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米粉打底,在碗间盘根错节,黄白的酸莲花白、碧绿的小葱芫荽浮在油汤上,酱红的牛肉片肌肉紧密,显出老墩板那样的纹理。绝技“飞碗”的来历
文/郑文丰
“王记”是花溪牛肉粉的第一个出圈者。与“王记”店隔街相对的,便是“飞碗”牛肉粉店。有好吃者曾经仿相声体例写过贵阳牛肉粉版的“报菜名”:传统两强王记和飞碗,鲤鱼街的深巷、虎门巷的欣欣、青云路的任姨妈、慈善巷的社牛、省政府附近的老牌邓记、安云路董记、河滨小学的老贵阳全牛、安顺的胡记和支记、大关的泡椒猪脚牛肉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允许私人摆摊开店,苏二爷是第三家做花溪牛肉粉生意的,而且一开张就顾客盈门,生意火爆。这位苏二爷系青岩古镇北街人氏,祖辈从商,他曾在花溪邮政局当差,因娶花溪街张智体二女为妻,遂定居花溪。苏二爷脑子灵活,传说是赌场高手。开店两年多后,他莫名其妙停业不做了。有传言说是开小吃店赚的是辛苦钱,还是赌场的钱来得快。苏二爷的老丈人张智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便开过餐馆,于是和儿子张先国重拾旧业,接过米粉店继续做。生意红火人手不够,当时政策又不允许招工雇工,张先国在花溪公社食堂工作的妻子邱明诗辞职后回家帮工。张妻为人热情友善,做事干练泼辣,张家牛肉粉馆生意如虎添翼,在花溪街首屈一指。 张先国有一“飞碗”绝技——在米粉下锅后浸烫的时间里,用右手抓出一个碗,抛向空中划出一条弧线后稳稳的用左手借住,烫好的米粉顺势舀入碗中。久而久之,顾客把张家店喊为飞碗店,张家也便将“飞碗”注册成为商标了。“飞碗”在牛肉粉店云集的花溪街上脱颖而出,且能在“王记”的眼皮子底下崛起,可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朱砂痣,不是美人便是美食了。只要味正、独到,胃的包容性可以足够的大。——本文节选自《花溪牛肉粉往事》
(《花溪艺苑》杂志2023年春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