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属于无尾目叉舌蛙科虎纹蛙属的蛙类,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自由生活于上海的青浦、嘉定、宝山、松江和浦东等地,甚至在集市上出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加速,野生虎纹蛙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上海的每一次的野外调查几乎都未能找到它们的踪迹。那虎纹蛙有啥特别的身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会隐身的蛙界“大块头”
虎纹蛙是蛙界的“大块头”,成年个体体长可达12cm,体重接近250g。它们拥有丰富的体色,从黄色到棕色再到绿色,各种颜色的组合为它们披上了大自然的“迷彩战袍”。背部黑色的条纹宛如精心设计的虎纹,使其在水草间轻松“隐身”,正是其名字“虎纹蛙”的来源。
虎纹蛙的眼睛大而有神,时刻警觉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尤其是在夜晚狩猎时,如同夜视镜。它们拥有上颌上的锐利牙齿和两个突出的骨状结构,强大的咬合力和犁骨齿,让它成为了昆虫和小动物的噩梦!
雄性虎纹蛙具有一对位于喉部两侧的外声囊,鸣叫声似狗吠、牛叫,是蛙类里的“奇葩歌王”。雌蛙虽然也会叫,但因为没有声囊,声音更柔更低沉。
“隐士”的双面人生
虎纹蛙的家,就像是天然的“蛙乐园”,遍布在稻田、湿地、池塘和水沟的边缘地带。虎纹蛙尤其偏爱水深不超过50cm的浅水区域,那里水草茂盛,泥沙丰厚,是天然的“伪装大师训练场”。
白天,它们如“隐士”般静静藏身于水草丛、泥土下或石缝间。夜晚,这些“隐士”摇身一变,成为活跃的猎手,开始“夜间大冒险”。
虎纹蛙在捕食时静伏不动,眼睛紧盯猎物,迅猛出击,张嘴猛咬,几乎不给猎物逃脱的机会。它们不仅捕食昆虫,还捕食蝌蚪、小鱼,甚至不幸经过的小蛙。
藏匿自己的捕食者、
这种双面人生让虎纹蛙在湿地世界中游刃有余,生活得相当惬意。
虎纹蛙的“爱情风云”
虎纹蛙在静水中上演浪漫的“爱情故事”,3月下旬到8月中旬是其“恋爱季”,5到6月为“产卵狂欢期”,台风天也不例外。虎纹蛙产卵一般为700-2000枚左右,但上海重引入的虎纹蛙产卵量仅约200枚。
然而,在繁殖高峰期,常有“乌龙事件”发生。雄蛙有时会错把另一只雄蛙或水草当成“爱侣”,因雌蛙通常体型较大,只要比自己大的雄蛙就会“认定”为是未来的“媳妇”。
虎纹蛙的卵独立分散,动植物极区别明显,这是虎纹蛙卵的独特之处。虎纹蛙的卵,并不成团,而是每一粒独立分开。卵的孵化时间一般在几天到一周之间,阳光充足温度适宜,24小时就能变成小蝌蚪。
虎纹蛙的繁殖过程充满生机与乐趣,真是一幅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精彩画卷。
保护现状
为了保护虎纹蛙及其依赖的湿地环境,上海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开始了虎纹蛙种群恢复和虎纹蛙重引入的研究工作,旨在重建适合虎纹蛙栖息的环境。
然而,重引入面临诸多挑战和难点:
*首先是栖息地的选择,新环境必须满足虎纹蛙的生活需求,避免水质污染和栖息地破坏。
*此外,虎纹蛙在引入后可能面临与当地种群竞争、生态适应性等问题,影响其存活和繁殖率。
在张马村野生动物栖息地,已建立虎纹蛙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采用微生境重建、恢复稻田和池塘、增殖天然活体捕食对象等措施,为虎纹蛙营造适宜的觅食和繁殖场所。此外,工作团队还从正规养殖场购买人工养殖虎纹蛙,进行野化训练,促进其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
图一:期待虎纹蛙入住的水稻田
图二:虎纹蛙们的大池塘
图三:基地中的小型气象站
图四:夕阳下的虎纹蛙种质资源基地
在这个虎纹蛙重引入的过程中,也少不了专家团队的积极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王天厚教授、徐宏发教授、李贲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赵敏老师,上海自然博物馆谢汉宾博士、张伟博士等学者,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上海市青浦区林业站的专家紧密合作,致力于保护蛙类栖息地,为虎纹蛙生存提供理想环境。
基地中的黑光灯
未来,我们希望在上海湿地看到活泼的虎纹蛙,让每位市民都能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喜悦。期待人与自然的美妙交融,见证虎纹蛙与上海的新篇章。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自然博物馆谢汉宾老师为本文提供科学审核意见以及所有的配图、视频)
作者: 朱禧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科学审核 谢汉宾 上海自然博物馆生态学博士
编辑 叁陆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