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德城区挖掘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以“法治+”融合模式,扩阵地、深普法、广服务,动静结合让法治行走于运河之畔,使法治元素成为运河沿岸现代IP,推动实现运河文化与法治文化交融共进,不断彰显运河法治文化品牌影响力。
扩阵地,建设运河法治文化圈。立足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深挖流淌于运河沿岸的法治因子,建设了一批接地气、更亲民的法治文化阵地。一是筑牢法治文化阵地。依托董子读书台故址、北厂漕仓遗址、田雯纪念馆等运河文化阵地,建设青廉基地、应急安全、水法公园等法治阵地,串联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构筑运河法治文化带,使之成为沉浸式、体验式的现代运河普法阵地,提升群众日常“见法率”。二是行走的法治课堂。成立“八五”普法讲师团,动态选树培养“两人一户”,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作用,采用“定期定点宣讲+上门服务”的方式,普及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反诈反邪教、防电信诈骗,对接构建“行走的法治课堂”。三是拓展法治辐射空间。巩固原有法治阵地基础上,立足群众个性化法治需求,新建7处区级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将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内容“嵌入”村居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之中,让群众出门见法,使其于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文化熏陶。
深普法,打造法治宣传情景剧。立足传承运河文化,将法治文化与运河文化交融互促,采取“法治+”模式,予法治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过程、各环节,讲好德城法治故事。一是注重“法治+节点宣传”。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3·8国际妇女节、5月民法典宣传月、6·26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广泛组织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赶大集、入小区等普法宣传1000余场次,直接受众7万余人次。二是注重“法治+品牌培育”。持续擦亮运河法治文化品牌,立足运河文化先天禀赋,公开征集法治文化品牌Logo标识,将标识复刻于普法宣传产品之上,使之成为流动的法治品牌。做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履职培训,首评42名“学法达人”,带动干部群众主动学法、参与普法。三是注重“法治+素养提升”。创新实施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五个一”行动,以1+7+N模式分级分类推进镇街、区直部门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清单,明确学法用法方向。设立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职责,带头开展学法讲法、法治宣讲、旁听庭审等142场次,“一把手”领衔打造36个法治项目,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广服务,增强法治建设服务力。法治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保障。秉承主责主业,将法治建设融合于服务保障之中,赋能法治德城建设。一是彰显法治服务职能。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等,已组建24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化治理、法律咨询服务、普法宣传等方面,推动服务关口前移。2024年以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685件,法律顾问提供服务800余场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000多场次。二是寓服务于法治建设之中。落实《行政执法过程中精准普法的工作指引》,推行涉企执法“三书同达”机制,对规上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展行政合规指导培训、法治体检48场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整合村(居)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专兼职调解员、社区网格员等编外人才队伍,促其深度参与基层法治建设,助力市域社会治理。三是张扬法治文化内涵。联合奏嘛新闻、区融媒体,全市首推17期“我是普法推荐官”视频普法栏目,受众3万余人次,以大流量传递法治正能量。支持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地摊书记》《运河情》《比一比》等一批接地气的法治文化作品,展示了法治文化润民心的重大成效,让运河法治文化品牌更具影响力。
供稿:德城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