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长臂猿日。
祝全世界的长臂猿,节日快乐!
01
展区角落的濒危动物
“生命长河”展区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明星展区,汇集了萌狮、马门溪龙等众多亮眼展品。然而,在这条“长河”的一处转弯角落,三只形态各异的长臂猿却安静地陈列在那里。它们体态轻盈、上肢强健,每天在丛林中能完成上千次“引体向前”的动作,展现着灵动的生命力。
从左至右依次是海南长臂猿、西部白眉长臂猿和西黑冠长臂猿
然而,正如它们在野外不断缩小的生存空间一样,身处展区角落的它们常常被忽略,鲜有人注目。但这些默默无闻的长臂猿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物种命运。
展柜左侧的海南长臂猿,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野外仅存42只。相比之下,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有近1900只,这种悬殊让海南长臂猿的濒危状况更显严峻。
可以利用借位拍一张“握手”照片
今天,我们就从这只海南长臂猿标本说起,探讨它们的生存与保护历程。当你了解它的故事后,再次走进展区,或许你不再只是匆匆一瞥,而会停下脚步,与它们对视,感受那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生命韧性。
02
树上的隐秘生活
猿如其名,海南长臂猿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写在它们的名字上。海南——全世界范围内,它们仅生活在海南;长臂——它们的手臂比腿还要长。
看!我们的手臂有多长!©李文永
与这双长臂连结的肩关节和腕关节,都是极其灵活的关节结构,可以做任何方向的运动。长臂猿手臂上有特化的肌肉,使得它们能够以极低的机械成本进行悬臂运动。
长臂猿的不同肩部运动方式
图源:Evie E Vereecke
因此,它们可以凭借着这双长臂,在树上如风似电地快速移动。毫不夸张的说,猿的一小荡,人类的十大步——海南长臂猿的最大飞跃距离可达15米!怪不得,在纪录片《探索新境》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故事里,主角团即使拼尽全力,也只是“惊鸿一瞥”。
“我酷吧?!”
动图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小tips:海南长臂猿怎么一会黑一会黄的?
成年雌性是金黄色的,成年雄性是黑色的。
婴猿都是金黄色的。大约6个月-6岁的小猿都是黑色的。
别看它们“引体向前”做得那么飒,在树上走起路来却有点好笑。跌跌撞撞的,像个醉汉。
请不要笑得太大声
动图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因为树上运动的超能力,海南长臂猿把自己的一生都与大树严格绑定。它们喜欢摘树上酸酸甜甜的野果吃,比如野荔枝、海南韶子、榕果等。它们也吃花蕊和鲜嫩枝叶,甚至偶尔会开开荤,偷鸟蛋、捉昆虫、掏蜂蜜……只要热带雨林足够茂盛和连续,它们就吃喝不愁!
海南长臂猿美眉享用美食木棉花ing
照片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海南长臂猿捕食螽斯,大快朵颐!
动图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那……树上是怎么睡觉的?它们不是一个“安土重迁”族群,不会在树上建造晚上休息的巢穴。想要睡觉时,往树上一坐或者一躺,就睡上了!但需要保证的是,枝叶足够茂密,环境足够隐蔽!我们谁也不知道,这样的睡觉姿势究竟舒不舒服。但安全系数倒是非常高,一有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就能转移阵地。
养生专家:叼着华石斛小憩的海南长臂猿
图源:海南日报
03
雨林歌王
其实,我们远比我们以为的更了解长臂猿。关于它们的许多认识是刻进血脉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这些千古名句里的“猿声”一直回荡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
在过去,和三峡两岸的猿声一样,海南岛的江河两岸也常有猿声传来。海南长臂猿是丛林里的“歌唱家”。它们的“歌声”最远可以传播到2000米之外。
正在合唱中的海南长臂猿一家子
©李文永
海南长臂猿常常在拂晓鸣唱,每次鸣唱持续5—20分钟,声音由低到高,由缓到急,逐渐激昂。鸣唱既有领唱,也有合唱、独唱。鸣唱可能是为了保卫资源、领域,也可能是为了吸引配偶或是加强和宣示与配偶的联系,就像是人类社会的对山歌一样。
海南长臂猿献歌一首
视频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管理局提供
在古人听来,长臂猿的歌声是凄厉悲切的;在今天的科学家们听来,长臂猿的歌声是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猿声,科学家们可以解读出“歌手”的种类、性别和地位,还可以探索人类唱歌的起源。对于像海南长臂猿一样的珍稀物种,寻找猿声更是追踪它们的重要方式。
0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仍在万重山
200年前的海南岛上,人们依旧能与千年前的苏东坡共同体验“青山上下猿鸟乐”的景象。可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曾经不绝于耳的猿啸声戛然而止,遍布丛林的矫健身姿几乎难觅踪影。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库房里,保存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海南长臂猿标本。这具标本制作于1898年,彼时的海南长臂猿遍布海南的原始森林。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海南的原始森林依然有相当大的面积。据调查,50年代初,海南12县均有海南长臂猿分布。种群数量约为2000只左右。
现存最早的海南长臂猿标本 孙乐琦 摄
然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海南长臂猿数量急剧减少,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调查显示,6个县的猿群已先后相继绝迹。到1980年左右,寻遍海南,在霸王岭片区发现了最后的7-9只!
何以至此!盗猎曾是海南长臂猿的最大威胁。人们一度迷信长臂猿的脑可以治疗癫痫,导致盗猎猖獗。此外,20世纪以来,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逐渐蚕食——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变成了社区、农田、橡胶林、果树林……
采伐时期运输油杉王
截图取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
如前文所述,海南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如果一片热带雨林足够大、足够连续,它们不需要下树,在树上延续它们的一代又一代。森林的破碎化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05
保护海南长臂猿进行时
1980年,在海南长臂猿面临灭绝之际,霸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终于成立了。那7-9只长臂猿得以幸存。
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启动以来,海南长臂猿抢救性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大力度的推动。通过恢复植被、建设空中廊道,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得到了连通,使它们可以在更广阔的雨林中活动。
“雨林的未来,我不想缺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今天,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种群虽然只有7群42只,但呈现稳定增长的种群发展态势——轻舟仍在万重山,但两岸猿声啼不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我们之所以呼吁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极度濒危的物种,更是因为它们是海南热带雨林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海南长臂猿的生存依赖于连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栖息地。它们的消失,是热带雨林正在破碎化和消逝的预警;而它们的回归与兴盛,则象征着这片热带雨林正在恢复昔日的健康和安全。
连片的热带雨林 ©️卢刚
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着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层的垂直结构。恢复热带雨林从来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可以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创科普桌游《雨林奇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来亲身感受这个过程。
为了更好契合科普性,《雨林奇境》放弃了当下流行的“爽游”思路。游戏越进行到后期,玩家们越会体验到雨林演替的艰难。
在游戏中吸引海南长臂猿入驻
获得4分!
的确,一块空地要发展成一片杂草遍地的荒野,并不难;但要发展成一片高低错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成熟热带雨林,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努力的。通过游戏的直观体验,我们也会更加懂得珍惜当前所有的重要性!
《雨林奇境》正在摩点火热众筹中,感兴趣的朋友们来支持一下吧!
张哲(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