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奖金」《纽约客》风格漫画比赛,全国征稿中……

文化   2024-06-03 17:32   上海  


I、我知道纽约客,但并不认识它?

对于中文世界的千禧一代来说,《纽约客》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作为世界殿堂级文艺刊物,至2018年2月,全世界《纽约客》杂志的读者总数达2019.1万人。

不少文艺界的名人都公开表示《纽约客》是自己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漫画家Liza Donnelly在西安美术学院讲座《纽约客》杂志中的女性漫画创作历史

而在中文世界里,

人们大多只在美剧、电影中瞥见它的身影,关于它的内容却鲜少有人能谈个只言片语。

我们特意采访了一些朋友,聊聊他们对《纽约客》的印象,以下是部分回答——
“我对这玩意儿的了解仅限于我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感觉看《纽约客》的人,喝咖啡绝对不会点瑞幸?”

“不知道具体,就知道好像挺厉害的……”

“美国中产读物,logo好像是个带礼帽的美国男人。”
……
 
我们得出了一个有些遗憾的结论:
《纽约客》逐渐在中文世界沦为虚无的抽象符号。

而它本身,却是促进国际文艺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从上世纪开始,《纽约客》就已是全世界模仿对象。
如,法国的《巴黎人》,日本的《东京客》,魁北克的《蒙特利尔人》杂志……
艺术家们借鉴《纽约客》风格,创作出本土的优秀封面插画作品。

为了助力国内漫画艺术家的国际交流,我们决定办一场万元奖金的《纽约客》风格绘画比赛。
希望参赛者以《纽约客》的画风,幽默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本土特点的漫画作品。
与常规绘画比赛不同,比起精湛的画技,我们更看重内容的表达。

比起复刻原画稿的故事,我们更期待你能融入对身边环境、个人经历的思考。 

一等奖( 1位):10000人民币+获奖证书

二等奖 (3位):6000元人民币+获奖证书

三等奖 (6位):3000元人民币+获奖证书

入围奖(若干):入围证书

所有获奖者都可以获得《纽约客》知名漫画家Liza Donnelly辅导的机会,
我们还会带本次获奖的画作参加法国安古兰、奥地利林茨NextComic等国际知名漫画节。
 

征稿时间:6月1日——6月21日

投稿邮箱:baktanculture@hotmail.com

要求:1,单幅幽默漫画;2,图片文件为jpg格式,分辨率300dpi,作品色彩仅使用黑白;

3,至少200字创作说明,阐述该作品的思想核心

4,作品未在任何平台发布过。

版权说明:所有参赛作品版权归创作者所有,主办方拥有获奖作品的非商业使用权
 
报名参赛前,欣赏以下几幅《纽约客》经典风格漫画,有助于创作出更符合比赛要求的作品。
 
 

II、Hi,New Yorker!

 

在1925年Ross与Grant夫妇创办《纽约客》杂志之前,“幽默”被认为是男性的专属。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先天不具备幽默感的。

 

女性在文学作品与视觉艺术中,往往承担着被幽默对象的角色,甚至许多女性的优秀作品会被误认为是由男人创作的。

 

《纽约客》正是女性艺术家表达个人的一大平台。


大量由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女性视角的幽默漫画,自1930年代开始,在《纽约客》杂志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比如,以下画作是两名时髦女性的对话:“Well, of course,I do say P'll never marry-though, somehow,I've always wanted to be a widow”.


(嗯,当然,我确实说我永远不会结婚——尽管不知怎的,我一直想做个寡妇。)

 

有趣的是,中文世界的读者在今天回头看《纽约客》的作品,可能更容易产生跨时空的共鸣。

 
 
比如,对女性主义者的污名化,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社会也曾暗潮涌动。
 
当时,“女性主义”在美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人们对女性主义者争议不断。

“女性主义者”的含义也在人们口中渐渐接近“贬义词”,一如中文语境中产生的侮辱性词汇“女拳”。
 
美国著名漫画家和作家Liza Donnelly,自1979年开始为《纽约客》杂志创作漫画,特意创作了一则极具讽刺意味的家庭场景漫画。
 
画中天真的小女孩正在向妈妈“邀功”,她声称自己勇敢地教训了那些“污蔑”妈妈是“女性主义者”的同学。
 
“Some kids at school called you a feminist, mom,but I punched them out."
(学校里有些孩子骂你是个女权主义者,妈妈,不过我揍了他们!)
 
 


四十年代开始加入《纽约客》的Roberta MacDonald,对社会话题具有非常尖锐的敏感性。

 

在战争年代,MacDonald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她的作品吸引到了军队与工厂中女性的注意力,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为主导的军队社会之中的形象。

 

在这幅作品中,当这些女兵被中士告知可以稍息时,她们便会休息并开始化妆。

 

这幅作品,在今天中文世界的小红书中,可以找到一个非常贴切的词条#服美役#。

 

而除了性别议题之外,《纽约客》的女性创作者也在时事、民生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

 
 

作者Karlin的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卖雨伞的男人,尽管下着瓢泼大雨,他却没有拿出任何一把伞来挡雨。

 

讽刺在资本主义下的美国,商品的价值逐渐高于人本身。底层群体真实处境的被社会、被中产阶级、甚至被他们自己所漠视。
 
 

1950年,Mary Gaureke的漫画,则表现了另一个群体的困境——二战后 “垮掉的一代”。

 

画中一个亚文化青年人,正茫然地坐在一个写着“Abolish”的牌子下面,迟迟没有动笔填满空白。

 

“垮掉的一代”也称“疲惫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年轻诗人与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

 

而比起“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之所以垮掉,是因为不知道接下来还能反对些什么。
 
 

这些作品还只是《纽约客》百花齐放的漫画中的一小部分。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有趣的朋友曾将《纽约客》风格漫画带入中文世界。

 

这位朋友便是林语堂。

 

当年受《纽约客》的影响,他创办了《论语》、《宇宙风》两本杂志。

 

《论语》这本杂志创办初期就宣称,它的目标是推广幽默的文字。

 

它还喜欢发表一些幽默绘画,特别是封面漫画,创作者为名震一时的丰子恺、胡同光等人。

 

而《宇宙风》也是以中产阶级为目标读者,同样提倡幽默,与《纽约客》的宗旨十分相似。

 

《纽约客》杂志还以林语堂为素材,发表称赞其在中国办刊宗旨的文章。

 

参考《论语》的漫画作品,也可以帮助你结合本土文化,创作出《纽约客》风格的作品:

 


“民国时期人们对空气污染亦颇有怨言”
 
 


“民国时已有人对随地大小便发出忧思。”

 


“民国时‘单身狗’们的忧伤”



 
 
 
III、评委阵容:
 

如果你对以上这些作品有独特的感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与思考,
创作出属于中文世界的《纽约客》。
《纽约客》漫画家Liza Donnelly女士,也是我们的评委成员之一。
 

▼评委 Liza Donnelly

 
Liza Donnelly 平时住在纽约。1979 年,她第一次成功将自己的画卖给了《纽约客》,自此成为一个专职的漫画家。到今天,她已经是全世界最为知名的创作公共话题漫画的漫画家之一,和《纽约客》的合作获得了无数奖项。她的漫画也出现在《纽约时报》、 CBS 、 FOX 新闻和 Politico 等各类媒体中。近年来,她以实时现场绘画而闻名——这是一种新型的视觉报道形式, Donnelly 因而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的漫画家。
 

评委 邝飚

 
邝飚 生于1966年,广州人,曾供职广州《新快报》、《南方都市报》、《香港成报》,职业漫画撰稿人、策展人。主攻时政新闻漫画,擅长灰色幽默漫画;新媒体漫画推动者、漫画空间博客的浏览量4千6百多万;作品发表于全球数十家平面媒体,主要专栏作品见《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京报》《新华日报》《讽刺与幽默》《了望东方周刊》《青年时报》《长江商报》《周末画报》《读者》《看天下》《博客天下》《动向》(香港)《阳光时务》(香港)《世界报》(德国)等。930多幅精品漫画原稿被多家美术馆及中国、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地收藏家收藏。
 

评委 罗婞

 
罗婞,媒体中级女工,跑过社会新闻,写过时政新闻,为《Vista看天下》杂志贡献多个封面故事。曾是某百万女性大号主编,擅长人物故事、动漫科普和长图文策划。作为策划编辑和内容文案,已出版的作品有:《女孩生理呵护指南》(页漫科普)、《女孩安全指南》(安全科普)、《女孩勇敢向前一步》(安全科普)和《她正闯入世界》(非虚构故事)。
 

评委 王宁

 

王宁,北京天视全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4年作为国内最早与欧美国家出版社合作的漫画经纪人,将70多位中国作者的漫画作品在欧美国家出版。

曾担任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厦门国际漫画节等多个国内主要动漫节展的评委,并担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客座讲师。

2021年其担任编剧的漫画作品《一个人的世界》入围美国艾斯纳奖最佳短篇漫画合集。


 

 本文所使用图片均获官方授权,
未经许可盗用必究。


 

主办方 旁观者文化

 

创立于2023年,致力于搭建跨国文化交流平台,将国际文化介绍给华文世界读者的同时,也将华文世界的创作者带入国际舞台。

 


撰文:雾仔
编辑:雾仔





BIE别的女孩
about girls, by girls, for everyon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