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阅 | 感受生命韵律之美

文摘   2024-10-11 23:50   四川  


《 人生如诗 》

散文鉴赏


"

“人们当学会感受生命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


——林语堂《人生如诗

"




原文欣赏


我以为,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诗歌。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与衰亡。

人生始于无邪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涩,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后来人到壮年,经历渐广,阅人渐多。涉世渐深,收益也渐大。及至中年。人生的紧张得以舒缓,人的性格日渐成熟,如芳馥之果实,如醇美之佳酿。更具容忍之心。此时处世虽不似先前那么乐观,但对人生的态度趋于和善。再后来就是人生迟暮。内分泌系统活动减少。若此时吾辈已经悟得老年真谛。并据此安排残年,那生活将和谐、宁静,安详而知足。终于,生命之烛摇曳而终熄灭,人开始永恒的长眠,不再醒来。

人们当学会感受生命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

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在某些人心中。不和谐音会越来越刺耳,最终竟然能掩盖主曲;有时不和谐音会积蓄巨大的能量,令乐曲不能继续,这时人们或举枪自杀或投河自尽。这是他最初的主题被无望地遮蔽。只因他缺少自我教育。否则,常人将以体面的运动和进程走向既定的终点。在我们多数人胸中常常会有太多的断奏或强音,那是因为节奏错了,生命的乐曲因此而不再悦耳。我们应该如恒河,学她气势恢弘而豪迈地缓缓流向大海。

人生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一天要有清晨、正午和日落,一年要有四季之分。如此才好。人生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各个季节有各自的好处。如若我们持此种生物学的观点,并循着季节去生活。

除了狂妄自大的傻瓜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谁能说人生不能像诗一般度过呢?莎翁在他的一段话中形象地阐述了人生分七个阶段的观点,很多中国作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奇怪的是,莎士比亚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也不怎么关心宗教。我想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对人生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对生活之事的干涉和改动很少,正如他对戏剧人物那样。莎翁就像自然一样,这是我们能给作家或思想家的最高褒奖。对人生,他只是一路经历着、观察着离我们远去了。

下滑可查看更多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生比作一首诗,赋予了平凡的生活一种浪漫而深邃的意境。在他的笔下,人生不再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琐碎,而是充满了诗意的画卷。这种比喻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瞬间。



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奔波,忘记了停下脚步去欣赏周围的风景。然而,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的诗意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中。一朵花的绽放、一片云的飘荡、一次与朋友的交谈,都可以成为人生这首诗中的精彩篇章。

在这篇散文中,林语堂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生的诗意不仅在于外在的美好,更在于内心的感受。一个有诗意的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在平淡中发现惊喜,在喧嚣中寻找宁静。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不必追求功成名就,也不必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是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个真实而有诗意的人。




读完《人生如诗》,我们会更加懂得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再为小事而烦恼,而是以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之,林语堂的散文《人生如诗》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它提醒我们,人生是一首美丽的诗,我们要用一颗诗意的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THE END



扫码关注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图书馆

编辑 | 李广铭

排版 | 李广铭

审核 | 钟婉

运营 | 图书馆新媒体运营部

(部分文字或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图书馆
你认真读书的样子真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