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国 | 黑龙江,北国好风光

乐活   2025-01-22 18:43   北京  

黑龙江,作为我国版图位置最北的省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处让无数游客和摄影人为之动容的旅拍热土。尤其到了冬季,大自然的画笔将黑龙江的山川大地勾勒成一个令人沉醉的冰雪世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漠河北极村、大兴安岭等一个个冰雪拍摄热点频频在互联网平台上收获好评。


2023年起,黑龙江省深入贯彻“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努力让“冷资源”变成“热产业”,以冰雪旅游整体提升带动冰雪经济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战略部署,推动黑龙江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品牌,为2025年举办的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预热,通过摄影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各地的冰雪风光、冰雪民俗、冰雪运动等内容,助力打造特色鲜明、风格时尚、内涵多元的中国冰雪文化品牌,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冰雪摄影双年展将于2025年2月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


本期“冰雪中国”推介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几处黑龙江冰雪拍摄地,在这个隆冬时节,与摄影人携手走进神奇的冰雪世界。



影伴箐山朝夕,陶醉童话世界


大菁山日出  李淑新 摄


前不久,我与一行影友赴黑龙江伊春大箐山采风,驱车1个多小时、经过23公里的山路到达山顶。不必说极目望去那满眼的雪凇、雾凇,也不必说大风车顶着西北风不分昼夜转出的浪漫弧线,单单是日出日落那一刻的大箐山风景,就足以令我们陶醉……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优质的冰雪资源,让大箐山成为冬日行摄的胜地。航拍平拍,边走边拍,我们从多角度尽情享受大自然给摄影人的恩赐。山顶上温度低、风力大,要拍好大箐山秀美的自然景观,除了要有过硬的拍摄技术,三脚架、快门线、相机保暖配件、备用电池等也是必备。当然,还有一些运气成分。


大菁山风车  李淑新 摄


傍晚时分,大箐山出现绚丽的晚霞,我们爬到十几米高的防火塔上俯拍。放眼望去,云已被渲染成红色、粉色、蓝色、紫色,挂满雪凇、雾凇的树缝间透出粉红色的光,有的还被镶上蓝边或黄边,屋顶、风力发电的风车都被暖光簇拥着,美得让人窒息。我们激动得心脏都快要跳出喉咙。


大菁山雾凇  李淑新 摄


次日一早,我们5点就出发上山,到达山顶时,东方刚刚鱼肚白,除了脚踩在雪地上的声音和攀爬铁塔的喘息声,四周一片静谧。爬到了理想的高度,大家相互谦让选机位,支好三脚架,设置好拍摄参数。心里的火热期盼让我们忽略了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不一会儿,山上起雾了,大箐山被雾气笼罩,我们马上用慢门拍摄时隐时现的雪凇、雾凇。一帧帧缥缈又唯美的大箐山画面就这样被留存在镜头里。渐渐地,雾气渐渐散去,太阳从远处慢慢露出小脑袋,我们不停地按动快门,定格下大箐山的磅礴日出胜景。
我们很幸运,生长在“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黑龙江。冰天雪地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就是我们展示“美在黑龙江”的素材,赋予每一张照片浓浓的爱乡情怀。● 李淑新

放眼平台河畔,尽赏雾凇奇观


薄雾掩映雾凇美  王兰 摄


每到冬日,黑龙江省逊克县大平台村就因为迷人的雾凇奇观成为摄影人理想的拍摄地。雾凇的形成源于大平台村库尔滨河上游的一个发电厂。水从发电站中流出的时候有一定温度,在经过库尔滨河的时候,虽然是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但不结冰,且河面上弥漫着阵阵雾气。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随风飘荡,遇冷凝结在河畔两岸的树上、草上、河中石头上,形成了雾凇奇观。

河畔雾凇  王兰 摄


2023年12月中旬,对大平台村雾凇慕名已久的我终于有机会前去拍摄。我一路自驾,于傍晚时分到达大平台村,在酒店休息一晚后,次日一早便来到库尔滨河畔。河畔那一望无际、千姿百态的雪树银花构成了一个白玉无瑕的世界,冒着雾气的河水从中穿过。当晨光慢慢升起,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在阳光的照射下,两岸的雾凇银光闪闪、晶莹剔透,此时采用顺光、逆光拍摄可更加突出这种洁白无瑕的冰花效果。行走在河岸两旁的树林中,可尽赏雾凇的姿态万千,有的像曼妙身姿的少女,有的像刚刚盛开的白色花朵,更有的像一条白龙盘踞在河岸,守护着这洁白的圣地。微风吹来,玉屑似的雾凇、雪花随风飘落,在霞光的映射下显出道道光芒。走着走着,我还捕捉到河面蒸腾的雾气及霞光作用下产生的丁达尔现象,那场景无比神圣。

大平台村拍雾凇的最佳拍摄时间是12月至次年1月。由于气温太低,摄影人在户外拍摄需要做好防寒准备,并注意防范由于室内外温度反差大产生的机器反霜问题。拍摄广阔的冰雪场景用广角镜头为佳,也可以带上中长焦镜头、三脚架、渐变镜等,尽情发挥创意。● 王兰


巡游大兴安岭,巧拍冰河红柳



冰河傍红柳  张庆波 摄


“春到兴安柳先知”,说的是黑龙江大兴安岭一个比较有地域特点的自然现象——冰河红柳。所谓冰河红柳,是指春天的冰河因气温回升开始解冻,河中出现塌陷的冰块,而护岸柳(当地人称红毛柳)也因春天的到来而渐渐泛红,冰河与红柳构成和谐的画面。


冰河红柳迎日出  张庆波 摄


冰河红柳是大兴安岭地区各市县几乎都有的景观,每年2—5月都可以拍摄,只要是冰厚、水浅、离岸边红柳近的地方都适合取景,但以山高、气温低、冰层厚的呼玛河中上游为佳。外地摄影人来需要由当地人带路,不可擅自下水拍摄。由于拍摄冰河红柳多数时候是在水中近距离拍摄冰块的质感,需要从低角度以广角镜头取景,可配合不同的滤镜,建议提前准备好单反相机、三脚架、广角镜头、减光镜、渐变镜、偏振镜等设备。
我曾多次到大兴安岭地区拍摄冰河红柳景观,有一些经验心得可以分享。


大兴安岭“冰柳”  张庆波 摄


拍摄开阔场景——将冰河的走向、河岸边的红柳的分布情况组合,可以真实自然地展现壮美的冰河红柳美景。机位可选在河岸的高处、山坡上,而无人机升空后则能更灵活地拍摄。
拍摄冰的纹理——大兴安岭的冰层很厚,而且是因为入冬时一次次降温、一层层冰冻变厚的,因此冰层之间有明显的纹理。利用这些纹理与岸上的红柳形成呼应,可以起到引导线的作用。
拍摄冷暖对比——日出或日落的前后半小时是黄金时段,可以把天空的暖色与冰河的冷色有机结合,形成冷暖相宜的画面。如果采用顺光拍摄,此时的红柳会显得格外红。
拍摄动静对比——河中的水是流动的,因此有时会有浮冰,慢门拍摄可以将水流或者浮冰的痕迹拍摄出动感,并且与静止的冰块、红柳形成动静对比。依据光线情况,摄影人可安装适当挡位的减光镜,以获得所需的快门速度。如果在水中拍摄,还要注意水流给三脚架带来的影响。
以上几种拍摄情境都可以用中小光圈来保持较大的景深范围,建议选“RAW”格式拍摄,以便后期修图时有足够的调整空间。● 张庆波

记录传统采冰,挖掘文化内涵


采冰  李建波 摄


在没有现代制冷技术前,采冰是一项重要的冬季活动。人们冬季采冰储存,用于夏季降温、保鲜食物、制作冰品等。《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中国古代的皇室贵族就一直有采冰、藏冰的传统。
如今,采冰作为传统技艺、文化活动被保留下来。在哈尔滨,为了建设冰雪大世界,采冰人仍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采冰,为冰雪景观提供原料。这也成为冰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深受摄影人喜欢。


齐心协力  李建波 摄


镜头中,采冰人身着厚重棉衣抵御严寒,在冰封的水面忙碌劳作。他们手持冰镩、冰锯等工具用力凿冰、锯冰的瞬间被定格,飞溅起的冰屑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视觉冲击力。摄影人可以借无人机从远景拍摄采冰的宏大场景,众多采冰人分散在冰面上作业,展现出整个采冰工作的规模;也可以用中景聚焦采冰人的动作、神情,刻画他们专注工作的状态;特写镜头对准采冰工具与冰块,则能凸显冰块的质感以及采冰工作的细节。不同的光线条件能营造出差异化的氛围,如清晨的暖阳洒在冰面的温暖,或是傍晚余晖逐渐消失的冷峻,让采冰的画面更具感染力,传递出传统劳作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采冰,这种传统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现出人的意志品质,蕴含着对自然的充分尊重与利用,值得摄影人深入挖掘。● 李建波

行摄静谧雪乡,感受冬日风情


雪乡清晨  田维义 摄


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双峰林场的雪乡,因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成为国内外摄影人和游客向往的冰雪仙境。这里每年10月开始降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形成了童话般的“雪蘑菇”景观。
去年冬季,我与朋友踏上了期待已久的雪乡行摄之旅。早晨,我们早早从哈尔滨出发,经过约3个小时车程抵达目的地。踏入雪乡,仿佛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厚实的积雪覆盖了整个村庄,屋顶、树梢、路边的篱笆都披上了厚厚的雪衣。大雪让这里的一切显得那么纯净,那么静谧。
雪乡拥有众多适合拍摄的景点,如梦幻家园、雪韵大街、童话世界观景栈道。梦幻家园是雪乡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形态各异的“雪蘑菇”在这里随处可见。雪韵大街则是村子最热闹的地方,街道两侧挂满了红灯笼,充满节日气氛。此外,摄影人还可以前往羊草山或大秃顶子山,从高处俯瞰整个雪乡的壮丽景象。当夜幕降临,雪乡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象,灯火辉煌的村落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如梦如幻。

美丽的雪乡夜晚  田维义 摄


在雪乡拍摄需要准备一些特殊的器材:相机方面,建议选择具有低温适应性能的全画幅单反相机;镜头可以选择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前者可以捕捉远处的风景,后者则能增强画面的形式感;此外,摄影人还需要携带防寒套、保温杯和防水袋等附件,以保护相机在极寒环境下的稳定性。
由于雪景非常明亮,拍摄需要掌握好曝光技巧。比如,通过增加曝光补偿提亮雪景,但要注意避免曝光过度,否则会失去细节和质感;使用点测光或中央平均测光模式,可以确保曝光准确。
在拍摄雪景时,摄影人可以利用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等手法突出主题,合理安排树挂、雪人、雪地等特色元素,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特别是要用好早晚柔和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拍摄之余,摄影人可以在这里品尝地道的东北农家菜,还可以在雪地体验滑雪、马拉爬犁等趣味活动,尽享冬日乐趣。  ● 荆梅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第5 期· 11版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
对开每周两期
24个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么订阅报纸




  •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