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米粉打底,在碗间盘根错节,黄白的酸莲花白、碧绿的小葱芫荽浮在油汤上,酱红的牛肉片肌肉紧密,显出老墩板那样的纹理。青岩与花溪牛肉粉的前世今生
文/郑文丰
不知是否巧合,花溪牛肉粉的两大品牌“飞碗”和“王记”,作为花溪牛肉粉的最初创始,都和青岩有些关系。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最终平定了云南。但他意识到:“至如霭翠,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这里的霭翠,即奢香夫人的丈夫。霭翠与彝族土司的向背,事关西南全局。于是,明军沿新晃、玉屏、镇远、贵阳、安顺、兴义这一贯穿东西的交通大道上屯兵,广置卫所、屯堡。青岩为贵阳南大门,扼南北交通要冲,徐霞客曾称之为“南鄙要害”。明洪武十一年(1378),青岩堡设立。时日一久,青岩便由最初的军事要塞,发展为商贸重镇、文化名镇。《青岩镇志》载,青岩是周围各县和地区来往省城的交通咽喉要地,各种商品、农产品集市贸易在解放前就较具规模,民间贸易量很大,人称“小香港”;六七十年代,青岩成为集中周围多个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市场。商贸往来、食材进出,使得青岩颇有拿得出手的吃食,以至形成了青岩本地的饮食特点:注重选料精细,讲究刀工、火候,作料有比例搭配,汤汁必须清爽味浓,颜色更要新鲜自然。 花溪牛肉粉的食材、口味、制作,无疑都具备青岩饮食的诸多特点。比如“王记”,在食材的选择上,米粉选用的是蒸汽米粉,将本地大米浸泡磨成白浆,制法一如传统,且米粉之中绝对不能用半点淀粉;在牛肉的选择上,则坚持用惠水本地的黄牛,且要挑选四百斤以上的老黄牛,这样才能保证牛肉质感,熬出来的汤才又黏稠又乳黄。恰巧,以青岩为中心,孟关、湖潮、惠水均产优质大米,距离数公里处,有数百年历史的贵州最大牛马市场,黔南、黔北、黔西南地区天然放养的肉用黄牛都聚集这里。好的牛肉,是炖汤的最大保证。牛肉粉香不香,汤是最重要的。牛肉粉的汤底都有秘方,但不离是些去腥膻的香料;熬汤的核心是多肉少水,保证最天然最本质的气息没有被稀释。贵州人嗜辣,但面对一碗好汤时,是宁愿舍弃辣椒,以免喧宾夺主的。当然,加上辣椒,也固然另有种风味。花溪牛肉粉虽然和青岩饮食文化关联深厚,但青岩有名的终究是猪蹄、糕粑稀饭、玫瑰糖等,而非花溪牛肉粉。——本文节选自《花溪牛肉粉往事》
(《花溪艺苑》杂志2023年春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