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四点多出门,一路南下五百多公里回到山东老家,天异常的蓝,阳光格外温暖,下了高速,遇到了两处集市,虽然慢,但感觉不错,只是大家都开着车出来赶集,异常的堵。
又去超市买酒,结账时猛然发现,买东西的人的确不多,因为买的东西多,超市附赠两瓶酱油、两大瓶可乐和几个福字,把我给乐坏了。
回到家,虽然是中午,只一个小时,就感到了冷,虽然天气并不冷,屋里生着炉子,但门总是开着的。老母亲问起是不是又是一条秋裤一条单裤,答曰是,随后就是一阵唠叨,只是她不知我在七楼的办公室关了暖气还能到27℃,只能穿半袖儿才可以度日(近乎大落地窗,阳光充足),又要拽着我去集上买棉裤,一会儿又找出老父亲的新棉裤,让我穿上,但凡回家,总能沾上老父亲的光,布鞋和棉裤是必须的,睡了一觉后,换上躺在床上刷视频,一会儿就热了,果然老棉裤的功效还是不错的。
记得之前上小学时,一到冬天就是老棉裤一穿,大野地里疯跑,满头大汗,没有一丝冷的感觉,只是有人冻手、冻脚、冻耳朵甚至于冻脸蛋儿。之后离家越远,离老棉裤也越发地远,直至离开故乡奔赴远方,也就渐渐没有了老棉裤的消息。只是每每严寒至,就会回忆起故乡、老棉裤和熟识的人们。
几次冬天在岢岚,零下20~30℃正常,甚至于零下40℃,我们同装备一样经历了严寒的考验,而在那时,也是异常的怀念曾经老棉裤的冬天,如同很早之前渥太华的冬天,游荡时,不禁让人想起故乡由老棉裤而来的温暖。
故乡与异乡,此岸与彼岸,曾经有一句感慨,回家亦是远行,不错人一旦选择离乡背井,就注定会漂泊此生,疏远了故乡的一切,只能在闲极无聊和困顿无助时,走不出故乡的羁绊。
这几年绝大多数中国的乡村又有巨变,可用于小户型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城市谋生,天然气、自来水以及留守的老人们,汽车、家电,干净的厕所和庭院,只是大多时候,街面上的人如同院子里一样干净,这也许是走向城市化的宿命,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在追寻走出钢铁丛林,走向郊区和乡村,追寻一份内心的宁静,人啊,总是太过于复杂的生物……
窗外是零落的鞭炮声,却丝毫传递不出当年的意味,凛冽寒风中,漫天飞雪,鞭炮齐鸣,一群老棉裤在疯跑,被拆散的小鞭儿,炸裂天幕……
此时此刻,乡村的宁静,是真的宁静,是经历了起起伏伏和风浪之后的宁静,中国的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但乡村是否还是最初的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宿命,显然已经不是。很喜欢温铁军关于中国乡村几十年发展的认知和思考,从最初的农耕时代到近现代,到困难时期,到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和乡村贡献出了自己的所有,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何去何从,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题目,希望我们都能够答好、做好。
冬天,穿着老棉裤,躲在被窝儿里翻看视频很是享受,只是也需要思考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