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金瑜晨:或耘或耔知种美 无数冻手抚成春
——以农人之心爱生育生
纵春光易逝,转眼从教六载,不悔此身入江中。梦之始,行之初,我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教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我而言,成为教师除了有家里人的期盼,更有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向往。我认为,能用我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语文,带他们领略诗词歌赋的意境,这本身就是畅快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当老师的快乐远不止于此。还记得在陕师大的招聘会上,当时的面试官是陈校长,他问我:“什么是教学相长?”至于我当时的回答,现在已然遗忘。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每年都在加深:“教”与“学”是交互的,“互教互学”,为了“教”好一堂课,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学”。同时学有所悟,而后笃行,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期待花开的每一个清晨,我们都化身为春雨,润物无声。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从一粒普通的种子萌芽,经风历雨,悉心抚育,才最终以绽放的姿态完成生长,然而一开始如果没有农人的伺弄,它不过只是一粒种子。春耕夏收、周而复始,千日尚需苦学;寒来暑往、循序渐进,三年方可功成。高三楼沉浸岁月的积淀,白炽灯照亮寻梦的方向。每对的每一道题,每得的每一分,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永远铭记奋斗的那个夏天。而2011与2024唯一的区别:十年光阴,我由笑着毕业的学生成了那个笑着送走学生的人。
大厦将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与时光竞走,成为风,为学子远航扬帆;每一位普通的教师与题海搏斗,化为舟,助考生破浪前行。每一个为理想奋笔疾书的夜晚,点亮黑夜的除了灯还有一位位守在教室的老师。如果将高考比作远征,那每一届学生则是远征军,而守护学生的老师则如行道树,一树虽小、百木成林,笔直矗立于途中,功成毅然不动。
我作为2021届高三14班的班主任,在即将送走第一届学生时心中感触良多。百日誓师大会上看见高高飘扬的班旗,心中就开始计划送给孩子们一点长远的念想。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我为14班的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双“金榜题名”袜和一根代表“苦尽甘来”的棒棒糖。小小心意,成为留住我和这些孩子的羁绊。高考放榜后,大家积极给我反馈,我的欣喜之情远远胜于自己高考。我们班上汪显鑫、刘友浩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唐先辉考入延安大学,陈金凤考入山西农业大学,陈友佳考入昆明医科大学,李佰花考入云南师范大学、王锦镕考入苏州科技大学等等。
看见他们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开启新的求学生涯,我瞬间体会到了农人丰收时的喜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三年悉心的教学和管理正如播种,多一份付出才会多一分收获。正是这三年亲密无间的配合、不计得失的付出,才最终成就了14班的学生。
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使命排在利益前面。在完成第一轮三年教学后,我明白了“教”“学”交互的作用力,教育教学是一场双向互动,高考考验的不仅是学生,还有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
再多的困难抵不过上下班路上看过的星辰日出,岁月荏苒难改我们从教的执着。伟大的教育事业于我们而言,不过默默耕耘三十年陪伴十届学生。然而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平凡,成就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生的价值。这世上,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018-2024,六年成长之路于我,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而未来璨如星辰大海,我不停于过往、也不会踟蹰于过去的半亩方塘。我坚信生活的真谛从来不在别处,而在日常立足岗位的点滴奋斗中!
END
编辑|郑梅
初审|王丽
终审|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