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等,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有人则认为,寒衣节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给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到后发现丈夫已死,尸骨被砌进长城城墙,遂恸哭不已,哭倒长城的故事。自此,长城内外民众,便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寒衣,成为北方民众凭吊已故亲人的重要节俗。常见习俗如下:
1、烧寒衣。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气变冷,人们准备好棉衣过冬。同时,也会为地下的先人“送寒衣”。寒衣是用五色彩纸裹着棉花剪成的冥衣、鞋靴、帽子的御寒用品,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每一袭寒衣上都写上先人的名讳,以防有“人”错拿自己的冬衣,令祖先受冻。以自己亲手叠最好。焚烧的衣物、冥钞等物一定要焚烧充分,都化成纸灰,相传只有充分燃烧,这些纸钞、衣物,才能在阴曹地府使用。因为东西烧得干干净净,那边的人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如果不能回家上坟,可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寒衣纸钱。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也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的名讳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2、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寒衣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回到故乡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扫墓时需要准备供品如五色纸、冥钞、香箔等,以及鲜花、酒食等物品。祭祀仪式上需要向祖先敬酒、叩头、焚烧纸钱等,以尽孝道和家族传承之义。
3、红豆饭。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祭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4、吃水饺。北方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我的老家主要是早晨吃水饺,习俗由来已久。
5、送暖。送暖也就是送炭,这一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时人们在寒衣节向先人敬献酒食以表孝心。当时人们会在这一天煮食新粮以尝新,或者用新收获的谷物、果品等供奉祖先,或以此馈赠亲朋好友。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在寒衣节这一天向先人敬献酒食以及取暖用品,以尽孝道、传承家族之义。
寒衣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祭祀祖先和亡灵,人们会烧纸钱、焚化冥衣,以此向祖先表示敬意和怀念。由于时代变迁、地域文化差异,不同时代、地域的寒衣节俗,又多有演变和差异。在科技昌明的现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虽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人们还是愿意通过传承传统的焚烧寒衣等节俗,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