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原来是真实存在的!

文化   2024-10-03 14:43   上海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足见龙在中国人心中无可替代的位置。如果告诉你,中国龙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你相信吗?

传奇身世

今天要介绍的中国龙其实是一种恐龙,属名“Sinosaurus”,它的发现充满了曲折和传奇。时间回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了保存力量,国民政府决定将位于京津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内迁,其中就包括了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卞美年等。

杨钟健先生  图源:维基百科

1938年,卞美年辗转来到云南,并且在禄丰地区意外发现了恐龙化石,这就是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禄丰龙Lufengosaurus)。就在禄丰龙化石的采集过程中,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属于大型兽脚类恐龙的破碎化石,该化石编号为IVPP V34,包括了破碎的上颌骨、下颌骨及孤立的牙齿化石。1948年,杨钟健发表的论文中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国龙,意为“来自中国的蜥蜴”。中国龙的模式种名为三叠中国龙(Sinosaurus triassicus),因为杨钟健认为发现化石的地层属于三叠纪,不过后来测年表明地层属于侏罗纪。

禄丰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  拍摄:江泓


中国龙的正模标本素描图  图源:参考文献1

新中国成立之后,禄丰地区的古生物化石发掘迎来了全新篇章,在一代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下,终于在1987年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兽脚类恐龙化石(编号KMV 8701)。

由于之前发现的中国龙化石稀少,古生物学家并未把新化石与中国龙联系起来,反而是注意到新化石头骨上一对显眼的大头冠与北美洲发现的双嵴龙(Dilophosaurus)非常相似,于是将其归入双嵴龙属,并命名为中国双嵴龙Dilophosaurus sinensis)。

双嵴龙复原图   图源:维基百科


位于禄丰的中国双嵴龙雕像  拍摄:江泓

其实在中国双嵴龙被命名之后,其有效性就遭到了一些古生物学家的质疑,因为成对的头冠并非是双嵴龙的独有特征。不久之后,古生物学家又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化石(编号 LDM-L10),这具中国双嵴龙化石得到了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的鉴定。董枝明认为这具化石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中国龙非常相似,进而提出了中国双嵴龙就是中国龙的观点。

编号为LDM-L10的中国龙化石  拍摄:江泓

2017年,一篇名为《中国云南早侏罗世一新具嵴冠兽脚类恐龙》的论文发表,论文中对比了KMV 8701和LDM-L10两具标本,提出中国双嵴龙并不属于双嵴龙属,而属于中国龙属,所以种名也应该改为中国中国龙Sinosaurus triassicus)。

2023年,古生物学家发表论文描述了新的中国龙标本(编号 LFKL-004),确认了中国龙属内分为三叠中国龙和中国中国龙两个种,与双嵴龙无从属关系,这也算是给长达60多年的中国龙谜团画上了句号。

编号为LFKL-004的中国龙化石  图源:参考文献7

如果说中国龙的发现、命名及研究是它的今生,那么它生活的时代就是前世。中国龙体长可达5.5米,体重约800千克,是其生存时代最顶级的掠食者,也是已知中国最早出现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之一。

捕猎成功的中国龙  图源:维基百科

中国龙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就是脑袋上一对大型头冠,这对头冠虽然夸张但却并不坚固,无法作为武器使用,不过研究发现中国龙的头冠内部出现了气腔化并可能与鼻腔相连,很可能产生共鸣效果,类似于扩音器。没想到吧,中国龙的头冠具有发声功能,此外头冠还可能具有鲜艳的颜色,可用于视觉展示。

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中展出的中国龙骨架  拍摄:江泓


中国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图源:维基百科

关注头冠的同时,不要忘记中国龙还有一张大嘴巴以及两排锋利的牙齿,表明其掠食者的身份。除了尖牙利齿,中国龙的前肢也可以控制猎物,健壮的后肢则用于行走和奔跑。中国龙的身体结构表明它能够长时间追逐猎物,并且靠着持续攻击最后将猎物拖垮,非常像今天的灰狼。

中国龙的头部复原  拍摄:江泓

中国龙生存于距今2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时期,其化石来自于下禄丰组(Lower Lufeng Formation)地层,该地层中已经发现了多种恐龙,包括了属于原蜥脚类的禄丰龙、云南龙、金山龙、兀龙等等,这些恐龙都是中国龙的猎物。古生物学家曾在一具禄丰龙的肋骨上发现了独特的孔洞,经过对比确认这个孔洞是被中国龙牙齿咬穿留下的,是中国龙行凶最直接的证据!

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禄丰龙化石  拍摄:叁陆柒

中国龙在中国恐龙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被赋予了“中国”这个名字,而且还是中国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对于中国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正是中国古生物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体现,这背后是我国蒸蒸日上的科技水平和国力,期盼着古生物学家在未来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中国龙的秘密。

中国龙的头骨  图源:维基百科



参考文献:

 1.Young C C. On two new saurischians from Lufeng, Yunnan.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48, 28(1-2): 75-90. 

2.Lamanna M, et al. A Reassessment of the Chinese theropod dinosaur Dilophosaurus sinensi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8, 18(3): 57A. 

3.Dong Z M. Contributions of new dinosaur materials from China to dinosaurology. 2003, Memoir of the Fukui Prefectural Dinosaur Museum, 2003, 2: 123-131. 

4.Xing L D, et al. Tooth loss and alveolar remodeling in Sinosaurus triassicu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strata of the Lufeng Bas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58 (16): 1931-1935. 

5.Wang G F, et al. A new creste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17, 55(2): 177-186. 

6.Currie P J, et al. Anatomy and relationships of Sinosaurus triassicus (Theropoda, Coelophysoidea) from the Lufeng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China. 7th Annual Meeting Canadian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May 10-13, 2019 Grande Prairie, Alberta. 2019: 17. 

7.Zhang Z C, et al. A new specimen of Sinosaurus triassicu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Lufeng, Yunnan,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2023: 1-15.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科学审核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编辑  叁陆柒



文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投稿吗?
投稿请戳lvluotougao@sstm.org.cn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融收藏与研究、展示与教育、文化与休闲、科学与艺术于一体,承接国家5A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的一流风范,以丰厚馆藏与科研为基础,展现自然之美、提供最新资讯、搭建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