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挺少见,有着十分特殊的、很难在其他塔刹上看到的形制。它精致而华丽,不仅内部藏着佛骨舍利这个级别的宝藏,还常常以金银珠宝装饰,周身皆是七宝彩霞。它是阿育王塔,往往藏在博物馆的角落里。除了个别非常华丽的个体,你甚至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为什么同为阿育王塔,立于大地上的塔和博物馆里的塔又这么的不一样?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先搞明白这些塔名字的由来——即,谁是阿育王?阿育王这个人,放在印度历史上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要知道,印度这块土地仿佛命犯“殖民”。雅利安人、希腊人……乃至我们后续熟知的英国、葡萄牙等国家,都在这片土地上榨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以至于印度虽然很早就有了文明发展的痕迹,却一直缺少系统性的、可被研究的历史脉络。但就算如此,文明的发展不会因为权力主体的变动而中断。在印度大陆这漫长而诡谲的历史发展中,依旧有几个被后人铭记的、闪闪发光的节点——比如,第一个基本统治古印度的王朝,孔雀王朝。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也是一手将孔雀王朝带上巅峰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下,孔雀王朝开启了古代印度空前强盛的时代。除了印度南端一小块地方以外,整个印度半岛几乎都被他纳入版图,历来散装的印度大陆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曙光。因此,阿育王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最伟大的皇帝,至今都在现代印度共和国的印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国徽上的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一般来讲,在我们一般的理解中,能获得这样评价的帝王肯定这样的伟大君主在治理国家上别有一番见解,不说仁政爱民到尧舜那种程度,至少整个国家的气氛是盎然向上的。并非如此,正如历代穷兵黩武的君王少有脾气好的一样,阿育王可不是个好说话的。在他刚登位的时候,民间就流传着他“杀死了自己九十九个兄弟上位”的传言。而在他登位之后,不仅没试着扭转这种印象,反而大肆征战,主张严刑峻法,动辄便对冒犯了他的人施以极刑,主打的那叫一个“冷酷无情”。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八年,一场为了征服羯陵伽国的战争似乎改变了一切。这场战争的具体情状如何,我们无法得见。但据说此战杀敌十万,俘虏十五万人,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以至于阿育王本人都不知被什么触动到,为这次战争而刻下铭文,以作反省:(阿育王)俘虏了15万人,10万人直接在沙场战死,还有10万人又在战后死去……为诸神所爱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现在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悔恨,因为征服一个以前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包含着屠杀、死亡和放逐……
自此之后,阿育王就像洗心革面了一样,不仅宣布不再主动发动战争,还重新制定了更加温和的法律,把它们刻在崖壁和石柱上,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同时,大彻大悟的阿育王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了佛门。他不仅在国内尊敬僧人,劝导国民向善,还将前人供奉于八个舍利塔中的佛骨舍利取出,分成许多份,分别放置于用贵重材料制作的舍利函中。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八万四千座佛塔,用以收藏供奉这些舍利,以宣扬佛教的仁慈与普度众生。虽然不知道阿育王的这一番举措到底是对佛教的真心皈依还是仅仅为了平息开疆拓土、大肆屠杀时动摇的民心,但佛塔可是切切实实建立起来了,这也自然成为了佛教劝人向善的功绩。此后,阿育王与佛教的合作一直持续了下去,佛教在他的支持下成长为世界级的宗教。而阿育王自己不仅成为了写入佛教经典的转轮圣王,还为佛教后来的信仰者提供了一条“快速晋升”的新途径——行善之外,建塔建寺,走宣传渠道也是一种办法。之后,塔与功德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人们开始相信,付出金钱与精力所建成的塔不仅可以传播佛陀的思想,还可以为自己或家人积攒功德。于是,佛塔越建越多,关于建塔的传说也越传越广,一直向东传到了中国。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一系列壁画上,还有着根据阿育王建塔的传说所绘成的佛传壁画。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对于这么一个积攒功德的好办法,信徒们可一直没有停下来过。从汉至唐再到五代,石窟、佛塔、佛寺四处林立,尤其是在当时远离争端中心的东南,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的源流一直在这里生根、发芽。吴越本就是一个以佛教立国的国度,如今杭州的东南佛国之名,也少不了吴越统治者的大肆推行。西湖十景 断桥残雪 上方为保俶塔 清·董邦达绘早在公元916年,第一代吴越王钱镠就在吴越国境内大修佛寺,甚至从宁波的阿育王寺迎接舍利进入杭州供养。“奉佛顺天,保境安民”,成为历代钱王的信条治国的信条。等到钱镠之孙钱俶继任后,对佛的崇敬更上一层楼。整个杭州城香火鼎盛,晨钟暮鼓,梵音不断。我们熟悉的六和塔、保俶塔、雷锋塔……还有那些青山里的石窟: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飞来峰等,都与钱俶有着脱不开的联系。但这并不是结束。许是感慨邻国大肆灭佛的举措,许是忧心风雨飘摇的外部形势,也或许是海外的佛教交流带来的灵感,当然也有可能是单纯崇慕阿育王建塔的功绩,钱俶开始大肆建塔。“寺塔之建,吴越武肃王(应为忠懿王钱俶,笔者注)倍于九国。尝于宫中冶乌金为瓦,绘梵夹故事,涂之以金,合以为塔。”由塔上铸铭可知,钱俶分两次集中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相隔10年。乙卯岁,即显德二年(955),周世宗灭佛之当年,钱弘俶造八万四千铜阿育王塔。乙丑岁,即宋太祖乾德三年(965),钱俶再造八万四千铁阿育王塔,这恰与南宋志磐《佛祖统纪》中的记载相吻合。左图:五代吴越国乙卯岁(955)·顾彦超造铜阿育王塔 苏州博物馆藏右图:五代吴越国丙辰岁(956)·僧绍崧造鎏金铜阿育王塔 东阳博物馆藏 图源:可心只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国土有限的原因,他所造的塔大多都是便于供奉的小塔,以金银装饰,其内藏有他所印制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因此,这一批佛塔被称做“宝箧印经塔”。《宝箧印陀罗尼经》(局部) 五代·吴越(乙亥岁,北宋开宝八年,975年)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时出土
等下,问题这就来了:不是说阿育王塔吗?怎么又叫“宝箧印经塔”了?阿育王塔,指的是“因仿效阿育王所建的塔”的总称,只要是以这个名义建的塔,都可以叫做阿育王塔。据早期释典记载,到晚唐时,中国共有19座阿育王塔,这些塔形制各异,大多是随建立者的时代、位置以及所信仰的佛教宗派而定。而钱俶所在这批塔之所以被称作阿育王塔,是因为在吴越王前后两次造塔的铭文题记上都镌有“八万四千宝塔”或“宝塔八万四千所”字样。在佛教的经典中,八万四千宝塔这个数字已经几乎可以说是阿育王的专属绑定了,所以尽管铭文中没有出现“阿育王”字样,人们将它称之为“阿育王塔”也不会错。除此之外,举全国之力建如此多塔,在当时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崇佛的人们感慨吴越王造塔之事建塔,也纷纷效仿吴越王所造的塔式举资建塔,将自己的塔也称之为阿育王塔。这种类型的塔便也被称为阿育王塔了。而类似金涂塔、“宝箧印经塔”这样的称呼,则是根据这批塔的工艺、形制而决定的。这种塔的形制并不是钱俶首创,早在敦煌莫高窟中,唐237窟的“阿育王造塔图”中便有类似形制的阿育王塔。现藏于日本的唐天祐二年小铜塔也有类似的形制。而时间在拉进一些,钱俶的父亲也造过类似的小塔,只在细节上有所差分。位于灵隐寺冷泉溪南侧的一龛南宋布袋弥勒像。两侧围绕的十八罗汉造型各异,有一尊罗汉手托阿育王塔。图源:雷峰塔景区在泉州市区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面,左右分立着2座石制宝箧印塔,是南宋时期由柳三娘捐建的。在泉州著名的宋代古桥洛阳桥上,也有2座石制宝箧印塔,其中有一座也叫“阿育王塔”。除此之外,漂洋过海的日本、韩国等地,也有很多类似的塔刹。当然,言归正传,我们本篇文章所讨论的阿育王塔,其实主要还是钱俶所造的那一批。五代吴越国·潘彦温等造鎏金铜阿育王塔 东阳博物馆藏 图源:可心这些塔虽然分作了两批铸造,之后也不断有人仿效,但大体形制仍旧遵循着一定的旧制,只在一些细节上有微小的差异,甚至整体看下来仿佛是同一批人所制作的。在这里,我们以钱俶所制的这一批阿育王塔为例,带大家仔细欣赏一下阿育王塔的魅力。一般来讲,阿育王塔可以分为塔身、塔刹、塔檐装饰与塔座四部分。这些阿育王塔的塔身均为大小不一的立方体。中间一般是空的,可以存放舍利、珍宝或者经文。而塔身向外的四面墙壁,则是向外宣传的极好途径。一般或镂空、或浮雕,刻有不同主题的佛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
快目王舍眼
月光王施首
阿育王塔的塔顶一般都是平顶,并矗立着一根串联着相轮的塔刹。
图源:可心
在刹杆与塔顶相交处,乙卯岁塔是一个圆盘,乙丑岁塔和小银塔,均是一朵微微鼓起的倒扣莲花,外缘为正方形,仿佛刹杆的基座一般, 这可能是此类方塔塔顶覆钵逐渐低平的痕迹。
宝相轮的数量一般是5个,作为种仰望观瞻的表识,起着敬佛的作用,上面装饰有不同的花纹,象征着佛陀、菩萨们高贵的地位。
图源:可心
塔檐衔接着塔顶与塔身,是一个倒梯形的斜面,上面装饰着花纹。
在塔檐的四角,还立着四个山花蕉叶纹饰的高大受花。每角的向外部分有两面,各分上下两层,上面锤鍱、镂刻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
山花蕉叶 表现了释迦牟尼出家前作太子时比武娶妻的生动场面。
阿育王塔的最下面是塔座部分,有的有镂空,有的还是浮雕。
塔座四面为一圈,以柱子为间隔装饰着各类佛像,常见的一般是通肩袈裟的禅定佛。
在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钱弘俶造阿育王塔共35座,其中铜塔20座、铁塔12座、银塔2座,漆塔1座。目前已在杭州、明州、越州、台州、温州、婺州、秀州、苏州、福州等地的佛塔内发现过阿育王塔,大部分都在吴越国旧属十三州一军之内。其中,最北见于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始建),应是钱弘俶朝觐宋太祖时所携。最南的是1953年在福建连江县城南一座小石塔下发现的铜塔。此外,在日本东京、奈良等地以及韩国境内都存有阿育王塔实物。高丽时代石造阿育王塔,韩国忠清南道天原郡北面大坪里塔谷出土,韩国首尔东国大博物馆藏,国宝209号。(采自秦弘燮编著,孔泰瑢訳,《国宝:韓国7000年美術大系》巻6.塔婆,图209,第171页。)
不过,要说起国内最值得看的阿育王塔,那一定少不了南京市博物馆所藏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和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鎏金银阿育王塔”。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出土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身方形,中空,与塔座连为一体。其中,塔身为檀香木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通体镶嵌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整座塔金光闪耀、气势恢宏,塔高1.2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通体雕饰佛本生与佛传故事,间有佛像、金翅鸟、莲花纹、忍冬纹等精美纹饰。塔身上下錾刻有铭文二十条,为我们了解长干寺建寺、建塔的过程提供了关键史料。发掘出土前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其中佛顶真骨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阿育王塔,于2001年出土于杭州雷峰塔地宫。不仅完整无缺,还是首次发现的吴越银阿育王塔,塔身镂刻的佛教故事在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为清晰全面,是研究阿育王塔的最新资料。整座阿育王塔由纯银捶揲成型,整体铆焊套接。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基座下面用方形银板封护,塔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4尊相间作装饰。塔身的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共16幅,背面捶揲佛坐禅、说法等形象。此塔是五代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专为雷峰塔打造,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金棺银塔其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瘗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1] 任平山. 吴越阿育王塔四本生图辨[J]. 文物, 2019 [2] 吴天跃,李军. 《材质、形制、图像与信仰——五代吴越国阿育王塔的综合研究》[J]. 美术研究, 2017, [3] 蒋人和,王平先. 阿育王式塔所具有的多种意义[J]. 敦煌研究, 2017, [4] 苏铉淑. 政治、祥瑞和复古:南朝阿育王像的形制特征及其含义[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3, [5] 杨富学,王书庆.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J]. 敦煌学辑刊, 2010, [6] 黎毓馨. 阿育王塔实物的发现与初步整理 [J]. 东方博物, 2009,. [7] 索南才让. 佛塔的起源及其演变 [J]. 西藏艺术研究, 2005 [8] 叶涛. 灵岩寺辟支塔塔基浮雕与阿育王传说 [J]. 东南文化, 2002, [9] 金申. 吴越国王造阿育王塔 [J]. 东南文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