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 焦裕禄:廉洁典范 人民公仆
文摘
2024-10-11 16:35
山东
焦裕禄
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调任兰考县时,当地正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带领当地百姓,全身心投入到封沙、治水、改地的工作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把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风沙、内涝、盐碱”的科学规划。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的“三害”得到了有效治理。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去世,年仅42岁。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斯人虽去,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却代代传承。
焦裕禄在泡桐树前
焦裕禄的话
勤俭朴素
当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等大家都穿得好时,我自然也就穿得好了。
从小养成又懒又馋的坏习惯,长大了就会变成只会享受不会劳动的人,你们应该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现在全国上下都搞经济建设,大家都勒紧腰带过日子,我也不能例外啊。这件大衣还能穿,就让它多为人民服务几年吧!
热爱劳动
自己能办到的事,应该自己办,不要事事都依靠别人。从小不爱劳动,光想依靠别人的劳动去生活,长大了会变成个怕困难、怕吃苦的人,就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刚出校门就进机关门,她缺了一堂劳动课,这是不可以的。
现在干家务活是为一家人服务,将来长大了就为人民服务,我们不应该一面做着活,一面想叫别人夸自己好,如果有这样思想,就不是老老实实的态度,长大了,也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廉洁自律
鱼塘是集体的,怎么让我一个人尝鲜?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制度,乱尝鲜,集体财产不就变成私有财产了吗?
现有国家安排人员是有计划的,我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给自己的亲属安排,不能带头违反党的政策!
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街上对群众要有礼貌,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
一心为民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
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咱们是群众的带路人。现在群众都在看着我们,越在困难的时候,领导干部越要挺身而出。
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来支援灾区,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希望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下,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艰苦奋斗
要在困难中坚持下去,困难能考验人,坚持就是胜利。
事在人为,路总是人走出来,困难总是要人去克服的。
在灾荒困难面前,只有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向困难作斗争,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胜利面前找缺点,在困难面前找出路。
要小小气气地过日子,细细致致地做工作。贯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综合整理自《永恒的丰碑 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干部学院编著,大象出版社2014年)
焦裕禄与妻子徐俊雅的合影
家风故事一:铅笔、钢笔、文具盒
铅笔、钢笔、文具盒
焦守凤①
我上小学的时候,用铅笔不知道爱惜。每次写字总把笔头削得很细,抄一课书能削好几次铅笔。我还不喜欢用短铅笔,只用大半截就扔了,又要爸爸给买新的。这样要了两三次,爸爸就问我了:“你用过的铅笔头呢?”我说:“扔了。”爸爸说:“以后你要新的得拿旧的来换。”这样我就不敢乱扔了,看看还长,也不敢拿到爸爸那儿去换。用到只有一寸长了,我拿到爸爸那里,想着这次总可以换支新的了。谁知他拿出一个铅笔套,套在铅笔头上,对我说:“看,这不是还能写吗?”我又拿了回来,用了几天,这次用得只剩花生仁那么大了,才拿到爸爸那里换新的。我噘着嘴,很不高兴,嘟嘟哝哝说爸爸太抠索。爸爸听见了,笑了笑对我说:“别看铅笔小,这是经过很多工人叔叔劳动才制成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都应该爱惜。再说全国有多少学生,要都象你这样不节约铅笔,一年得多生产多少铅笔呀。”听了爸爸的话,我感到很惭愧,从这以后我就再也不胡削乱扔铅笔了。
我们班里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有个文具盒,只有我没有。我要求爸爸也给我买一个。爸爸说:“好,爸爸给你做一个。”第二天晚上爸爸下班回来,借来把小锯和锉刀,用木板给我做了个文具盒。做好后还用花纸剪了“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八个字,贴在盒盖上。我接过来一看,心里十分高兴。
妹妹玲玲上学以后,总吵着爸爸给她买一支钢笔,爸爸没有给她买。爸爸说:“你还小,不需要用钢笔,等大了爸爸给你买。”可是玲玲还一直惦记着用钢笔写字。有一次,她在路上拾到了一支钢笔,回到家里翻来覆去地玩着,后来又放到书包里了。弟弟叫她去交给老师,她说:“爸爸不给我买钢笔,我拾到一支也不叫我用吗?”爸爸知道了,就对玲玲说:“拾到的东西应该还人家。快把钢笔去还给失主,找不到失主就交给班主任。那怕拾到一分钱,咱也要想法送还给人家。”又告诉玲玲,一年级时用钢笔反而不方便,等老师说需要用钢笔时,一定给她买一支。又说:“你不是喜爱钢笔吗?要是将来你能用钢笔的时候,不小心把钢笔丢了,别人拾了也不还,你心里怎么样?现在那个丢失钢笔的同学,该多么希望有人马上把钢笔交还给他啊!”妹妹听到这里,立即拿出钢笔去交给老师了。(摘自《回忆爸爸》,焦守凤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注释】
①焦守凤:焦裕禄的大女儿。
焦裕禄家人的合影
家风故事二:一粒米来之不易
一天,焦裕禄下班回家,进门看到地面上有一块杂面馍,便弯腰拾起来,吹了吹沾在上面的土,放在煤火台上烤着。
焦裕禄放下手提兜,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二儿子跃进抢先坐在他腿上,小儿子保钢爬上背,嚷着叫爸爸讲故事。焦裕禄看着几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望着忙碌做饭的妻子,心想,现在全家的生活多幸福呀,孩子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受过旧社会的苦,不懂得种庄稼的艰辛,不知道爱惜粮食。这样下去,怎么行呢?
他对孩子们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暂时配了杂粮。可在解放前,我连橡子面窝窝也吃不饱……”
焦裕禄伸手拿过烤焦的杂面馍,接着说:“现在你们的生活和那时比可是太幸福了,没有吃过旧社会的苦,就体会不到新社会的甜哪!掺了粗粮的馍嫌不可口,就随便扔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你们想一想,随便扔馍,对不对?”
焦裕禄又进一步启发孩子们,“谁会唱《我是一粒米》?我来配乐。”他顺手摘下了挂在墙上的那把二胡。“我是一粒米呀,大家要爱惜,一粒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农民伯伯早起晚睡,每天去种地。小朋友啊,吃饭要注意。”清脆悦耳的歌声荡漾在家中。
五岁多的跃进,自知做错了事,惭愧地说:“爸爸,馍是我扔的,以后再也不扔馍,浪费粮食了。”小跃进接过馍,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摘自《永恒的丰碑 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干部学院编著,大象出版社2014年)
焦裕禄下乡
家风故事三:谁也不能看白戏
在焦裕禄刚来兰考不久的一天,夜已很深了,几个孩子都睡下了,唯独大儿子焦国庆还没回来。正要问,国庆从外面回来了,并愉快地告诉焦裕禄,他刚刚看了戏。焦裕禄问他谁给买的票。国庆说,他说自己是焦书记的儿子,售票员就放他进了门。焦裕禄听后眉头一皱,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就以干部子弟的身份看“白戏”。于是严肃地问道:“国庆,你看戏不买票,对吗?”
国庆说:“我是小孩,没人在意。”焦裕禄说:“年龄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宜,长大了就会贪大便宜,这是很危险的!演员唱戏,是一种很辛苦的劳动,看‘白戏’是一种剥削行为!”国庆听爸爸口气严肃,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表示自己再也不去看“白戏”了。焦裕禄从兜中掏出两角钱,交给国庆,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从小就要养成公私分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不要以为爸爸是县委书记,就要搞特殊。明天把钱送给检票的叔叔,向他承认错误!”
在兰考,很多人都知道焦裕禄爱看戏。他不但爱看演出,还爱看排戏,还时不时地给演员提点意见。有一天,他在兰考剧场外排队买票,有人惊奇地问:“焦书记,你看戏也排队买票啊?”
焦裕禄笑哈哈地反问:“我怎么就不能排队买票?”他买了一张第27排的票,对号入了座。剧场负责人发现他坐得那么靠后,上前拉起他,抱歉地说:“焦书记,请到前排坐。”
焦裕禄和蔼地说:“谢谢!我买的就是这一排的座。乡下群众轻易不进城,看戏的机会少,前排的位置应该让他们坐!”
剧场负责人说:“前排有给县委领导留的位置,这是多年的老规矩啦!”
这个“老规矩”焦裕禄早就有所耳闻,但不管剧场的负责人怎样拉他,焦裕禄都一动不动,并且清晰地回答道,“过去个别人兴起的‘老规矩’不合理,应当废除。”
为了纠正从看戏上反映出来的不正之风,焦裕禄首先从自身开刀,以国庆看“白戏”为例,在县直机关干部会上多次检查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不够。县委根据他的建议,针对当时的一些不良倾向,发出了《十不准》的通知。(摘自《永恒的丰碑 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干部学院编著,大象出版社2014年)
延伸阅读一: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徐俊雅①
我同焦裕禄同志生活在一起已有十多年,他好像永远不知道啥叫“难”。记得我们才从地方转到工业上那会儿,那困难才大呢!他文化不高,从来没有见过机器,别人给他介绍情况,他啥也听不懂。图纸摆在面前,看花了眼也不明白。当时有人就说:“看,拉牛尾巴的人也来学工业!”可他不听这些,还是迎着困难干。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的时候,他担任车间主任。他慢慢学会了看图纸,什么活也能干一些了。工人同志都喜欢他,说“老焦真行,钻劲儿大,是咱们的好主任!”
到兰考以后,他经常下乡,时常一去就是十多天。我们见面的机会比过去少了。有时我们在路上遇见,他总是朝我笑一笑,就匆匆忙忙骑车走了。
记得那是一九六三年的夏天,一连几天下大雨。他冒着猛雨下乡去了。好几天以后才回来。他对我说:“这雨下得真好。”我责怪他说:“一个兰考县都快淹完了,还好呢!”他说:“俊雅,不下这么大的雨,怎能知道它淹到啥程度?你挡不住老天下雨,今年受淹了;可当你查明了水情,知道了地势高低,就能制住老天,明年咱们就不叫它淹。”经过一年的苦干,一九六四年同样下了很多雨,受淹的地就大大减少了。
……
他时常对我说,作一个领导人,要处处以身作则,不要特殊化,要完完全全遵照党的政策办事。到兰考后,我们全家搬到县委机关住。院子里孩子很多,他们常常叫着闹着满院奔跑,有时就闯到办公室里,影响工作。县委就作出决定,让家属全部搬出机关。当时我不想搬,住在机关里上班近,用家具、打热水都方便。我想看一看,等别人搬了我再搬。老焦知道我的心思以后,就严肃地对我说:“你光图自己生活方便,就忘了对工作不方便。要是谁都看着别人,就一个也搬不走。我们应该第一个搬。”我们搬家以后,别的同志也一个个搬出了机关。
一九六二年冬天,领导上知道我家孩子多,过冬棉衣有问题,决定照顾我们三斤棉花。他一直不让我去买。我一再向他说,他都坚决地回答:“一个领导人,绝不能特殊。”
离我们家不远,有一个大坑塘,原来塘里有一些野鱼。老焦发现这个塘可以养鱼,就让人给放了几万尾鱼苗。他非常爱鱼,有时看到捕鱼队去打鱼,就跟同他们一起打鱼。有时他把鱼捞上来看看长多大了,再放回水里。有一天,渔场的同志用桶装了十多条活鱼到我家,说:“焦书记为这鱼塘没少操了心,这几条鱼让他尝尝鲜吧。”孩子们看到鱼喜欢得什么似的,二儿子跃进趴在桶边上捞鱼,直嚷:“俺要吃鱼,俺要吃鱼。”老焦知道后,对孩子们说:“这鱼是叔叔们劳动养大的,咱们不能要。”说罢,把鱼放在盆里,让大儿子国庆送还了渔场。
我们来兰考后,我哥哥嫂子不断对我说:“让你侄新太给老焦当个通讯员,不比用别人强吗?那孩子字写得好,算盘打得哗啦啦,当几年通讯员不就提升成干部啦!”我知道老焦的脾气,没敢提。可挡不住他们老是絮叨,有一次就向他提起这事。话还没说完,他就打断我说:“不中!现在农业上需要知识青年,那里的天地很广阔,让他在那里好好干。我是一个县委书记,我不能随便用人,带头违反国家的政策。”
在生活上,他从来不感到啥叫“苦”。我知道他有病,有时给他买点鱼肉,他不肯吃,总是说:“咱们的生活比起贫下中农已经好得多了。我过去也是受苦人出身,生活可不要浪费啊!”他的一条薄被子不知盖了多少年,轻轻一扯就是个窟窿。那双袜子,袜底袜筒补钉压补钉,还不肯买新的。有一次,我气得不给他补,他就拿起一块布自己补了起来。
老焦非常爱孩子,孩子们也爱他,一见他回家,总是扑过去,一个个往他身上爬。他就背上驮一个,怀里抱一个,胳膊上挎一个,高高兴兴进屋来,他给他们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
可是他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国庆要买本子,他先要看看旧本写完没有。买了东西剩一分钱也要向孩子要回来。他说:“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割麦的时候,他就带着孩子们下乡,参加劳动,让他们知道农民种粮食是多么辛苦。
……(原载于《人民日报》)
【注释】
①徐俊雅:焦裕禄的妻子。
焦裕禄在工厂学习
延伸阅读二:我的父亲焦裕禄
我的父亲焦裕禄
焦守云
父亲去世已经50年了。
1922年8月16日,父亲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的小山村自耕农家庭里,小学毕业生,青少年时代他曾逃过荒、要过饭,做过长工、打过短工,还当过挖煤工。
父亲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随军南下,曾经在河南尉氏县搞过土改,他工作最长的时间是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以下简称“洛矿”),他在那儿工作了9年。
在洛矿,父亲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深造。厂里把他作为选干生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又到大连起重机厂当了2年的实习车间主任。父亲在洛矿担任过车间主任、调度科长等职,1962年年初,他又调到当年参加土改的尉氏县,当了半年的县委副书记。
1962年冬天,他调到河南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几个月后任县委书记。父亲在兰考的那段时间,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时期。
带头治“三害”,就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兰考县位于河南东部,与山东搭界,北依黄河,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地方。黄河多次改道,给兰考留下了大片的沙荒地、盐碱地及内涝。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给兰考带来了多年的灾难。
1962年冬天,父亲到兰考工作,这一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三害”加上自然灾害,兰考的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点,亩产只有43斤。当时兰考有36万人,灾民近20万。兰考紧邻陇海铁路,火车一来,大家都哭着喊着往火车上挤,灾民要逃荒到丰收区去。
在兰考,父亲组织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县火车站召开,因为当时灾民每天都集中在火车站。父亲指着逃荒要饭的人群对参加会议的委员说:“同志们,灾民们背井离乡去逃荒,党把兰考36万人民交给我们,我们不能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是我们失职啊!”
“三害”不除,兰考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面对大家的畏难情绪,父亲动情地说:“小鸡凭着一双爪子挠食吃还饿不死,我们有党的领导,有36万兰考人民,每人都有两只手,还愁治不了灾,养活不了自己吗?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生产自救的决心。只要我们发扬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一定能够挖掉穷根。是共产党员,就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当时兰考的沙土地有24万多亩,风沙非常大,一刮风水井都会被沙填平,晚上关好的门第二天就能被风沙堵住。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兰考的沙丘,一刮风,沙丘就随风滚动,危害很大。
“必须查清风从哪来、到哪去,哪儿是风口,不能再让沙丘到处流动。”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风最大的时候就是父亲他们查风口的时候,风刮得他们睁不开眼,一张口就是满嘴的沙土,合上嘴,嘴巴里就咯吱咯吱乱响。可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查清了兰考的风口和风沙走向。
查出了风口,如何治理风沙?大家着急。一天早上,父亲在村口看见一个农民拿黏土封坟,父亲问他为何这样做。农民说,这是他母亲的坟,一刮风,坟头就没了,拿黏土封上坟,种上草,再大的风也刮不动,只要一个上午就能封好。当时父亲就想,兰考36万人还愁封不上那些沙丘吗。回去后,父亲立即召开会议,提出“贴上膏药、扎上针”的计划,贴上膏药就是拿黏土把沙丘封上,扎针就是种上树,时间长了再大的风也刮不动沙丘了。沙丘不流动了,沙土地就好治理了。
但执行计划时又遇到了困难,大家吃不饱肚子,怎么干重体力劳动?父亲召开了动员大会,他说:“……如果你们留下来治理沙丘,我保证你们能吃饱。”
兰考的土地上不长粮食,父亲组织多个小分队用救济款去丰收区采购萝卜干、红薯片、粉条等代用粮。于是,许多村民就留下来勒紧裤腰带干,有了领导干部带头,村民也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很快,他们就用最简单、最实用的办法解决了封沙丘的问题。
兰考有16万多亩盐碱地,寸草不长、颗粒不收,铁路两边都是白花花的,像刚下过小雪。上世纪50年代,那里的老百姓卖小盐,不交税。要是地里全是盐还好,地里有盐、有硝也有马尿碱,必须区分开来。当时兰考没有盐碱化验器,父亲就说:“我有一个从老农那学的办法,这个设备人人都有,结果准确、携带方便,那就是咱们的舌头,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臭的是马尿碱。”父亲领着大家尝遍了兰考的盐碱地,把土地做了一个大致的分类。
治盐碱非常难。父亲下乡的时候发现一个农民的菜长得特别好,问其原因,才知道是农民把一米以下的土挖上来翻到上面来种地,土质能维持一两年。“兰考急需生产自救,这样做起码能解决当年的吃饭问题。”于是兰考就开始了土地深翻工作。1963年,在经过改造的盐碱地上,终于种上了庄稼,兰考取得了1958年以来最好的收成。
兰考位于黄河最后一道弯的拐弯处,黄河泛滥给兰考留下了许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根本种不了庄稼。更可怕的是一旦下雨,就会造成严重内涝。1963年8月2日到9日,下了整整8天的大雨,兰考人称为“白帐子雨”。雨又大又急,洪水横流。除了留下两位值班的同志外,父亲带着县委其他同志去各地考察水灾情况。
面对这样的大雨,有村干部犯愁,写了一首打油诗:吃也愁、穿也愁,住也愁、烧也愁,前也愁、后也愁,黑也愁、白也愁,进门愁、出门愁,愁来愁去没有头。读完后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一些村干部也跟着哭。平时性情很好的父亲当时就急了:“哭有什么用,天还是要下雨、地还是会积水,哭要是有用,我就带头哭。”于是趴桌子上做了一个哭的样子,同志们看他这样就破涕为笑了。父亲说:“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群众都眼巴巴看着县委,干部如果不能挺直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这叫‘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在父亲的带领下,一支由水利技术人员、当地干部和县委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察队伍出发了。父亲生前就画了许多兰考地形图,但还有很多没画完。父亲去世时,群众打出的横幅是:“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
他管村里的大娘叫“娘”
在治理“三害”过程中,父亲提出了“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要求,每次到农村,他都要去最穷的那家人家去吃百家饭。“只有到最穷的人家去,看屋里有没有粮食,床上有没有被子,老人身上有没有棉衣,才能了解这个村到底是什么样的。”为此,他曾经在一个饲养员老大爷的牲口棚里住了三天三夜。
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父亲和同事到了一个五保户家里,那家里一共两口人,老大娘是盲人,老大爷是个病人,躺在床上不能动。父亲到了他们家,习惯性地看了一圈后,就坐到老大爷床头问寒问暖。这时候,大娘摸摸索索地走了进来,拉住父亲的手问:“你是谁啊,大雪天,你来干什么?”父亲拉着大娘的手喊了一声娘:“娘啊,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派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父亲喊人家娘,不是到兰考的习惯,在解放初期参加土改运动时,他看见村里头和他母亲年龄相仿的女同志,都喊人家“娘”,一是出于他亲近群众,二是他离开他娘的时间太长了,也一直没时间回家,他把这种感情寄托在老百姓身上。
当时,一个农民的孩子病得比较重,因为没钱给孩子治病,家里已经准备等孩子咽气了,送到村外去掩埋。父亲下乡的时候知道了这事,赶到孩子家里,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孩子还有呼吸呀,这是咱农民的孩子,赶快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去,想尽一切办法救活他。”后来这孩子被救活了。父亲去世后,孩子就改名叫张继焦,今年继焦已经50多岁了,一直在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工作,他经常对别人说:“我这辈子就做好一项工作,就是为我的焦裕禄爸爸守坟,焦裕禄爸爸的坟,我是离不开了,只要我能动,我就守在这里。”
父亲在兰考就留下了4张照片,那时候,照相是奢侈的事。4张照片中只有一张是他自己愿意照的,是那张他站在泡桐树下掐着腰照的相,其他都是别人偷着拍的。在兰考他没有一张工作状态的照片,他当时总是对搞宣传的同志说:“你应该把镜头对准群众。”镜头对准群众,群众干劲就更足了,他们说:“使劲干哪、使劲干哪,你看他们给咱照相呢!”
……
他身边的物件,都成了与疾病斗争的见证
到了1963年11月,父亲的病越来越重,肝疼得也越来越厉害。他越来越瘦,脸色又青又黄,颧骨高高耸起,变得憔悴不堪。他身边的一切物件,都成了他与疾病斗争的见证。
刚开始,父亲肝疼时,就用茶杯盖上的疙瘩使劲顶肚子里的疙瘩。如果在写字,父亲就会用钢笔伸进去摁着;如果两只手都被占用,他就用刷衣服的刷子一头顶着肝一头顶着藤椅工作,时间长了,藤椅上就被顶出个窟窿。
有好几次,父亲工作结束了,还没站起来,就倒到了地上,那么大的个子,半天起不来,那是肝太疼了。母亲哭着劝他去看病,他说:“别着急,我把该安排的工作安排好了,就会去看的。”后来发展到肝疼得睡不着觉,他就把那些平时用的钢笔、杯盖搬到床上。母亲说那段时间父亲睡觉都是趴着睡,如果不趴着,那些东西就顶不住肝。
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可他依然坚持工作。有次,父亲到农村听大队领导汇报工作,因为肝疼,冷汗一个劲地出,用来做记录的钢笔,两次从他手里掉了下来。在场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紧张,立即把他送去开封地区人民医院。
到了地区人民医院,父亲被诊断为肝癌。当时大家不相信,送他到河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去诊断。父亲最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皮下扩散。据医生说,父亲肚子里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瘤子,大的有鸡蛋那么大,小的像黄豆那么大,父亲的生命最多只有20多天了。
他们带着父亲回到了河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那20多天里,父亲遭受了最大的苦、最大的罪。开始他还打止疼针,满怀希望自己能好起来,再回到兰考领着大家除“三害”。当他觉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时,开始拒绝打止疼针:“止疼针只能止疼,不能治病,这个药这么短缺,我能省一针就省一针,把药留给最需要的人吧!”
不打止疼针怎么办,父亲有时趴在床上,有时跪在床上,甚至还会把香烟点燃来烧自己的胳膊,他说这是他发明的肝疼转移疗法:“我其他地方疼了,肝疼就会稍微好一点。”胳膊上的皮肤没用了,他又开始烧肚子上的皮肤,大家见了都扭头落泪。
当时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和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来看他,他拉着两位领导的手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我没有达到兰考人民对我的要求,我心里很难过。”这两位领导说:“组织上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你对后事有什么安排、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你就和我们说吧。”父亲沉默了一会说:“我对组织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我死了以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我死了,也要看见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父亲临终时,把母亲叫到身边,说:“没有想到,我这么快就要走了,我走了以后你会很难,你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你再苦再难,都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你还要记住,再苦再难,也不能向组织伸手要钱要东西要救济。”这是他对母亲最后的交代。母亲当时才33岁,需要照顾两家的老人,还得抚养6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是给她约法三章。
1964年5月14日上午9时45分,父亲永远停止了呼吸,那一年,父亲42岁。父亲走了,我们家的天也塌了,母亲领着我们6个孩子,谨遵父亲临终前的嘱咐,艰难地生活。我们的日子是在母亲的泪水中度过的,父亲走了她没有了精神支柱,母亲流了许多泪,老了后还留下眼疾,不哭也流泪。
父亲不是苦行僧,但在兰考他舍弃了一切爱好
父亲不是苦行僧,也不是天生就喜欢吃苦受罪,实际上他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好与追求。
他身高一米七八,皮肤黝黑,但长得非常英俊。到兰考前,父亲一直在哈尔滨、大连、洛阳等大城市工作,接触的都是新潮的东西。当时父亲有些文艺范儿,他二胡拉得非常好,舞也跳得好,还是个出色的男中音。早在南下工作队的时候,他就在文工团工作,他们工作队排练了歌剧《血泪仇》,由父亲出演男一号。
父亲对生活是很热爱的,工作再忙,胡子也刮得干干净净;衣服再旧,也洗得干干净净。父亲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还爱钻研。他在大连起重机厂时,给他们的厂报、广播电台写了很多文章。父亲这辈子穿的一件最好的衣服,就是母亲用他的稿费买来的。
但在兰考艰苦的环境下,首先面临的是解决民众温饱的严峻问题,父亲只能舍弃了他一切的爱好,一门心思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就像兰考一位领导干部说的:“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是跑步度过的。”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END
来源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
审
|安 然
责
编
|卢立飞
技
术
|颜宗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
用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时代视角,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传达上级资讯,传播廉洁文化,传递核心价值。
最新文章
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丨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赢得历史主动
节气说廉 | 大雪:大雪映廉心,清廉润德魂
@所有人,全面建设清廉山东知识竞赛邀您来参加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纪检监察职能职责 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
纪法百科丨准确运用“四种形态”
纪法百科丨党的纪律
警钟长鸣 | 2024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603起
“扬清风正气,润廉洁初心——青年话清廉” 廉洁故事分享会决赛顺利举行
节气说廉|小雪:初心如雪 守廉御寒
工作动态 | 甘肃中医药大学纪委来校调研交流纪检监察工作
工作动态 | 滨州医学院纪委来校调研交流纪检监察工作
工作动态 | 学校开展“能力提升年”纪检监察干部警示教育活动
节气说廉 | 立冬:冬临万物寂,雪落韵无穷
工作动态 | 学校举办“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年”纪检监察业务培训会
工作动态 | 学校举办“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年”纪检监察业务培训暨大比武
节气说廉 | 霜降:霜降催廉意,清风满人间
工作动态 | 纪委党支部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先锋作表率促行动,扎实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主题党日活动
工作动态 | 青岛科技大学、济宁学院纪委来校调研交流
要闻 | 省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要闻 | 牢牢把握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
警钟长鸣 | 21人被查,19人被处分……
要闻 | 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部署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 焦裕禄:廉洁典范 人民公仆
工作动态 | 纪委党支部联合财务处等四个党支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节气说廉|寒露:菊花寒露浓,廉洁常驻心
要闻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
要闻 | 全省清廉学校建设部署会议召开
要闻 |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警钟长鸣 | 2024年8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3210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山东省纪委监委公开曝光4起损害营商环境典型问题
廉诗共赏 | 心至廉 路致远
工作动态 | 我校承办高校纪检监察业务大讲堂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丨第61期违背公序良俗行为的处分规定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丨第60期: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行为的处分规定
节气说廉 | 秋分:秋风意正,明心显德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丨第59期:涉外工作违规的情形和处分规定
要闻 | 夏红民到济南、枣庄调研督导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丨第58期:这些做法,属于泄露组织秘密行为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丨第57期:对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等行为的处分规定
要闻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工作动态 | 纪委党支部圆满完成届中调整工作
廉节纪语 | 关于2024年中秋、国庆期间严明纪律、加强作风建设的通知
警钟长鸣 | 山东省纪委监委公开曝光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丨以高质量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保障教育强国建设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丨第56期:滥用问责的处罚规定,以及实施该规定的好处
要闻 |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要闻 | 李希在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 立足职能职责纵深推进党的纪律建设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