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存钱的朋友有点懵。
因为4月10号,财联社发了篇报道:
【招商银行不再新发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啥情况?
简单总结一下新闻要点:
1、目前招商银行对三年期、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不再新发产品额度。
2、主要原因是,银行要压缩资金成本,来应对净息差压力。
3、目前可能只是暂时停发,后续会酌情进行动态调整。
其实不光是招行,还有一些银行有类似情况。
比如据南财快讯报道,中国农业银行、广州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大额存单, 3 年期部分额度还充足,但 5 年期的已经没有。
有必要解释下 ,何为大额存单?
201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银行大额存单,是银行面向高净值用户发行的一种大额存款凭证,属于个人普通存款,享受《存款保险条例》规定的“50万以内100%赔付”保障。
大额存单和普通定期存款,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它门槛比较高,一般20万元起存。
其次,利息也会高一些。
按理说,这种产品“揽储”能力强,且招揽的都是高净值客户,为什么银行还要停掉呢?
财联社报道点出了核心关键词:净息差压力。
净息差是什么?
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体现的是银行盈利能力。
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存款在增加,而放贷却比较难。加上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降低融资成本、适度让利实体经济等,贷款利率一降再降。这就导致了,银行净息差不断降低,经营压力增大。
二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重要指标净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
监管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净息差从去年第一季度开始下滑,2023年四个季度净息差分别是1.74%、1.74%、1.73%和1.69%。已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同步下降,去年四个季度分别为0.81%、0.75%、0.74%和0.70%。
明白了以上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大银行要下调存款利率了。
收入(贷款)少了,支出(存款利息)自然就要减少嘛。
同样道理,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期限又长利率又高,对银行而言意味着较大的成本压力,停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随着利率下行,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已经被颠覆。
以往觉得:存得多、存得久,应该多给利息!
但,目前有些银行仍然在售的两年、三年大额存单业务,利率几乎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产品持平。甚至,有些定期产品还出现了离奇的倒挂现象。
兴业银行APP显示,该行起存金额20万元的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分别2%、2.6%;与此同时,1万元起存的一年期、三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利率分别为1.95%、2.60%。
大额存单和普通定期产品利息基本没差。
建设银行APP显示,该行人民币整存整取利率中,三年期最高年利率是2.35%,五年期最高年利率是2.00%。
存5年期,比存3年期利息还低。
建行APP截图↓
看似反常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经济逻辑。
长期看,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
于银行而言,就要下调长期存款的收益预期,以免影响将来利息兑现。
于普通人而言,安全二字可比千金。利息少点无妨,重点是保住本金。
一些看似高收益,实则高风险的产品,如果不懂一定不要盲目跟风。
如果不想损失利息,大额存单可算“良人”。
但除此之外,银行定存、国债、储蓄险,也是同样靠谱的资产配置渠道。
一般建议,如果是在三五年内预计用到的钱,可以放在灵活性较高的货币基金、银行定存,或是国债里。
中长期内用不到的闲钱,可以购买储蓄险。目前这类产品里有一些不错的,能锁定3.0%定价利率,还是蛮香的。
中长期怎么理解呢?
倘若对资金有差不多十年或以上的耐心,可以选择长期利益较高的年金险;如果能放五年以上,但后续说不准会不会用到这笔钱,不妨考虑灵活性较高的增额终身寿险。
以利率下行背景来看,不管打算定存、买大额存单、国债还是买储蓄险,都要抓紧时间,且买且珍惜。
具体如何选择、如何分配资金占比,要看您自己的个人条件和需求。
—END—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