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就是自家人 办事就像进家门
□ 李雪雪
今年3月印发的《贵州省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在拓展“企业之家”增值服务等方面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企业之家 赵 松/摄
聚焦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省政务服务中心持续拓展“企业之家”服务,建立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协作机制,强化问题诉求研判、转办、跟踪力量,提升政务服务办理质效,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以优良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来,全省各地“企业之家”累计达成就业意向2.78万个,开展涉企活动1.4万次,兑现惠企政策17.6万件,实现41742个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5月中旬,在遵义赤水市“企业之家”的指导支持下,赤水经开区兴睿笋业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东西部协作项目申报。
赤水市以“一中心二平台三联动六体系”为工作思路,制定《赤水市“企业之家”合理诉求解决机制》,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保姆式、网格化服务,力求服务企业“精准快”。
了解到资金困难是众多民营企业发展“痛点”,毕节市赫章县“企业之家”积极协调,自2023年1月以来,累计为275户企业返还工会经费共计1074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安顺市“企业之家”协调安顺市市场监管局,为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靠前服务,协助企业仅1个月就完善了厂房布局、设备购置,满足食品生产许可申请条件。
贵州各地充分发挥“企业之家”桥梁纽带作用,横联各类行业部门,纵贯省、市、县、乡、村五级,涉及多部门、跨层级企业需求,由“企业之家”组织相关部门“综合会诊”,形成“政务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整体政府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企业需求处置实效。
同时,省、市、县三级“企业之家”组建1.1万名企业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培育指导、融资贷款、法务咨询等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能不能为我们把关生产泡制药酒车间的选址?”8月22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黔山生物科技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黔山向黔南州“企业之家”求助。
按照“企业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企业评单”的工作流程,黔南州“企业之家”立即对接协调黔南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该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单后第一时间组织食品生产科、行政审批科以及黔南州检验检测所赶赴现场,对企业投资落地提出了具体指导和建议。
今年8月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化乡乌孟村2024年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晾晒场建设项目负责人陈通贤也犯了难:300平方米的晾晒场建设如何取得用地许可?
德化乡通过黎平县“企业之家”,将问题分办至乡级相关部门及县级水务和环保部门,开展用地选址联合服务,仅一周就批复了项目用地许可。
今年1月以来,贵州各地“企业之家”多部门联动,开展项目联合选址636次,联合验收、联合审图9927次,提供“N件事自由组合办”服务1963次,联合走访2333次,协调处理企业需求2630件。
服务效果好不好,解决企业问题是关键。5月14日,在赤水市人大牵头下,赤水市“企业之家”政银企座谈会召开,银行与企业现场达成融资意向400万元,为企业发展送来“及时雨”。
解决企业难题不只要快,更要精准。省“企业之家”聚焦行业发展,联合省司法厅、省律师协会、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为企业提供法务、金融服务;联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企业之家”一对一指导企业开展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报。同时,建立企业需求处置成功性案例、警示性案例、导向性案例3类案例池,发挥案例示范和预防作用,实现解决一个问题破解一类问题。
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贵州各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企业之家”创建,形成涉企诉求分头收集、集中研判、统一转办、问题协商、三级协同、跟踪回访、成效评估的全链条、全闭环服务体系。
“绿色转型”驱动贵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 张弘弢
11月,一批新能源电缆从贵州安顺夏云工业园区运至内蒙古高原地区,该园区企业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达集团”)让“贵州造”光伏电缆从西南地区“跨越山海”抢滩西北市场。
“该项目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带,对光伏电缆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严苛要求。”公司生产总监许坡介绍,针对项目所在地极端天气、电磁干扰、昼夜温差等复杂情况,固达集团生产的“H1Z2Z2-K光伏电缆”有突出表现,因此中标内蒙古大型光伏项目。
固达集团生产车间(企业供图)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贵州工业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电线电缆,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各领域,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在中国天眼、华为数据中心、大连海底湾隧道、贵阳龙洞堡机场等5000多个大型项目里,固达集团所产的“血管”与“神经”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固达集团在贵州安顺夏云工业园区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固达集团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贵州电线电缆行业的“排头兵”。在公司生产总监许坡看来,紧跟国家能源战略与规划,站在绿色转型前沿,是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此,今年4月固达集团投资建设的新能源电缆生产车间运行投产。该车间锚定充电桩电缆、储能电缆、新能源汽车电线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与营销,致力于发展成为贵州线缆行业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功能最齐全的线缆生产制造中心。
绿色转型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贵州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固达集团依托新引进的58台大型现代化生产设备和35条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智能化管控模式,二期新能源线缆车间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0%。
前三季度,该公司新能源产品产值近7亿元,合作项目覆盖贵州、云南、天津、陕西、四川、山东等地区,产品已出口至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
在节能攻坚的征程中,贵州工业同样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通过煤矿智能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升级,贵州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智能系统可以对工作面生产情况和工作面设备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还能对井下监控中心工作面设备的单机或集中操控。”走进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耳煤业”),企业常务副总经理朱洪介绍,该公司让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有机“嫁接”。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集控中心远程操控“一键启停”;矿井通风机、压风机、原煤运输、变电所、排水泵房“五个子系统”实现无人值守;“5G网络+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多种巡检、探测、监控、故障诊断与预警报警……朱洪介绍,发耳煤业使用了智能设备后,两个综采工区和7个生产辅助子系统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500余万元;日采煤量从原来的日均1900吨提高到日均2930吨,累计安全高效回采煤炭273万吨。
发耳煤业仅是六盘水煤矿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江南煤都”六盘水市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完成煤矿“智能化”改造项目32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0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2个,在建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个、在建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6个。
放眼全省,前三季度,贵州累计发电1956.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3%,其中,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63%和31.87%。相较传统电力,贵州新能源装机突破26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28.98%,成为贵州电网的第二大电源。
10月28日,一列装载28台“贵州造”新能源客车的出口专列,从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开出,7日后抵达老挝万象。这是贵州首次整列直发的中老班列,亦是贵州本土生产的新能源客车首次出口老挝。
此次发往老挝的客车由贵州新能源制造龙头企业——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将应用于老挝首都万象首条智慧化现代化快速公交系统。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介绍,该项目是中国和老挝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合作、共赢发展的重要成果。
此批新能源客车共55台,预计分两批次出口至老挝,客车均采用先进的电动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具有零排放、低噪音、运行平稳等优点,将为老挝公共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批出口老挝的28台新能源客车,是贵州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缩影。中国以绿色技术与优质产品走出国门,将绿色发展理念带入老挝市场,而贵州的绿色制造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彰显了中国对全球绿色发展的承诺与担当。
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9.5倍,零售额同比增长14.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23%,创历史新高;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8.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
如今,贵州工业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让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等名片不断擦亮增值;228家绿色工厂、33个绿色工业园区等绿色制造主体遍地开花;46%绿色经济占比持续攀升。
贵州工业迎难而上,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贵州力量。
高原茶场的华丽蝶变
□ 李 嘉
4年前,地处贵州东部高台山地的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高原茶场曾一度破败,龟裂板结的土壤、无人管护的茶树,让人心生感慨。今年8月,这里的茶园变得郁郁葱葱,目光所及,一片生机盎然。
作为茶园蝶变的亲历者,贵州良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良友农业”)董事长黎明见证了高原茶场的华丽转身,并描绘了“石阡苔茶”产业链的现代化愿景。
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高原茶场(企业供图)
2019年初,黎明动了投身茶产业的念头。彼时,她辗转各地考察,认真了解茶园种植、茶叶销售等茶产业链条中的种种“门道”。每到一地,她都不忘买下当地市场上畅销的茶叶做样品。“仅买样品这一项,我就花费了几十万元。”黎明说。
2019年10月,黎明又说服丈夫贺小友,共同投身茶产业。他们与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签订了为期28年的合作协议,盘活了沉寂多年的高原茶场。第一次去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高原村,看到那片几近荒废的茶园,黎明心里打起了鼓:自己能否让这80多公顷的茶园起“死”回“生”。
“我们请专家对茶园土壤做了鉴定。数据显示,茶园土壤虽然板结,但整体质量没有受损,仍然十分适合茶树生长,这给了我底气和信心。”黎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黎明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按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建成380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和5800平方米的白茶精加工车间。“所有投资中,除了道路建设和生产办公用房的投入,茶园标准化建设占了大头,几乎用掉了我们的全部家底。”贺小友说。
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22年11月,黎明创办的贵州良友农业以年产干茶50多万千克、产值3000余万元的成绩,被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转行而来的黎明为了茶场更好的发展,决定拜师学艺,向业内专家请教。
作为贵州现代茶产业的开拓者,牟应书在茶树栽培、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等方面建树颇多。其子牟小虎,15岁就跟着父亲学习茶艺,后来作为贵州著名茶叶专家,创制了多款国家级、省级名茶,获得了13项国家茶叶发明专利。
黎明介绍,公司常年聘请牟小虎为技术总监,几年来在源头管控方面下了大力气,育苗种植、除草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每一片茶叶的品质。
石阡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烨表示,几年来,在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贵州良友农业一方面进行茶园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严格实行茶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另一方面进行梵净白茶·企业标准的制定,参与石阡苔茶白茶·团体标准、贵州白茶·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据黎明介绍,该公司在高原村改造有机茶园80多公顷的基础上,辐射带动本庄、白沙、甘溪等4个周边乡镇2000多公顷茶园逐步改建;茶青产量实现每公顷产15000千克,茶叶各项指标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3年内在贵州省开设15家旗舰店,实现产销‘云平台’链接石阡苔茶全产业链。”“建立公司经营‘五统一’模式,即统一土地流转协议推动‘反租倒包’、统一土地养护推动茶叶保质保量、统一技术加工推动产品规范生产、统一产品包装形成品牌效应、统一市场销售达到共同富裕。”近几年来,贵州良友农业注重拓展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渠道,在建强产业链条、促进行业发展上发挥了龙头企业作用。
据了解,仅高原茶场80多公顷的茶叶基地土地流转费,每年便为农户增收30余万元,带动聚凤仡佬族侗族乡209户725人增收,助农务工创收更是每年达1500余万元。根据高原茶场和周边茶园的特点,贵州良友农业设定手工采茶比例下限,以充分保证茶叶品质和茶农收益。此外,在每年采茶季,给当地茶农提供采茶、管护、除草、修剪等工作机会,每天保证200至300人在茶场工作,并为其提供免费食宿。
如今,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成为“石阡苔茶”品质的标签。片片“绿叶”已蝶变“致富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