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一把柳叶刀救死扶伤
一颗赤子心教书育人
抗日战争时期,他不眠不休、连续三天三夜做手术,抢救伤员;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作为四川省赴朝医疗手术队副队长,在战火中没日没夜地用手中的柳叶刀挽救战士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创建华西医院胸外科,编写《急诊手册》,开办医学英语班,将毕生心血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临床医学和教书育人事业……他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华西医院胸外科创建人、原华西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振华博士。
青年杨振华
01
立下宏志 从医育人
1911年1月,杨振华出生于重庆,先后在重庆广益小学、成都华美模范高小、华西协中、燕京大学、苏州东吴大学读书,1932年又转学至华西协合大学攻读医学专业。
杨振华的转学成绩单
1935年至1936年,杨振华在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院长、解剖学教授莫尔思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深入山村,做过汉族、苗族以及藏族、羌族的血型分类考察。后来根据考察成果,杨振华写成论文《四川人的血型研究》在英国的人类学刊物上发表,表现出超强的医学研究能力,受到业界广泛好评。
杨振华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对解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他入校以后,莫尔思就一直看好这名勤奋好学、正直善良的学生。一次宜宾之行的途中,莫尔思问杨振华将来想做什么。杨振华说,想做一个既会看病、又会教书的医生。对此回答,莫尔思非常赞同:“一个人一生也看不了多少病人,但如果你又是教师,那就可以收到若干倍的效果。”莫尔思的肯定,影响了杨振华一生。
教育部给杨振华赴美留学的批复
1938年,杨振华在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以及为表彰莫尔思为华西医学所作贡献而设立的第一届“莫尔思金质奖章”。毕业后,杨振华正式留校,任解剖系助教。
02
投身抗战 钻研医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多所大学被迫西迁,成都迎来了史上的“五大学时期”,“华大、中大、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也随后正式成立。1939年至1943年,杨振华担任三大学联合医院的外科住院医师及总医师,并任五大学战时志愿救护队教员。在这一段时期,他在工作中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和能力,为后来担任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夯实了基础。
“五大学时期”的杨振华
进入1940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成都,造成数百名无辜的平民死亡,许多伤员急需抢救,华西医院灯火通明。期间,杨振华曾经连续三天三夜做手术,只能在两次手术的间隙打个盹。他以坚强的体魄和救死扶伤的意志支撑住了如此高强度的消耗,与此同时,他的外科手术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1942年12月15日,杨振华与杨嘉良教授、曾子耀医师在急诊手术病人胆管中取出一条活体蛔虫,这是世界胆道外科史上首次经手术证实的、有着中国及亚洲特色的胆道蛔虫病。此后,这成为胆道蛔虫病的常规手术治疗法,杨振华也根据研究成果写成《胆道蛔虫》论文发表在美国《Annals of Surgery》杂志1946年第二期,受到同行广泛关注。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的介绍
1942年,因工作能力突出,杨振华晋升为讲师,同时兼任联合医院副院长,1943年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1945年晋升为外科副教授,兼任华西医院院长。在任期间,他始终奋战在手术台与讲台之上,坚持初心做一名既会看病又会教书的医生,为华西医院的早期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03
深造归来 报效祖国
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以罗斯福总统名义设立了针对中国学者的奖学金。因各方面表现出色,杨振华被校方推荐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他师从胸外科鼻祖亚历山大教授,并于1949年获得胸外科硕士学位。毕业后,杨振华曾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结核病医院任外科医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院任胸外科高级住院医师。深造期间,爱人张君儒也于1947年前往加拿大,一直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
1950年9月21日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学成归国人员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七人为杨振华)。
在国外,杨振华有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渥的生活环境,自己的科研与技术能力也在日渐提升,但是他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坚持每天在日记中写下新的体会和收获,期待着将来回国后可以大展宏图,把多年来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悉数奉献给祖国。1949年秋,杨振华夫妇第一时间得知新中国诞生的喜讯后,受到极大鼓舞,决定尽早归来报效祖国。1950年9月,杨振华夫妇与一批学成归国人员积极响应“祖国需要我”的召唤,放弃在加拿大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阻力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驶向祖国的怀抱。夫妇俩抱着初生的婴儿,一路辗转曲折,从美国、加拿大,再经日本到香港,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在10月回到了新中国的土地上。张君儒在形容当时的心情时说道,这是“一种回到家的喜悦”。
杨振华和张君儒的婚礼合影
在回国人员登记表“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杨振华这样写道:“我要努力本着中央人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方针及卫生建设计划,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一是在医学院建立胸部外科,加强医学院教学工作,使学员得到胸部疾病适当诊疗的知识;二是在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胸部外科,以训练专门师资人才,并诊疗胸部病员;三是展开研究西南区胸部外科疾病,争取学术及技术上的进步。”
杨振华填报的回国登记表
杨振华也是这样践行自己的想法的。回到祖国后,时任西南卫生部部长钱信忠邀请夫妇俩留在家乡重庆工作。1951年初,杨振华被派到重庆西南卫生部直属医院任外科副主任,张君儒则任儿科副主任。当年10月,杨振华回到华西大学(原华西协合大学)承担外科教学和医疗任务。在医疗、教学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利用工余休息时间积极筹备胸外科,开展配制手术和麻醉器械的准备工作,还为医院成立血库等做了很多工作。除了讲授医学课程、兼任实习指导,杨振华还编写外科学讲义,应邀前往昆明、贵州等地讲学授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拳拳赤子心。
04
带队援朝 荣立功勋
1953年初,当得知有机会为志愿军服务时,杨振华面对上门征求赴朝意愿的学校和医院领导,拍着胸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随后他立即进行准备,将教学和业务工作向医学院及医院做好交接,着手迎接四川省志愿援朝外科手术队的工作。就这样,无需任何动员,杨振华参加了援朝手术队,与外科专家谢锡瑹分别出任副队长、队长。在入朝前,杨振华全家人还专门拍了一张全家福,夫妻俩默默给予对方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心照不宣地把自己小家庭的温馨放在心里,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扛在肩上。
杨振华全家福
援朝手术队组队以后,全体队员们订立了公约,承诺要在党和上级的领导下完成一切任务,要抓紧急救,搞好治疗,不使伤员多流一滴血,多受一分钟痛苦。1953年3月,援朝手术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朝鲜,分配到位于第十四前沿兵站医院,属于最前线的上甘岭地区,队员们随即投入到伤员的抢救治疗工作中。
杨振华与手术队成员敬以庄在第十四前沿兵站医院
在兵站医院严重缺乏诊疗设备的情况下,杨振华率领队员们就地取材,用药瓶、橡皮管、橡皮木塞等自制胸腔测压仪和胸腔闭式引流器,挽救了多名危重伤员的生命。入朝不久,队长谢锡瑹因身体原因回国接受治疗,杨振华改任队长,带领队员继续战斗。
杨振华讲解示范医疗器械的用法
在隆隆的爆炸声中,杨振华带领队员发扬忘我的工作精神,把治疗任务当作战斗任务,夜以继日地奋力抢救中朝伤员,手中的柳叶刀没日没夜地在照明灯下闪亮着……由于全体队员的努力,救护医治胸部伤员的生存率和全部伤员后送的成功率都很高,受到上级表扬,杨振华因此荣立三等功。据有关档案记载,四川援朝手术队在兵站医院共救治伤病员10620名,施行大手术432次、小手术250次,挽救垂危伤病员150名,对所有送后方的伤员都做了石膏固定,大大减轻了伤员在运送途中的痛苦,做到了无一死亡。
杨振华的立功证
朝鲜停战协定生效后,杨振华被志愿军卫生部留下,到第二基地医院报到,担任军医训练班副主任,对150名军医进行培训。他一直都心怀既当医生又当教师的理想,这样的安排正中下怀。经过3个月的培训,学员们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水平整体得到很大提高,杨振华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杨振华(中)在第二基地医院
05
建设学科 送医下乡
1954年4月8日,杨振华从朝鲜载誉归来,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校、医院的胸外科手术室筹建工作中。在当时的形势与困难下,新外科大楼于1959年国庆节落成,胸外科有50张床位。此后,学校的心脏外科迅速发展,杨振华参与了所有的基础工作,这也让川医的“胸外”和“心外”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举大旗的先行者。
杨振华在三台县巡回医疗
60年代,杨振华参加“川医”巡回医疗队,到苦寒的川北三台县走村串乡,为贫下中农解除病痛之苦。有一次,杨振华在接诊一位“哑巴”病孩时,发现孩子不会说话并非生理原因,而是因为没有人认真耐心地教他说话。事后,杨振华感慨道,广大农村真的太需要医疗卫生基础知识的普及了。
在杨振华、张君儒夫妇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女儿杨光瑜不仅勤奋努力,还决定当知青下基层,落户于华蓥山下的邻水县延胜公社。联想到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形,杨振华向组织打了报告,获准在前往探亲时携带一些医药用品过去。他白天忙着给父老乡亲看病,晚上给公社仅有的24名女知青培训基础医学、急救常识、用药打针、针灸穴位等医学知识。对于杨振华来说,在延胜公社的日子,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给青年传道授业解惑,感觉是非常幸福的。
06
传道授业 无私奉献
尼克松访华之后,一股英语学习热在华西坝悄然兴起。1976年,杨振华为全校中青年教师开办医学英语课程,他熬夜准备教材,从英语医学期刊和最新的科教书中挑选精彩文章,作为课程基础;又教学生如何使用美国出版的《累计医学索引》,以及用英语写病例笔记、报告或医学论文。数年间,杨振华教授带的11个班、500名教师的英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从1981年起,杨振华开始培养研究生从事胸外科疾病的研究,以老骥伏枥的精神为祖国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同年,学生周清华投入杨振华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杨振华对其精心培养,将自己数十年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后来,周清华不负众望成为业界的“世界名家”,其夫人曾表示:“周清华不仅向恩师学知识,学技术,还向恩师学习如何做人。他这一生,影响他最大的就是杨振华老师。”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杨振华依然为祖国的胸外科研究发展四处奔走。他出访多个国家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让华西医科大学迅速与国际接轨,并在医学界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同时,他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拜访曾在华西任教的前辈及其家人,重建亲密联系,引导和激发他们持续为华西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杨振华所著的《急诊手册》等著作
除了早年与他人主编的《急诊手册》外,1982年,杨振华还与张光儒合作主编了《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与功能试验》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急诊手册》深受业内人士欢迎,曾经多次再版,并且为了适应需要增删了很多内容。两个版本共发行60万册,被《健康报》评为“很适合基层医院需要的、最畅销的医学工具书”。
07
放下柳叶刀 献身解剖台
杨振华教授遗体捐献仪式
2007年4月19日,杨振华病逝。临终前,他一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我的遗体捐献给母校,作为医学研究之用,最后制成骨架,放在教室里,这样我就能永远为医学教育事业作贡献了!” 享年96岁的杨振华是躺在手术车上进入解剖室的。他在手术台前站了一辈子,这一次,他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当大体老师,让学生们解剖自己。如今,杨振华教授的完整骨架与原解剖教研室主任王永贵教授的骨架,一同安放在解剖教研室陈列室内。每当新一届医学生开学,都要到这里来上他们的第一课。
遗体捐献接收证书
四川大学医学生向站着的杨振华、坐着的王永贵的骨架致敬
杨振华的讣告是这样评价他的:“杨振华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热心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我院胸心外科的筹建、发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他不计得失,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博大爱心和崇高精神情怀。”“杨振华教授一生热爱医学科学、追求真理,对病人满腔热忱、一丝不苟;对同事虚怀若谷、谦和待人;对学生关怀备至、精心指导。”
杨振华教授
作为真正的医者,杨振华为了钟爱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真真正正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去了。2024年3月,杨振华教授在第九届医学家年会上荣获“十大医学先驱”称号,主办方对他的赞词“一把柳叶刀救死扶伤,一颗赤子心教书育人”,准确全面地诠释了他伟大的一生。他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倾情奉献,以及所做的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供稿:璧山区纪委监委 璧山区中医院纪委
来源:风正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