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报告单上的3个项目,或透露着糖尿病的前兆信号,可惜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学术   2024-08-23 08:03   上海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正常血糖到发展为糖尿病,中间通常会经历一段血糖波动阶段,临床上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 ,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目前中国有35.2%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未来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制定的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为: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1],健康榨知机整理制图


也就是说,检查报告单上的空腹血糖、加上糖负荷后的2小时血糖(俗称“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这3个项目,可能透露着糖尿病前期的信号。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餐后血糖往往会偏高,但一般体检不会查这一项),“三多一少”(多尿、多喝水、多食、体重下降)的经典症状也还没有出现,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血糖异常、离糖尿病越来越近了。


而血糖异常的过程,也伴随着胰岛素抵抗。今天,健康榨知机就来讲讲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胰岛素抵抗是什么?


1. 正常情况:胰岛素正常分泌,能让血糖降到正常水平

我们的血糖(血液里的葡萄糖)水平会随着进食而升高,此时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也会增加。

▲人体内胰岛的位置。图片来源:123RF


胰岛素就像一群勤劳的“燃料运输管理员”,让血液里增多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发挥作用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当血糖升高时,它能与细胞上的“门卫”胰岛素受体结合,有效“打开”肌细胞和肝细胞,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中存储为糖原。肌细胞里的糖原可以直接燃烧供能,而肝细胞里的糖原会在血糖过低时重新转化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多、肝细胞和肌细胞也存不下了,多余的葡萄糖还会在胰岛素的指挥下,在肝细胞转化为更高热量的脂肪(甘油三酯),然后存进脂肪细胞。

2. 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胰岛素被迫分泌得更多,降血糖作用却越来越微弱


但如果身体已经储存了过多能量,达到超重或肥胖了,这时脂肪细胞也塞不下、脂肪合成受限,多余的脂肪就会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在血液里到处“乱跑”。

这些游离脂肪酸会让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敏感性下降)、不给葡萄糖“开门”,血液中的部分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得到利用,只能继续留在血液里。这时,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叫做胰岛素抵抗:

  • 一方面,胰腺收到“血糖仍然偏高”的反馈,以为胰岛素不够用,只好命令胰岛β细胞更加卖力地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的稳定。
  • 另一方面,细胞内的葡萄糖也不够用,大脑误以为体内血糖不足,于是刺激食欲素的分泌、让人吃得更多。

这样一来,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的人,反而总忍不住想吃精米白面、甜食和含糖饮料,摄入更多糖分,让餐后血糖一再飙升,也就意味着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去一次次地完成“紧急而艰巨的任务”。

图片来源:123RF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慢慢地,胰岛β细胞终于坚持不住了,出现了功能缺陷,甚至想“躺平了”(胰岛素分泌不足)。

每天摄入这么多能量,还不能胖得太离谱、超出身体负荷,怎么办?

为了在过度摄入食物与体重增长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多余的血糖只能从尿液排出(尿糖),胰岛素抵抗型2型糖尿病就出现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胰岛素抵抗是人体对能量过剩的一种代偿反应机制。



哪些人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从上文的机制可以看出,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与超重或肥胖显著相关

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风险升高相关。

但还有研究显示,即使体重健康的人群,日常饮食中脂肪和添加糖摄入量较高,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建议以下人群提高警惕:

  • 中心型(向心型)肥胖: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建议将中国人群中心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超过90 cm,女性腰围超过80 cm。

  • 超重或肥胖: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将中国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BMI)临界值分别定义为24.0 kg/m2和28.0 kg/m2

  • 不良饮食习惯:还有研究显示,即使体重健康的人群,日常饮食中脂肪和添加糖摄入量较高,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除了2型糖尿病外,胰岛素抵抗本身,就普遍存在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人群中,比如脂肪肝、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患者等。此外,老人出现胰岛素抵抗还可能是因为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剂

当然,胰岛素抵抗并非完全是病理状态,在一些特定的生理条件下也会存在

  • 青少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会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至青春期结束可恢复正常;

  • 妊娠期胰岛素抵抗则是因为孕期皮质醇、孕酮与肿瘤坏死因子-α等激素或因子大量分泌,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母体组织因此减少对血糖的摄取而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以供胎儿的生长需要。
那有什么办法,能发现胰岛素抵抗吗?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和检查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胰岛素抵抗可能不会引起不适感,不易被发现。

但是有些人腋窝的皮肤、颈部背面和侧面的皮肤可能会变黑(黑棘皮病);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眼睛早期变化,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


胰岛素抵抗通常需要做相应的检查,由医生确诊

《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2018)》中指出,胰岛素敏感性或胰岛素抵抗是可以定量检测与判断的。间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可用于大样本人群的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如:


  •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操作简单、对患者几乎无损伤,适用面很广;测定结果的判读需要根据研究对象、胰岛素的测定方法等综合判断。

  • 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具体计算方法及结果判定请咨询专业医生。

  • 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人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高峰与血糖高峰一致,一般在服糖后30~60分钟,为基础值的5~10倍,180分钟后恢复到基础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呈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胰岛素分泌高峰与血糖高峰不平行,其高峰时间可延至120~180分钟。


图片来源:123RF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指出,如果有以下测试结果,则说明是胰岛素抵抗:

  • 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

  • 空腹血糖在100~125 mg/dL,即空腹血糖在5.5~6.9 mmol/L(1 mmol/L=18 mg/dl)。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也以空腹血糖≥5.5 mmol/L作为筛选指标。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7.7~11 mmol/L之间。



发现胰岛素抵抗怎么办?


研究发现,体重管理(体重至少减轻10%)、运动和健康饮食,有助于稳定胰岛素和血糖,并减轻炎症,从而预防甚至逆转胰岛素抵抗。

对于出现胰岛素抵抗的人群,还应及时就医治疗,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控糖、降压或调脂的药物治疗。

你可能还想看:
血糖异常,看皮肤就知道?
糖尿病人可以吃哪些水果?
糖尿病人出现哪些情况,必须马上住院?
……

点击下面的名片,关注【健康榨知机】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  血糖 
获得更多与血糖控制相关的科普知识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2023).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6) : 484-494.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30509-00188.

[2] Insulin Resistance. Retrieved Aug 13, 2024 from https://www.webmd.com/diabetes/insulin-resistance-syndrome

[3] Insulin Resistance & Prediabetes. Retrieved Aug 13, 2024 from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abetes/overview/what-is-diabetes/prediabetes-insulin-resistance

[4] Sugar,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ncer: What’s the link? . Retrieved Aug 13, 2024 from https://www.mdanderson.org/cancerwise/sugar--insulin-resistance-and-cancer--what-is-the-link.h00-159461634.html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素抵抗学组(筹). 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 (2018)[J] . 中华糖尿病杂志,10 (6): 377-385.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6.001

[6]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02 ): 97-102.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4.02.003

[7] 陈刚. 中国人群超重、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4 (2): 126-126.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2.02.101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健康榨知机 丨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微信号 : ey_global

▇ 关注我们,掌握新鲜有料的健康资讯

分享、点赞、在看,传播健康知识 

学术经纬
第一时间送上生命科学重磅学术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