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摄影对画面结构有基本审美要求的话,平衡,就是其中一个被广泛实践的标准。保持画面的平衡美感,是我们在选择元素、处理结构过程中普遍关注的一个方面。
画面平衡可以理解为画面结构在视觉上呈现出的一种均衡、协调、稳定的效果。富有平衡感的结构形式并不少见,我们在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很容易发现具有平衡特征的景物,比如呈对称形态的建筑、呈锥形结构的金字塔、呈水平延展态势的海平面,它们在元素的架构和态势上,都能带给人们以稳定、平衡的感觉。相应的,寻求具有这种平衡特质的景物或者结构来帮助营造画面的平衡感,也是非常有效的摄影表现手段。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和选择。
首先是对均衡的控制。均衡是摄影构图中的一项重要规则,均衡构图的直接目的就是营造和保证画面的平衡感和协调感。说到底,均衡就是画面中的一种呼应关系,一种“重量”分配。而此处的“重量”概念,并非指的物理重量,主要来自视觉上的感受。举一个简单的案例,在一张桌子的右侧边沿放一只茶杯,我们会发觉画面的“视觉重量”在向桌子的右侧偏斜,但是如果在桌子的另一侧放上一个苹果,就会觉得画面稳定下来了,而且更加生动、富有联系了。影响“视觉重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面积,通常面积大的物体要比面积小的物体视觉上要重;比如影调,深色的物体要比浅色的物体视觉上重;比如动势,静止的物体要比动态的物体视觉上重;比如色彩,冷色的物体要比暖色的物体视觉上重;比如虚实,实像的物体要比虚像的虚体视觉上重;比如数量,数量多的物体要比数量少的物体视觉上重……我们可通过元素间的“重量”安排,以呼应、对比等方式发挥视觉协调作用,达到均衡之效。在此之上,我们常用的均衡手法有疏密安排、远近呼应、留白衬托、线性引导、透视处理,以及大小、明暗、虚实、冷暖、动静对比等。
其次,还有一种结构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就是对称性结构。在拍摄中选取对称结构的景物,并根据对称形态进行构图设计,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更可以带来视觉上的平衡和匀称之感。具有对称结构的景物或者细节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许多人造景物、动植物,以及因为光线的反射所形成的倒影、镜像,都具有生动的对称性。当然,在对称性构图的处理中,我们要注意避免对称带来的呆滞刻板之感。这就需要巧妙注入一些变化性的元素和细节,比如不同的色彩、异样的结构、虚实的变化,打破绝对对称带来的视觉局限。
再次,我们可以善加运用水平线。稳定性和平衡感是水平线的重要视觉特征,发现景物中的水平线条,并处理好其在画面中的水平透视效果,是保证画面平衡感的重要一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取景框边缘与水平线产生倾斜的夹角时,画面就容易产生不平衡感,这在地平线的处理中尤为明显。因此,确保水平线平衡、地平线水平,是获得画面平衡感的有力手段。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构图中运用图形的平衡作用,像三角形(尤其是正三角形),往往具有稳定的特质。在画面中构建三角形构图,不管是由线条直接连成的三角图形,还是由景物或光影形成的三角平面图形,抑或在空间的构置中形成的隐性三角结构,都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出具有平衡美感的视觉画面。
休闲时光 顾涛 摄
点评:作者在构图中以沙土堆的边际线分割画面,并在瞬间捕捉中巧妙安排人物位置,形成视觉节奏和平衡之效。土堆上的人物情态以及正在攀爬的孩童的刻画,进一步生动展现了画面内容。
奔小康 程淑贵 摄
点评:画面因为对人物的巧妙捕捉而呈现出一种流动性特征,人物的情态瞬间自然,环境的刻画进一步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并呈现出均衡态势,可谓生动。
湖光山影 强勇 摄
点评:平静湖面产生的倒影效果与地面景色形成了有趣的对称结构,并因平分构图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静谧氛围。云层和光影的变化则为画面带来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劳动音符 王明晶 摄
点评:作者聚焦正在搬运货物的劳动者,通过瞬间的合理选取展现出现场人物的节奏状态。建筑的局部构造与右侧吊臂确保了画面的平衡感。
待发 陆新 摄
点评:高角度俯拍下,水面背景起到了良好的衬托效果,水面之上的渔船形态毕现,且在合理的构图中展现出疏密变化和协调构置,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感,并将“待发”意蕴淋漓展现。
山村大道 黄文富 摄
点评:左右对称的马路在画面中呈均衡的形式,鲜明的黄色色块吸引观者视线,强烈的线性透视效果增强了空间感并且体现出形式趣味,引导观者视线深入画面。
白云悠悠套马情 李鹏飞 摄
点评:线条的分割使画面层次分明,大面积的天空为人物营造出联想空间,呈水平延展态势的云层与同样具有排列节奏的人物马匹以均衡之效共同渲染出草原的诗意美感。
画 陈彩梅 摄
点评:作者将人物安排于左侧,以与右侧的景观形成平衡之势,并在透视效果上形成对比,增强画面的空间氛围。明亮的侧逆光塑造出元素的立体效果。
精心打理 罗莉 摄
点评:画面在元素构置上呈现均衡美感,人物与并排摆放的橙子形成三角形构造,并在色彩上呈现对比效果,带来协调和富有变化的视觉形式。人物的情态捕捉则保证了主题吸引力。
一叶舟 肖杨 摄
点评:空中俯拍的视角将地面景观作了抽象化的处理,呈现出生动的点线面构成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想象空间,加之小舟的点缀效果,在均衡中赋予画面更加丰富可观的内容。
我要飞得更高 肖兢 摄
点评:地平线的水平构置确保了画面的稳定态势,四散的人物布局合理,尤其是滑翔伞与地面元素形成的三角结构,带来均衡形式,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红红的辣椒 曲秀丽 摄
点评:俯视拍摄让地面元素得到更加全面的呈现,不同色彩和形态不一的元素带来较为鲜明的点线结构,并在疏密变化中展现节奏韵律和视觉平衡,将收获场景表达出了视觉趣味。
旋梯 黄辛 摄
点评:作者集中刻画楼梯螺旋态势的结构,周边简约的面结构使其螺旋形态更加凸显,并增强了抽象意味。人物的巧妙点缀成为点睛之笔,在均衡视觉的同时,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
宁静海湾 肖阜松 摄
点评:作者以逆光拍摄,利用水面反光展现天空光与黄金光的对比之效,营造冷暖氛围。水面之上的线条结构令画面更为生动,作为点元素的渔船则以恰到好处的位置安排平衡画面,吸引人心。
老少皆宜 崔晓芹 摄
点评:作者取景巧妙,利用平分构图的形式使画面元素形成左右平衡的视效,增加了形式趣味,同时对画面细节恰当控制,通过突出人物形貌进一步丰富视觉,彰显主题意蕴。
天堑变通途 李焕国 摄
点评:作者采用高角度拍摄,两侧层叠的山峰以虚实相间的影调呈现出空间透视效果,延伸观者视线。两座桥梁横跨山谷间,车辆行驶其中,增加了画面内容的丰富性和可看性。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第1期· 12版
文、点评:高振杰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怎么订阅报纸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