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抃与柳诒徵金石交游考

文化   2025-01-01 07:03   浙江  

赵宗抃与柳诒徵金石交游考

选自|《西泠艺丛》2024年第11期总第119期 |


文/贾 飞
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人文社科处副处长



【摘 要】
清末民国时期,柳诒徵、赵宗抃同为镇江籍乡贤。赵宗抃工书、擅篆刻、精诗文。柳诒徵同为书法家、诗人,又是文史学家、图书馆学家。赵宗抃早年生活于皋东地区,后移居苏州、上海,结识柳诒徵。两人志同道合,热爱书法、金石、古籍,又为同乡,遂成好友,时有诗作唱和。柳诒徵曾为赵增望、赵宗抃印谱作序,赞誉赵氏父子的印作,赵宗抃也为柳诒徵篆刻多方印章。赵宗抃印作几近脱离东皋印风,取法秦汉印作,更近浙派。
【关键词】 赵宗抃  柳诒徵  如皋  镇江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诗人、书法家、文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名满海内,誉盛学林。近年来,他的好友赵宗抃也为学界所关注,渐为人晓。张炜羽《丹徒赵增望、赵宗抃、赵遂之一门三代的篆刻艺术》简述赵宗抃书法及其《悔庵印存》;刘聪泉作《赵宗抃小传》,录入《东皋印学》;赵一锋又撰有《侨士萍踪》诸文,推介赵氏品学。佳作迭出,难免一疏,上述书文有关赵宗抃与柳诒徵的交游往事,区区数言略过,未作深入挖掘。本文尝试依据二人的诗文、篆刻作品,探讨其交游旧事及赵宗抃篆刻的渊源与风格。

                   

一、名字考订与交往缘由

赵宗抃(1874—1947),字蜀琴,号悔盦、悔翁,原籍镇江丹徒,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自幼生活于如皋掘港(今属如东县),后于上海、镇江诸地执教。他秉承家学,工书、擅篆刻、精诗文,与柳诒徵、吕思勉、吴寄尘诸君过从甚密,有《悔庵印稿》等传世。

赵宗抃与如皋结缘颇深,《东皋印学》录其小传并非全无道理。据赵家人记述,1874年,赵宗抃生于如皋掘港堂子巷公心堂。1915年,他获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聘书,举家南迁苏州。前后40余年,赵宗抃客居如皋东乡。其父赵增望亦精篆刻,又与王俊等东皋印人时有交游,为王俊《读画轩印存》作序。赵宗抃秉承家学,对于东皋印学应不陌生。

◎ 图1 《墨海潮美术月刊》中赵宗抃的介绍

“赵宗抃”一名,诸多书报及拍卖图录中常被写作“赵宗忭”,比如《如东日报》刊文《侨士萍踪》。追根溯源,“赵宗忭”一名初现于1930年《墨海潮美术月刊》(图1)。赵宗抃为此刊“撰著编辑者”,其照释文录为:“赵宗忭,字悔庵,江苏镇江人。”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期《墨海潮美术月刊》刊出《赵悔盦书法篆刻润例》:“赵君宗抃……浙江(浙江当作镇江)人也。”同册杂志,同一人两处姓名、籍贯说法都不同,可见此刊或审阅不严,引出“赵宗忭”一误。查阅其他史料,1909年,赵宗抃参加“京口驻防初选”,《时报》公布开票结果,赵氏名列榜首,刊名为“赵宗抃”。又查其家谱,仍作“宗抃”,未见“宗忭”。总而言之,赵宗抃未名“赵宗忭”。

柳诒徵与赵宗抃结为密友,缘由众多。两人年龄相仿,又是同乡,皆好书法。柳诒徵还视赵宗抃父亲赵增望为恩师。进一步探讨,可知两人都有着爱国情操,有诗佐证。1937年中秋,赵宗抃爱国情切,直抒胸臆,控诉日寇、汉奸的罪行,吟唱抗日战争必胜,写下《丁丑仲秋赠南口抗战将领》《丁丑仲秋赠淞沪抗战将领》:

夺我平津指顾问,汉奸千古更何颜。凭陵绝塞应无险,扼守中原在此关。誓巩金汤军令重,将拼铁血阵容闲。但教众志成城固,唾手燕云去复还。


烽火无端实怪哉,同仇敌忾撤舆台。三军喋血谋如石,百战攻心志不灰。得地貔貅多妙略,摩空鹰隼骋奇才。任他骄虏披猖甚,莫使躸轮片甲回。

柳诒徵长期任职于南京中央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柳诒徵随校迁居四川,怀念赵宗抃诸友,写下《壬午元宵赋寄伯康,兼怀王伯沅、赵蜀琴、吴眉孙诸叟》(四首录一):

周处台边老伏生,年年槁饿石头城。沪滨豺虎吞泉府,蜀道鳞鸿阻驿程。涸鲋伊谁通湿沫,瘦羊怜尔致精诚。龙蛇倘解贤人厄,为我殷勤更寄声。

壬午为1942年,是年柳诒徵从苏中出发,取道上海前往重庆,赵宗抃时居上海。柳诒徵长期任职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去沪之前他已在苏中解放区安排好馆中藏书。诗中首联为诗人自比南京伏生(藏书家),可是沦陷区里的旧都处处是穷困饥饿的百姓。颔联指控日军为虎狼之师已经掠夺上海的财富,沪、川两地的邮路断于兵燹。剩余两联感慨诗人与友人像枯河中的鱼儿、瘦弱的羊子,盼望着英雄解此困局,恢复交往。同仇敌忾,志同道合,已成为柳诒徵、赵宗抃深入交游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写传存世与作诗祝寿

作为同乡艺林好友,赵宗抃离世后,柳诒徵为旧雨立传:

(增望)子宗抃,字蜀琴。少工骚赋,亦擅四体书。举癸卯乡试,任教思益小学、镇江中学、苏州工业学校。欣身修髯,不骛声气,嗣授徒上海,鬻数自娱,暇辄手录父书,不印多本,以贻知交,积之不啻等身,可谓贤矣。民国卅六年卒,年七十四。增望、宗抃皆工刻印,宗抃子遂之,亦能铁笔,三世印谱,咸颉颃赵之谦。

柳诒徵寥寥数语勾勒出赵宗抃的书法造诣、科举成绩、执教经历、容貌性格,多为溢美之词。尤其文末赞赏了赵氏一族的篆刻技艺——祖孙三代,联珠印坛,皆有印谱传世。至于和印林巨擘赵之谦相提并论,应为柳诒徵的主观想法。

至于柳诒徵、赵宗抃两人更多的交游细节,不妨从一首精彩的寿诗说起。1943年,赵宗抃七十大寿。柳诒徵撰有长诗《寄寿赵蜀琴七十》:

弱岁角文场,立年共庠校。四十五十时,邦国正新造。优游京苏间,艺苑声共噪。西湖联咏歌,北固纵游眺。忆坐赵声园,季生兼侍教。旁观诧两髯,飘然同鹤貌。我衰渐蒲姿,六旬颇昏眊。君今臻古稀,聪强若壮少。浮白兴不浅,投琼客频召。篆刻既精研,真行日道妙。父书数十卷,卷卷写维肖。淞沪石墨华,群纪门才耀。工楷勗儿笘,雄文播庭诰。峥嵘两郎君,才艺乃跨灶。食德耕砚田,蔚若建斿旐。江乡衡世族,畴克俪贤孝。相期返升平,文宗阁重绍。两叟复合并,三山容啸傲。书香延孙曾,里乘炳皓皤。君寿踰松乔,我亦跻耋耄。莫话昆明灰,邮诗助西笑


◎ 图2 《文苑》所刊《西湖联句》

首句即写赵宗抃成年时,全力以赴备战科举考试。“立年共庠校”说明两人在30岁时结下同砚情缘。日后两人又共赴西子湖,返回故里,共攀北固山。柳诒徵、赵宗抃联袂吟唱写下约千字的诗作《西湖联句》(图2),节录数句:“民国岁壬子,逭暑来吴趋。三潭始纵棹,一庵空式闾……梅癯墓门邃,鹤化林塘孤。”据诗所记,1912年,赵宗抃偕柳诒徵前往杭州避暑,畅游湖畔、湖中,欣赏三潭印月、南屏晚钟、岳庙诸景。诗中还化用“梅妻鹤子”的典故,可知两人曾游孤山,西泠印社已近在咫尺。“忆坐赵声园,季生兼侍教”回忆两人同游家乡的赵声公园。赵声(1881—1911)是赵宗抃的族人,孙中山、黄兴友人,广州起义总指挥。他英年早逝,以示纪念,乡人建造赵声公园(现名伯先公园),于1931年竣工。柳诒徵为公园赵声铜像题字“赵公伯先之像”。那位陪同二老游园的“季生”,应当是季廉方,即季伯康。他有专文追忆先师柳诒徵:1936年,季廉方进入中央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周末惯去陶风楼谒见柳师。“浮白”“工楷”“篆刻”“跨灶”诸语,与传记词句呼应,激赏赵宗抃的书法篆刻才华,超越其父。“文宗阁重绍”后有诗注:“吴寄尘建绍宗楼藏书,嘱君与予预其事,丁丑毁于兵。”吴寄尘(1873—1935),镇江人,南通张謇先生的得力助手。吴家、赵家过从甚密。1925年,赵宗抃正式接受吴寄尘邀请,僦居上海,开设学塾,与吴家结为邻里。除了柳诒徵,两家还有不少共同友人。1926年夏,赵宗抃作《吴母林太夫人遗像及行述》,提及吴寄尘交游甚广,结识如皋沙氏(沙元炳)等名流(图3)。沙氏与举人、如皋县训导赵臣杰友善。赵臣杰又是赵宗抃的族兄、诗友。

◎ 图3 《吴母林太夫人遗像及行述》(部分)

张謇、沙元炳、吴寄尘、赵宗抃、柳诒徵,都是爱书文人,均于各自家乡建造图书馆或藏书楼。20世纪30年代初,吴寄尘、柳诒徵、赵宗抃诸镇江乡贤,共建绍宗藏书楼。主楼建筑大半费用由吴寄尘出资,剩余部分由赵宗抃、冷御秋、丁传科三人分担。藏书楼位于伯先公园后山。赵宗忭还为绍宗藏书楼题写匾额。吴寄尘与柳诒徵是同年(1895)秀才,过从甚密。吴寄尘离世前夕,于绍宗楼拱手行礼,为书楼事宜嘱托柳诒徵。1935年8月20日,吴寄尘去世。柳诒徵早前为友人作挽联,又述此事:“嗣统南通,从商场艰苦支持,伟业未隳大生厂;皈心西土,忆病榻弥留款语,本原炯著绍宗楼。”《劬堂日记抄》还记,9月21日,柳诒徵午后小睡,醒后前往公园,会见赵宗抃,后又入城,再返回公园参加绍宗藏书楼董事会。次日,柳诒徵又出席吴寄尘追悼会。柳诒徵晚年更是将部分藏书捐献给绍宗藏书楼。爱书情切,柳诒徵才在祝寿诗中,作注纪念三人共建藏书楼的雅事。


三、撰序揄扬与刻石相赠

柳诒徵不仅在诗中点评赵家三代人的篆刻技艺,还有专文论述赵增望、赵宗抃父子的印谱。他为赵增望(字芍亭)写下《赵芍亭印谱·序》:

摹印之体,肇自嬴赵,西京镂铜,厥制炳焉。技仅虫雕,文则虎变。穆若䵼鼎,珍于琮璋。动刀甚微,如斗斯大。年祀愈邈,矩矱益尊。元明以来,易金以石,远宗猎碣,盛饰越章,妙剔山骨,式腾天趣。寻丈之势,郁乎寸心。阴阳之微,翕以骈指,名家代作,谱牒斯繁。
芍亭先生早攻六书,精研五雅,值值作画,铿铿说经。闲作印人,盖其余事,梓庆削镳,惊犹鬼神。大马捶钩,不失毫发。压纸山立,触肘云腾。弟畜怀宁,儿视浙水。曩过蜀琴,叩其庭诰,获睹瑰制,窃仪古怀。

柳诒徵短序简述印史,赞誉赵增望的书法、印作。末了诸句,由己及彼,“弟畜怀宁”是柳诒徵自言私淑邓怀宁(邓石如),学习书法。“儿视浙水”说明赵宗抃篆刻为浙派风格。末句记述柳诒徵往日交游,探问赵宗抃的家学,获机看到他的篆刻作品,心仪他的印作,颇具古风。

◎ 图4 《悔庵印存》序

柳诒徵自署“盋山髯”,又为赵宗抃《悔庵印存》作序(图4):

芍亭世丈,以秦权、汉碑额法刻印。蜀琴承家学,蔚然堂构矣。比又益以安阳甲骨笔执,所造益邃。文郎才舞象勺,日劙花乳,与乃翁抗行。蜀琴殆印人中文王乎?壬申秋蜀琴以印谱属题,谨志数语,备印史世家言:蜀琴当为之轩髯天乐也。

这篇短序分析赵宗抃秉承家学,擅长篆刻,父子颃颉。相比“印人中文王”的主观比喻,对于赵氏父子的篆刻风格作出客观评价。东皋印派兴盛于清初,式微于晚清。浙派于清中期崛起,经久不衰。赵增望、赵宗抃久居皋东,结识东皋印人,阅览东皋印谱,在所难免。但是他们的篆刻风格的确如柳诒徵所述,与时俱进,更近浙派,师法秦汉碑印,受到东皋印派的影响微乎其微。不妨举印为证。

◎ 图5 赵宗抃为柳诒徵所治印章

赵宗抃数次为柳诒徵治印。郑逸梅述及,赵宗抃为柳先生刻有一方“一生书里活”,柳氏特别欢喜,可惜今已难见。幸运的是,《悔庵印稿》中录入另外四方刻印(图5),兹述如下。朱文印“翼谋”学习吴昌硕中年篆刻风格,可惜线条羸弱,且布局上略具东皋印风,字字不搭边,字字不连线,彰显空灵。“盋山髯”也为朱文印。南京国学图书馆前身——江南图书馆位于盋山下,柳诒徵在此支持工作多年,故有此号,并著 《盋山案牍》。这方朱文印为“二一”布局,师法秦古玺印,以金文入印,用刀受到新浙派(王福庵)影响,线条起伏变化。“劬堂”为细白文印,用刀取法汉玉印,字法具有明人气息,线条典雅,印面清爽,堪称佳作。“陶风楼收藏书画之印”白文多字印,布局线条师法汉玉印,用字学自吴让之,尚不到位,略显轻率。

综上所述,源自同乡世交及爱国爱乡,爱古籍、书画、金石等传统文人志趣,柳诒徵与赵宗抃遂成密友。柳诒徵于大量诗文中,记述下两人交游往事,评述赵宗抃印风,多取自秦汉古印,可入浙派。赵宗抃为柳诒徵刻有数方用印。以柳氏点评为理论依据,结合赵氏父子生活履历,赵增望、赵宗抃印作特征的形成,见微知著:清末民国时期东皋印派衰落,浙派兴起,已是事实无疑。



【参考文献】

1.张炜羽.丹徒赵增望、赵宗抃、赵遂之一门三代的篆刻艺术[M]//西泠印社.第四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2.刘聪泉.东皋印学[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3.赵一锋.侨士萍踪[N].如东日报,2020-2-7(6).

4.赵一峰.赵增望、赵宗抃父子的肖像画[N].江海晚报,2023-5-17(A12).

5.赵一峰.忆乡贤赵过之先生[N].如东日报,2021-12-16(4).

6.佚名.赵悔盦书法篆刻润例[J].墨海潮美术月刊,1930(2):24.

7.丹徒县暨京口驻防初选开票[N].时报,1909-3-26(2).

8.孙洵.江苏篆刻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9.赵蜀琴.丁丑仲秋赠淞沪抗战将领  丁丑仲秋赠南口抗战将领[J].真光,1937(11):48.

10.柳诒徵.壬午元宵赋寄伯康,兼怀王伯沅、赵蜀琴、吴眉孙诸叟[J].南京文献,1948(21):29.

11.孙永如.柳诒徵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9-30.

12.柳诒徵.柳诒徵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58-459.

13.柳诒徵.寄寿赵蜀琴七十[J].贵大学报,1946(1):5.

14.柳诒徵,赵蜀琴.西湖联句[J].文哲学报,1922(2):7-10.

15.季廉方.陶风楼杂忆:柳翼谋先生纪念文集[J].镇江文史资料.1986(11):165-167.

16.滕建峰.西津古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133-134.

17.胡邦彦,赵过之.书法名家赵宗抃[J].丹徒文史,1997(12):124.

18.柳曾符.衰翁尽瘁绍宗楼:劬堂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80-281.

19.范然.名人与镇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柳诒徵.悔庵印存[M].民国印本.

21.赵润之.我的祖父赵增望[M]//邓云乡.秋水湖山.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20-122.

22.赵宗抃.悔庵印稿[M].宣和印社初版,1936.






订阅方式


1.全国邮局订

国 际 标 准 刊 号:ISSN2095-9362

国 内 统 一 刊 号:CN33-1393/J

邮发代号:32-42

每期定价:38.00元

全年定价:456.00元(共12期)


2.扫码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通过邮局直接购买



《西泠艺丛》投稿邮箱 | xlyc2015@126.com

咨询或订阅电话 |(0571)87035360

西泠印社
保存金石 研究印学 兼及书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