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杨娜、余仲琴: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参加“北京大学2024年乡村振兴论坛”感悟

文摘   2024-11-11 23:26   云南  


         

 

一、论坛概况

2024年11月9日,我们有幸进入北大校园参加“北京大学2024年乡村振兴论坛”。该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协办,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大会包括开幕式、主题报告和系列圆桌论坛,有全国163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同时通过直播平台线上参会的听众超过637万人次。    

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等。

此次论坛的核心部分圆桌论坛环节,由20余位与谈嘉宾就大食物观与大农业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发展四个专题组织圆桌论坛,探讨其机遇、挑战与发展思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深度思考。

         

 

二、参会感悟

本次参会机会不易,十分荣幸,我们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机会宝贵愈珍惜

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我们参会的过程并不容易,开始时遇到了一些小波折,但最终有幸参会让我们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在10月中下旬时,我们收到导师转发的一篇会议信息,主要是此次会议的报名链接和会议内容通知,对于我们从未到过北京和进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来说,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于是我们点进链接进行了报名,此后一段时间,我们一直期待着主办方发来会议邀请,直至11月初,我们三人中的两位已经收到了会议邀请,而还有一名同学并未收到,我们一直期待着参加会议,并想着机会难得,于是我们主动打电话给主办方联系人,表明自己十分想参会的意愿,很幸运,这次争取到了进入会场的名额。11月8日,我们跟随导师杜发春老师乘飞机落地北京,为第二天的会议做准备。11月9日上午,我们进入了北京大学校园,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秋林报告厅开启了一整天的学术之旅。    

在论坛上,我们见到了许多学术巨匠,从开幕式、主题报告到圆桌论坛,我们倾听到了来自全国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各位专家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的多元视角和实用建议。我们在笔记本上不断地记录,希望能更多地吸收学术前沿观点,更深入地了解农业农村现存问题的解决思路,也期望自己通过此次会议找寻到未来深耕的学术方向,在确定的方向下能够有所成绩。坐在其中,我偶尔恍惚了一下,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坐在北大的会议室里听着各位行业翘楚发言,感觉这一幕像是梦一样,回过神来,我感到格外庆幸,庆幸抓住了机会,于是更加认真的倾听着在场专家们的发言。

(二)领悟知识治学问

每一位出席论坛会议的嘉宾都在为乡村振兴砥砺深耕,在自身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当前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与重大使命,希望主办单位把握时代脉搏、勇挑历史重担,以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引领政策创新。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指出要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借助论坛平台交流成果、破解难题,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次大会分别探讨完善农业农村基本制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等重大发展问题。陈锡文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坚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未来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和维护农民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国农村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魏后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他围绕详细阐述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难点及未来改革方向,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黄季焜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报告中指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必须因地制宜建立与农业新质产品、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方式发展相适应的的体制机制。各位专家围绕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角度和视野都是我未曾深度思考过的,在各位专家的努力下,许多仅停留书本上的知识也成功具象化。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艮,他就“大食物观与大农业发展”提出,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水产品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发展十分重要,水产品不仅是绝大多数保健品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水产品也是促进双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全球人口来说,我们的海洋资源是拥有无限体量的,未来需向深远海洋发展。    

会上还有许多代表也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观点建议,各位嘉宾都从全方位的角度围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研一的学生,我们很荣幸有机会能够进入北大听取各位专家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领域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深入思考。

(三)履践致远解民生

本次能以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研究生新生的身份参加本次论坛,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在此次论坛中,专家们提供了许多独到见解与创新思路,让我们体会到做学问真正的意义,只有从实际面临的问题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在制度、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发展难题,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实践考察研究,把理论落到实践,才能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自己的力量。

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感到无比荣幸参会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小院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乡村振兴是一场敢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接力赛,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积极立足于当下,走进广阔的农村大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发挥新青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奉献国家。

乡村振兴“路”漫漫,行稳致远志方显。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需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而我们农学生愿意做一滴又一滴水,滴破制约乡村振兴的枷锁。我们只有砥砺深耕,履践致远,潜心治学问,才能深入解民生。

(作者杨娜,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4级农村发展硕士研究生;余仲琴,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公众号

主编:秋亚迪

编辑:赵琪、杨娜、余仲琴、蒋东平、胡凌银、王业新、杨江平

审核:杜发春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东校区耕读楼603

投稿QQ:2732521971, 2559272716




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是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主体,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涉农部门建设的综合性研究服务平台,是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乡村振兴服务的高端智库,是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软硬结合、开放性的新型研究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