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魅力,让央媒齐聚六安?

政务   2024-11-25 18:03   安徽  

  11月26日,一场聚焦文旅融合的盛会——“文旅融合看六安”央媒六安行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将齐聚六安,亲身体验六安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文化历史,感受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共同探寻这座城市的文旅魅力。

  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及六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旨在通过中央主流媒体的视角,全面展示六安文旅融合的新成效、新亮点,进一步推动六安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六安市依托山水辉映、红绿交融的文旅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发力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特色文化旅游片区,构建起文化、生态、旅游融汇互动、一体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融合发展之路正在展现文旅行业的“万有引力”,为六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绘就崭新画卷。





01

科学保护夯实发展硬实力

  在全省率先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先后投入近3亿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70余项,基本实现文物类建筑应修尽修。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系统摸清文物家底。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夯实非遗传承基础。提升皖西博物馆展陈,举办文博课堂,开展“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跟着文化遗产游六安”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你见过什么样的六安”等文化课题,做好优质内容输出,立体化讲好六安文旅故事。盘活古民居改建民宿10余家,金寨大湾村“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入选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多处入选省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02

品牌建设提升红色影响力

  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出台《关于推进六安市“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研学实践)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研学旅游基地建设,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9 个、安徽省二十佳馆校共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5 个。今年以来,全市共接待研学游客超 24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92%。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一体建设,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9个、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15个、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17个。打造红色沉浸式体验项目,红色演艺戏剧《立夏》、实景剧《大别山传奇》、密室《红夜》等提升红色旅游体验感。建成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03

融合发展释放产业带动力

  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打造特色精品,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助力老区高质量发展。聚焦“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串联全市四县三区59个乡镇、52家3A级以上景区,打造全域旅游“黄金观光线”。聚焦文旅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林水寨、符桥小镇等一批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特色景区,获评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6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6个。聚焦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建设,利用森林、温泉、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打响陡沙河、大别山虚谷、聆心谷等温泉康养旅游品牌,获评养老服务业长三角康养基地2个、省级示范康养旅居项目6个。

04

需求导向增强文化产品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公园、进社区,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明确品质旅游发展导向,建立“春天踏青赏花六安、夏天漂流避暑六安、秋天登高寻秋六安、冬天温泉滑雪六安”四季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探索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打造旅游新场景,做优温泉、康养、低空飞行、滑雪、水上娱乐等新业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政策机遇,推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产品,让文化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营造好戏连台、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美美与共的新气象,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谱写六安文旅改革发展新篇章。


  正是六安持续深化文旅融合的先进做法和显著成效,吸引了央媒的目光。在即将到来的“文旅融合看六安”央媒六安行活动中,央媒记者们将深入六安各大采风点,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美丽风景和动人故事,用文字传递出六安的文旅声音和温度。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人一窥“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文旅盛宴的到来吧!



编辑/陈琛  校对/周冕  初审/陈晨  终审/周刚 



视频号

小红书

抖音

宝藏六安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扫码关注,走进醉美的大别山!

六安文旅
绿水青山,红色六安(Lù ān),醉美皋城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