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池 | 锅盖下的飞翔

文摘   2024-10-11 10:27   江苏  

锅盖下的飞翔

高邮  周荣池

作者周荣池先生:江苏高邮人。中国作协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单厍》《一个人的平原》《村庄对我守口如瓶》等十多部书。作品曾获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三毛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等。

我多次转述过一道听说的菜:渔民将黄蜡丁鱼脊背上的刺插在木质锅盖的下方,于水汽中蒸熟。这是一种有极度想象力和诗意的吃法。鱼在水汽中成熟,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苦行。这道菜的吃法并非在于鱼肉自身的鲜美,而在于其有某种特别的意境。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我这是道听途说来的,并未得一见真实。好像是在哪位诗人的文章里看见的,这样才更有明确的诗意。渔民、鱼以及锅盖,都是里下河的。我万没有想到,生我养我的这片沉默的土地有这样美好的念头。

过了几年,我在网上又看到“锅盖钉鱼”的做法,是宝应渔民发明的。宝应湖连着高邮湖, 两个县域南北相接,根本难以区分口音和面色。锅盖用草编成,鱼钉在锅盖底部,先用清汤蒸黄蜡丁鱼,20分钟后,鱼肉自然脱落,再倒入淘洗好的大米,用大火烹饪10分钟,与青菜充分搅拌在一起,最后撒葱花出锅。

也有一种更简单的,用调好的作料盘墩在锅盖下,鱼肉脱落之时正好进盘中入味。这有些从天而降的意思,也是一种瓜熟蒂落的过程。鱼的肉身和植物的果实不一样,肉的脱落似是比果实更壮观。又有湘菜中的神仙鱼,做法与此相像,但看了资料,手续更加繁复,需要几个小时熬高汤,把鲈鱼处理干净后,竟要穿针引线一般在鱼身上引入棉线,以利蒸煮时鱼肉脱落。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技术和时间去打理。在写文章来说,这是有些“修辞过度”的。好的吃食,也有一种标准,最好是以最简单的方法和时空能取得。求而不得,难有神仙之妙。鱼之鲜当首先在自身,而烹饪之法是勾引出某种意境,如果把吃饭的事弄得繁复而无趣,那就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了。

私以为,有些方法是“吃饱了撑的”。

小时候肉食珍贵,我们也常有捞鱼摸虾的举动。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劳动。借助工具或者到更远的地方捕鱼作业,多是大人的事情,小孩轻易不让参加。因为水常殒人性命。且淹死的小孩,似乎多是会凫水的。所以大人们十分警惕。就是码头边皮水,也要被惩罚的。

烧火是相对安全的事,所以烧锅就常是孩子的事。煮饭之前,要淘米。码头边,淘米箩刚落入水里,鱼就循味而来。机巧的孩子,将米箩沉在稍深的水里,眼看着小鱼游进来,猛然提起则“水落石出”。还有如“糊涂呆”(塘鳢)在码头的砖缝间,冷静的人也能捉到。这些小鱼极度鲜美,掐了肚脏,打一个鸡蛋在饭锅上炖熟了下饭。这是不可多得的。当时并没有想到钉在“锅盖下飞翔”的方法。

我也没有尝过神仙鱼或者锅盖钉鱼,但可以想象出那种飘荡于锅盖上的鲜香,是一种唯美而深邃的飞翔。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