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科学保护夯实发展硬实力
在全省率先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先后投入近3亿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70余项,基本实现文物类建筑应修尽修。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系统摸清文物家底。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夯实非遗传承基础。提升皖西博物馆展陈,举办文博课堂,开展“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跟着文化遗产游六安”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你见过什么样的六安”等文化课题,做好优质内容输出,立体化讲好六安文旅故事。盘活古民居改建民宿10余家,金寨大湾村“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入选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多处入选省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02
品牌建设提升红色影响力
03
融合发展释放产业带动力
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打造特色精品,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助力老区高质量发展。聚焦“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串联全市四县三区59个乡镇、52家3A级以上景区,打造全域旅游“黄金观光线”。聚焦文旅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林水寨、符桥小镇等一批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特色景区,获评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6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6个。聚焦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建设,利用森林、温泉、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打响陡沙河、大别山虚谷、聆心谷等温泉康养旅游品牌,获评养老服务业长三角康养基地2个、省级示范康养旅居项目6个。
04
需求导向增强文化产品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公园、进社区,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明确品质旅游发展导向,建立“春天踏青赏花六安、夏天漂流避暑六安、秋天登高寻秋六安、冬天温泉滑雪六安”四季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探索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打造旅游新场景,做优温泉、康养、低空飞行、滑雪、水上娱乐等新业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政策机遇,推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产品,让文化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营造好戏连台、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美美与共的新气象,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谱写六安文旅改革发展新篇章。
编辑/陈琛 校对/周冕 初审/陈晨 终审/周刚
视频号
小红书
抖音
宝藏六安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扫码关注,走进醉美的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