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岁在甲辰,适逢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全体西泠印社中人,无不中心铭之;印社上下,以写文章、赏作品、办展览等活动表示纪念之情。现特开辟“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专栏,推出先生相关学术研究、作品赏鉴、展览资讯等内容,以志敬飨读者,景仰先贤。
吴昌硕自1911年移居上海,至1927年离世,在海上十里洋场鬻艺17年,其篆刻艺术在海上得到一众拥护,尤其1913年担任西泠印社社长之后更是声名鹊起。诚然,其篆刻艺术的影响力是波及全国的,但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晚清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文物凋敝,旧京文人群体心系故园,在文艺上有强烈的复古主义倾向,在篆刻上尤喜典雅平正的印风。20世纪20年代以前旧京文人群体对以吴昌硕为代表的印风“入侵”,是存在相当程度讥刺、揶揄,甚至是抵御与构陷的。这主要与旧京文人崇尚精金美玉式的宫廷印章有密切关系。但至20至30年代后,经过陈师曾等人的推扬,这种“抵抗”基本消解,转而变为接受[2]。本文以吴彦复、李苦李、潘钟瑞等人物为线索,勾勒前期吴昌硕篆刻艺术的流传图景;20至30年代后经过以陈师曾为中心的京城交游圈的推扬,辅之以吴昌硕身后资料,总体突出京派篆刻对缶翁印风逐渐由抵御转变为接纳的前后变化,见微知著,更加深刻地把握吴昌硕篆刻艺术的历史地位。
吴昌硕寓沪之前在南通、苏州等地寓居数载,与当地的金石学家结下了深厚情谊。而以陈师曾为代表的印坛翘楚是其印风北传的核心力量,正是诸多因素促进了吴昌硕篆刻艺术在北京的传播,也为其篆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的京派、海派艺术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尽管规矩工稳并不能代表京派篆刻全部的艺术风貌,但透过北京的时代文化背景、北京地区典型印人的取法和印风,仍可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北京印坛在一定程度上对吴昌硕的篆刻风格是存在批判和抨击的,或许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批评的声音才熔铸了中国篆刻艺术纷呈迥异的风格之美,也正是存在这种批评的声音才造就了千古一人——吴昌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与褒奖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吴昌硕在适应艺术市场的同时,坚持精神领域对艺术作品的引领作用,是对“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艺术主张的贯彻执行。纵观吴昌硕“大写意”篆刻艺术被北京印坛接纳的过程,也正是窥探京派篆刻审美趋向转变的独特视角。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与矛盾,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京派、海派艺术家在近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艺术市场、不断在观念和技法上进行改革创新的可贵品质。也正是在这种艺术观念的指引下,才使得中国篆刻艺术秉持各美其美的态度朝着愈来愈佳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 美德嘉行 流风不泯——西泠印社新入藏捐赠品网展(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