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碘离子,成就一篇Nature Catalysis!

科技   2024-11-22 17:03   上海  

对于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的课题是开发电化学制备高附加值分子的方法。1,3-丁二烯是(1,3-BD)一种高附加值化合物,是制备合成橡胶的原料。传统获得1,3-BD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石脑油(naphtha,粗汽油)的高能耗蒸汽裂解生成乙烯过程的副产物。

有鉴于此,新加坡国立大学Boon Siang Yeo、西班牙巴斯克大学Federico Calle-Vallejo等报道电化学选择性还原乙炔生成1,3-BD。通过使用碘化钾电解液,对Cu2O纳米立方体衍化的催化剂构筑了Cuδ+-Cu0位点,能够高效率的发生电化学乙炔还原制备1,3-BD。

在-0.85 V vs SHE,生成1,3-BD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3 %。在-1.0 V vs SHE,生成1,3-BD的部分电流密度达到-75 mA cm-2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I-保护Cuδ+-Cu0位点,这个位点促进乙炔分子的结合,有助于*C2H3偶联生成1,3-BD。

表征Cu2O纳米立方体转化的催化剂

根据文献报道方法制备Cu2O纳米立方体。SEM表征结果尺寸~30 nm,随后在1M KI电解液中进行e-C2H2R电催化反应,电压为-1.0 V vs SHE。在e-C2H2R反应后,催化剂的立方体结构基本上消失,而是形成~60 nm的聚集体。对比实验发现,当使用K2SO4、KCl、KBr电解液,催化剂的形貌发生类似的变化。但是测试双电层电容(double-layer capacitance)发现KI作为电解液的情况,颗粒的粗糙度比K2SO4、KCl、KBr电解液的粗糙度高~1.1-1.2倍,这个现象与文献报道结果相符合。

图1. Cu2ONC-转化催化剂的表征

XRD表征发现在1 M KI电解液中(-1.0 V)进行电催化C2H2R反应后,除了Cu2O的衍射峰,还出现两个对应于Cu的衍射峰(43.5°和50.7°,分别对应于Cu的(111)和(200)晶面)。

通过原位Raman光谱表征,测试Cu2ONC催化剂在1 M KI电解液电催化反应过程的变化情况。在开路电压进行测试,发现Cu2O的Raman信号(148, 218, 522, 622cm−1)。在-1.0 V,发现Cu2O的峰强度显著的减弱,但是仍然能够测试,说明Cu2O没有完全还原为金属态。另外,发现1134, 1530, 1695cm−1信号,其中1695cm−1对应于C2H2的ν(C≡C),1134和1530 cm−1信号对应于聚乙烯。另外,测试没有发现对应于CuI或者1,3-BD分子吸附以及其他还原产物的信号,这是因为寿命较短或者检测限不足以测试。

通过原位Raman测试了K2SO4、KCl、KBr电解液的情况,发现在-1.0 V时,没有检测到Cu2O的信号,说明KI电解液有助于电催化反应过程中保留一部分Cu2O,避免完全还原为Cu。根据Cu-H2O-X(X=I, Cl, Br, SO42−)的Pourbaix相图同样发现I体系的Cu+还原为Cu0的电势比Cl, Br, SO42−电解液低0.15 V。当施加的负电位去除,2 min后发现所有的样品表面发现Cu2O的信号,说明去除负电位后,Cu金属重新氧化为Cu2O。而且发现去除负电位后,聚乙炔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说明电解过程中,聚乙炔在催化剂表面保留。

原位XAS表征。通过原位XAS表征研究Cu2ONC催化剂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价态变化。Cu K-edge XANES表征结果符合Cu2O的标准谱图,在1 M KI电解液和-1.0 V进行电催化还原反应,发现光谱的位置朝着Cu金属箔的方向移动,而且吸收边的形状呈现为Cu的金属态,但是吸收边的能量处于Cu和Cu2O之间,说明Cu催化剂的氧化态处于Cu0和Cu+之间。对比测试发现,在KCl, KBr, K2SO4电解液中,样品XAS信号的能量更加靠近Cu金属箔。通过数据拟合,发现KI中的Cu+比例最高(31 %),比KCl(8 %)、KBr(8 %)、K2SO4(6 %)高。

通过原位Raman光谱表征和XAS表征,表明I能够保持更大量的氧化态的Cu物种。

图2. 原位XAS测试

电催化活性

将5 mg cm-2的Cu2ONC加载到碳基气体扩散电极,测试流动相电解e-C2H2R反应,电极的面积为1 cm2。泡沫Ni和Ag/AgCl分别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LSV测试发现,体系加入C2H2后,从-0.85 V开始产生更大的电流,说明电催化反应的发生。

图3. Cu2ONC电催化还原乙炔

在-1.0 V的1M KI电解液中,测试不同C2H2气体浓度的e-C2H2R电催化性能。发现当C2H2的浓度从5 %提高至50 %,1,3-BD的法拉第效率从58 %增至72 %,与此同时C2H4的法拉第效率从41 %降至28 %。但是当C2H2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为100 %,没有发现1,3-BD的法拉第效率进一步提高。分别测试催化剂的担载量为1.0、2.5、5.0 mg cm-2的电催化活性,发现当催化剂量为5.0 mg cm-2,1,3-BD产物的电流密度提高3-5倍。

测试-0.85 V~-1.4 V之间的电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当电压位于-0.85 V~-1.3 V,主要产物是1,3-DB和C2H4,在-0.85 V,1,3-BD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3 %,相应的电流密度为-8 mA cm-2。当电压更负,1,3-BD的法拉第效率降低,但是C2H4的法拉第效率升高,其中,当-1.0 V得到最高的1,3-BD电流密度(-75 mA cm-2)。在-0.85 V的1,3-BD法拉第效率和-1.0 V的电流密度是目前文献报道最高的结果。而且,这项工作获得的1,3-BD电流密度比以往文献报道高20倍。通过在N2气氛进行相同条件的电催化反应,未发现含碳的产物生成,验证说明生成的1,3-BD来自C2H2

电催化稳定性测试。在-12 mA cm-2电流密度进行长时间恒电流电催化反应,在8 h过程中,1,3-BD的法拉第效率一直保持~90 %,电流密度保持~-11 mA cm-2。在9 h的时候,1,3-BD的法拉第效率降低至~85 %,这是因为生成聚乙炔以及催化剂表面形成积碳导致。通过+0.4 V的2 min氧化脉冲,能够消除催化剂表面产生的杂质碳,通过这种去除催化剂表面碳物质的方法,能够在11 h内维持~90 %的1,3-BD法拉第效率。

碘化物对于生成1,3-BD的重要性

图4. 阳离子和阴离子对于电催化还原C2H2生成1,3-BD的作用

研究碘化物对于生成1,3-BD的作用。统一选择-1.0 V的条件进行测试,分别测试不同浓度的碘化物电解液(0.25、0.5、1 M)的电催化反应情况,发现当KI的浓度从1 M降低至0.25 M,1,3-BD的法拉第效率从72 %降低至66 %。当没有KI,体系只加入K2SO4,1,3-BD的法拉第效率仅为56 %。这个现象明确说明I-对生成1,3-BD的重要影响。

电解液阳离子对生成1,3-BD的影响。在NaI电解液或CsI电解液,1,3-BD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74 %和74 %,1,3-BD的电流密度分别为-71 mA cm-2和-74 mA cm-2,这个结果与KI电解液类似(72 %,-75 mA cm-2),说明阳离子对于生成1,3-BD没有明显影响

分别测试K2SO4、KCl、KBr电解液的电催化反应情况,发现1,3-BD的法拉第效率分别降低至56 %、54 %、55 %,而且这些电解液中最高达到的电流密度仅为-60 mA cm-2,(在-1.05 V,而且法拉第效率仅为41-45 %)。通过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SCA)和SEM形貌测试,验证电化学表面积和催化剂形貌同样对生成1,3-BD没有影响

作者认为,增加Cuδ+–Cu0是促进生成1,3-BD的重要原因。推测I-能够吸附在Cu2O催化剂上,阻碍Cuδ+–Cu0完全还原为Cu金属。

理论计算研究机理

图5. E-C2H2R生成1,3-BD的反应路径

通过DFT理论计算研究乙炔电催化还原生成1,3-BD的机理。分别将两个乙炔分子吸附和加氢(环境H2O提供质子),生成一对*C2H3,随后偶联生成*C4H6并且脱附生成1,3-BD。考虑到具有较好的C-C偶联活性,选择正方形对称的Cu(100)晶面作为Cu金属态,从部分氧化和缺陷结构考虑在模型上添加吸附氧(+*O)。选择Cu作为终端的Cu2O(111)模拟Cu2O,因为Cu终端Cu2O(111)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模拟Cu2O(111)的表面*O物种消除反应(*O+2e+H2O→*+2OH)受碘离子或氯离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碘靠近*O,Cu2O(111)晶面的氧溶解电位降低100 mV,说明碘有助于阻碍Cu2O还原为Cu

*I和*Cl对生成1,3-BD的影响。计算离子对乙炔结合能的影响,发现对乙炔的结合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O+*Cl增强ΔGC2H2,降低e-C2H2R的催化活性,但是*O+*l降低ΔGC2H2,增强e-C2H2R的催化活性。

*O+*I对活性位点的原子部分电荷的影响。通过Bader电荷分析,发现结合*O+*I导致Cu位点的电子减少1个,而且计算发现*C2H2和*C2H3分别吸附在部分正电荷和中性Cu原子位点,说明真实的活性位点是Cuδ+–Cu0

图6. 乙炔还原为1,3-BD的自由能火山图

计算C-C偶联反应的能量。生成1,3-BD的决速步骤是*C2H3之间的偶联,该反应并不是电化学反应。为了形成C-C化学键,一个*C2H3需要克服0.56 eV的能垒相互接近,随后的C-C偶联反应能垒为0.47 eV。因此通过表面的*O和*I,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有助于乙炔还原为1,3-BD。

参考文献

Teh, W.J., Romeo, E., Xi, S.et al.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f acetylene to 1,3-butadiene on iodide-induced Cuδ+–Cu0 sites. Nat Catal (2024).

DOI: 10.1038/s41929-024-01250-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4-01250-0


文章来源:催化计

-end-






源资科技VASP媒体平台




源资科技VASP
源资科技为VASP\x26amp;MedeA软件在中国的官方代理商。分享来自VASP\x26amp;MedeA原厂的版本更新和最新资讯。定期开展VASP\x26amp;MedeA软件的培训班及用户会。提供VASP\x26amp;MedeA软件学习沟通和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