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弩男子立姿一等奖获得者王仁爱——
“老将”出马 风采依旧
□ 贵州民族报特派记者 杜再江 杨文静
11月23日,是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的首个比赛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射弩比赛现场,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赛事。
在民族传统弩男子立姿决赛中,8名参赛选手共射10箭,一开始大家难分伯仲。最后4支箭,贵州代表团射弩运动员王仁爱与西藏代表团射弩运动员嘎玛江村均打出39环,总环数均为96环,并列第一。
在随后的加赛中,赛事越发胶着。搭箭上弩,扎稳脚步,仔细瞄准……王仁爱不断调整,找准击发点,眨眼之间箭已离弦,稳稳扎在靶子中央。最后,王仁爱凭借箭矢更接近靶心获得该项目一等奖。
射弩,作为一种富有历史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在汉代的古籍中,射弩已被记载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技能,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竞技和娱乐形式。如今的射弩比赛,既是技艺的较量,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尤其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其象征意义更为深远。
作为射弩赛场上的一名年已50的老将,寡言少语的王仁爱是出了名的“倔强”——他对射弩的坚持,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自1999年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这已经是王仁爱第5次夺得射弩比赛一等奖。从农民、运动员到非遗传承人,王仁爱改变的不只有身份,还有生活。
1975年,王仁爱出生于安顺市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仙马村,射弩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小耳濡目染让王仁爱自然而然地接触了射弩。随着年纪增长,加上父亲的指导,他的射弩水平不断提高。
此时,射弩于他而言还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一次偶然的机会,贵州省队教练到村里选人,王仁爱凭借出色的天赋和精湛的技术获得了选拔资格。
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王仁爱得以在各大赛场大放异彩。据不完全统计,自参赛以来,王仁爱在省级射弩比赛中累计获得25块金牌,在全国射弩比赛中赢得5块金牌,总计获得了61块奖牌。
日常种地打工,赛事集训备战,这样的生活也成了王仁爱的日常。“只有在射弩赛场,才让我充满自信,才觉得自己也不差。”王仁爱说,每次有比赛,他都全身心投入,确保做到不留遗憾。
2010年,王仁爱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射弩的代表性传承人,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2022年,安顺学院与王仁爱共同成立“王仁爱射弩项目工作室”,旨在推广和传承射弩文化,培养射弩后备人才。
“工作室注重技艺传承,同时积极探索射弩运动的创新性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器材,提高运动竞技性和趣味性。”王仁爱说。随着工作室的成立,他结束了打工生涯,开始在学院教授射弩。
“这些年通过参加全国、全省的射弩比赛,让我结识了很多的朋友,长了不少的见识,我是打从心底里喜欢这个舞台。”王仁爱说。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随着当地射弩训练基地、工作室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项运动,王仁爱的儿子也在其中。从父亲手中“接过”技艺,到如今传给自己的儿子,王仁爱家三代传承路,射弩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