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文世界的千禧一代来说,《纽约客》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作为世界殿堂级文艺刊物,至2018年2月,全世界《纽约客》杂志的读者总数达2019.1万人。
不少文艺界的名人都公开表示《纽约客》是自己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漫画家Liza Donnelly在西安美术学院讲座《纽约客》杂志中的女性漫画创作历史
而在中文世界里,
人们大多只在美剧、电影中瞥见它的身影,关于它的内容却鲜少有人能谈个只言片语。
而它本身,却是促进国际文艺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比起复刻原画稿的故事,我们更期待你能融入对身边环境、个人经历的思考。
一等奖( 1位):10000人民币+获奖证书
三等奖 (6位):3000元人民币+获奖证书
征稿时间:6月1日——6月21日
要求:1,单幅幽默漫画;2,图片文件为jpg格式,分辨率300dpi,作品色彩仅使用黑白;
3,至少200字创作说明,阐述该作品的思想核心
4,作品未在任何平台发布过。
II、Hi,New Yorker!
在1925年Ross与Grant夫妇创办《纽约客》杂志之前,“幽默”被认为是男性的专属。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先天不具备幽默感的。
女性在文学作品与视觉艺术中,往往承担着被幽默对象的角色,甚至许多女性的优秀作品会被误认为是由男人创作的。
《纽约客》正是女性艺术家表达个人的一大平台。
大量由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女性视角的幽默漫画,自1930年代开始,在《纽约客》杂志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比如,以下画作是两名时髦女性的对话:“Well, of course,I do say P'll never marry-though, somehow,I've always wanted to be a widow”.
(嗯,当然,我确实说我永远不会结婚——尽管不知怎的,我一直想做个寡妇。)
有趣的是,中文世界的读者在今天回头看《纽约客》的作品,可能更容易产生跨时空的共鸣。
四十年代开始加入《纽约客》的Roberta MacDonald,对社会话题具有非常尖锐的敏感性。
在战争年代,MacDonald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她的作品吸引到了军队与工厂中女性的注意力,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为主导的军队社会之中的形象。
在这幅作品中,当这些女兵被中士告知可以稍息时,她们便会休息并开始化妆。
这幅作品,在今天中文世界的小红书中,可以找到一个非常贴切的词条#服美役#。
而除了性别议题之外,《纽约客》的女性创作者也在时事、民生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
作者Karlin的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卖雨伞的男人,尽管下着瓢泼大雨,他却没有拿出任何一把伞来挡雨。
1950年,Mary Gaureke的漫画,则表现了另一个群体的困境——二战后 “垮掉的一代”。
画中一个亚文化青年人,正茫然地坐在一个写着“Abolish”的牌子下面,迟迟没有动笔填满空白。
“垮掉的一代”也称“疲惫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年轻诗人与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
这些作品还只是《纽约客》百花齐放的漫画中的一小部分。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有趣的朋友曾将《纽约客》风格漫画带入中文世界。
这位朋友便是林语堂。
当年受《纽约客》的影响,他创办了《论语》、《宇宙风》两本杂志。
《论语》这本杂志创办初期就宣称,它的目标是推广幽默的文字。
它还喜欢发表一些幽默绘画,特别是封面漫画,创作者为名震一时的丰子恺、胡同光等人。
而《宇宙风》也是以中产阶级为目标读者,同样提倡幽默,与《纽约客》的宗旨十分相似。
《纽约客》杂志还以林语堂为素材,发表称赞其在中国办刊宗旨的文章。
参考《论语》的漫画作品,也可以帮助你结合本土文化,创作出《纽约客》风格的作品:
“民国时已有人对随地大小便发出忧思。”
“民国时‘单身狗’们的忧伤”
王宁,北京天视全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4年作为国内最早与欧美国家出版社合作的漫画经纪人,将70多位中国作者的漫画作品在欧美国家出版。
曾担任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厦门国际漫画节等多个国内主要动漫节展的评委,并担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客座讲师。
2021年其担任编剧的漫画作品《一个人的世界》入围美国艾斯纳奖最佳短篇漫画合集。
本文所使用图片均获官方授权,
未经许可盗用必究。
主办方 旁观者文化
创立于2023年,致力于搭建跨国文化交流平台,将国际文化介绍给华文世界读者的同时,也将华文世界的创作者带入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