友。
请相信,孩子正在悄然成长,也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请尝试,把话语权、决策权交还给孩子,与他们平等沟通。
只有让孩子在对话中感到平等和尊重,他们才会敞开心怀,走近我们。
看见世界的模样
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在一档节目中,建议父母一定要多让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一次,她在派出所,与案件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其中一位人员把女儿也带过去了。
对话刚开始不久,这位父亲便请大家稍等片刻,然后起身将女儿带出了会议室,安顿到其他地方。
他认为,案件的相关内容不合适让孩子听到。
而李玫瑾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她常常会在家里工作、与人电话交流案件,尽管说的都是社会上真实在发生的事情、甚至是比较负面的案情,她也从来不回避女儿。
有一次女儿很骄傲地告诉她:“妈妈,总是听到你说各种案件、案情,我现在懂得可多啦,同学们也觉得我很厉害。”
她在节目中说:“孩子总是要走向社会的,如果他们不知道社会的模样,会因为无知而吃亏的。”
是啊,社会课堂中有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
或许是生活常识,或许是人生百态,或许是山河壮阔,或许是规则制度,亦或许是成功和失败的滋味。
社会学校的内容,或许比课堂教育中的知识,陪伴一个人的时间更长久。
朋友小由夫妻俩,就一直在坚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
他们家的周末都是要外出的。
他们会让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植物、亲近动物,感受气候变化,领略自然魅力。
他们会带孩子去乡下的外婆家,学着做团子、体验割稻子,花上几个月把一只小鸡养大。
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参与职业体验和公益活动,感受发传单时被拒绝的心情,也体会奉献爱心后得到回馈的温暖。
一次我问小由的女儿:“爸爸妈妈每个周末都带你出去玩,不会影响你学习吗?”
女孩说:“不会啊,我的作文从来不缺素材。而且出门能学到很多呢!就像有一次,当我们的飞机在群山飞过时,我突然理解了地理书上‘等高线’的含义。”
听完,我深深被感动了。
作家海明威曾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生存和生活。
带领孩子走出象牙塔,去观察世界、触摸世界,能够塑造更健全的人格,生出更强健的耐挫力,激发更蓬勃的责任心。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但能照顾好自己,还能热爱着这个世界。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
“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人生不长,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更是只有短短十几、二十年。
这段时间究竟能给孩子什么?到底要给什么?是身为父母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妨呵护一个爱好,让孩子拥有心灵栖息之所;
不妨给予一份尊重,让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断滋养孩子;
不妨走进一个世界,让孩子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点个“在看”,与父母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