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道又称简易人工气道,其作用是将后坠的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它具有易插入、使用方便且迅速的特点。
口咽通气道的适应证
呼吸道梗阻的患者。
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
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免受损伤。
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可取代牙垫作用。
需较长时间解除舌后坠者。
手法托下颌无效者。
口咽通气道的禁忌证
呼吸肌麻痹或中枢性呼吸衰竭。
下呼吸道梗阻。
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呕吐频繁。
咽反射亢进 。
临床型号的选择
长度:合适的长度相当于从门齿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合适的口咽通气管末端应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若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若口咽管太小,则容易误入气管。
宽度:足够宽度以能接触上颌和下颌的 2 - 3 颗牙齿为最佳。
操作流程
评估:
评估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
对于清醒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向其解释监测目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评估患者的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查看有无活动的义齿,判断是否有使用口咽通气道的指征。
操作前的准备:
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环境:保持安静、安全、整洁、光线适宜。
患者:根据需要清洁口腔,取下活动性义齿。
用物:选择大小合适的口咽通气管(遵循宁大勿小,宁长勿短的原则)、一次性换药碗、生理盐水、纱布、胶布(或绷带)。
操作流程:
传统的固定方法: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但此方法易于脱落,会让患者产生不适感,还可能引发过敏性皮炎或破溃。
改进方法:在口咽管翼缘两侧各打一个小孔,用绷带穿过这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者颈后部固定。
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以手掌放于通气管外侧,于呼气期感觉是否有气流呼出;或以少许棉絮放于通气管外,观察其在呼吸中的运动幅度。此外还应观察胸壁运动幅度和听诊双肺呼吸音。
检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
直接放置:将通气道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
反向插入法:把口咽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 180 度,借患者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弯曲部分上面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难度大,但在开放气道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
核对病人信息,向其解释操作目的。
放平床头,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使呼吸道三轴线(口、咽、喉)尽量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生理盐水湿润口咽通气道。
整理床单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处理用物,洗手并做好记录。
护理重点
保持管道通畅: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
加强呼吸道湿化:在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纱布。
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器械,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术。
口腔护理:昏迷者,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但每隔 2 - 3h 需重新换位置,并每隔 4 - 6h 清洁口腔及口咽管 1 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管,换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
注意事项
对于清醒患者,如不配合张口,切勿急于强行插入或撤出;对于意识不清者,操作者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将患者的上唇齿与下唇齿分开,另一手将口咽通气管从后臼齿处插入。
操作中重视与患者交流,按照正确步骤放置,吸痰时注意鼓励患者做咳痰动作。
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有异物者禁忌使用口咽通气道。
当口腔分泌物、呕吐物、血液多时,可用吸痰管由口咽通气道两侧插入,将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净。
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出汗多或胶布被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胶布或绷带。
注意导管在口腔中的位置,避免不正确的操作将其推置下咽部而引起呼吸道梗阻。
清醒患者采用口咽气道可引起恶心、呕吐,或引起喉痉挛。
口咽通气管的并发症
悬雍垂损伤
门齿折断
咽部出血
应激性反应
窒息
烦躁不安
图文来源:门急诊护理
免费资源列表(点击领取)
三甲评审 | 院感培训 | 工作流程图 |
考试大纲 | 护理查房 | 备考秘籍 |
一科一品 | 应急预案 | 健康宣教 |
护理路径 | 护理常规 | 演练脚本 |
团体标准 | 医院评审 | 品管圈 |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微信联系:chenxi201602
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2025医护执业/职称类考试宝典全新上线,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开始试用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