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药物,从常见的片剂、胶囊到泡腾片、口服液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服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由于对药物知识的缺乏或误解
很多人会采取一些
错误的用药方式
这不仅影响药效发挥
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下面是七种常见的错误用药方式
↓↓↓
片剂研磨成粉
错误做法
有些人认为粉末状药物更易吸收,为了方便吞咽就将片剂研磨成粉后服用。
危害
首先,片剂的设计往往考虑了药物的稳定性、释放速度和保护胃黏膜等因素,研磨成粉后可能破坏这些特性,导致药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其次,粉末状药物可能更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身体不适。
胶囊拆开服用
错误做法
一部分人担心胶囊壳难以消化,或想直接服用内容物以加快吸收,直接将胶囊拆开服用。
危害
胶囊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控制药物在肠道的释放位置和时间。拆开服用可能导致药物在胃中提前释放,降低药效,同时药物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甚至引起损伤。
口服液加热后服用
错误做法
有些人认为加热可以杀菌、改善口感或缓解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于是将口服液加热后服用。
危害
口服液中的药物成分能在特定温度下保持稳定性和活性,对于某些需要保持特定pH值或溶解度的药物,加热可能改变其理化性质,导致药物成分失活或变性,从而降低药效。例如,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中的铁元素在加热后可能失活或氧化变质,影响铁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多种药物混合服用
错误做法
为了快速缓解症状,很多人在未经医生或药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短时间内连续服用。
危害
当多种药物同时进入体内时,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抑制某种药物的效果,甚至产生新的、不可预测的药理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另外,药物在体内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会加重这两个重要器官的负担,长期将多种药物混合服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如果药物剂量过大,还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错误做法
有些人不按照医生或说明书的推荐剂量使用药物,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或经验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在症状减轻时自行停药。
危害
随意增减剂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剂量过高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中毒。抗菌药等需要维持一定药物浓度,如果随意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无法被彻底消灭,从而产生耐药性。这不仅影响当前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为未来的治疗带来困难。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情迅速反复或恶化。例如,高血压患者突然停药可能引起反跳性高血压,增加患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抗癫痫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癫痫持续状态;抗精神病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戒断反应。
泡腾片直接放嘴里吃
错误做法
没有将泡腾片溶入水中后服用,而是将其当作普通片剂直接放入嘴里。
危害
泡腾片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钠与有机酸,这些成分在遇到水时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泡腾片迅速崩解。然而,如果直接将泡腾片放入嘴里,没有足够的水分触发这一反应,那么泡腾片中的这些化学物质可能灼伤口腔黏膜。如果泡腾片在嘴里未能完全崩解,而是直接进入消化道,消化道内的黏液与泡腾片反应可进一步刺激黏膜,引起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另外,如果泡腾片崩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及时排出,还可能进入呼吸道引发呛咳。在极端情况下,大量气体可能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这种风险更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泡腾片中含钠较多,平时血脂、血压较高或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少用或慎用泡腾片。
用饮料送服药物
错误做法
在服用药物时,使用各种饮料(如碳酸饮料、茶饮料、乳品饮料、果汁等)来送服药物,而不是使用白开水或纯净水。
危害
饮料中的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效。例如,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可能与弱碱性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吸收;茶饮料中的鞣质可能使抗生素、铁锌制剂等产生沉淀,降低药效。另外,饮料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增强药物的副作用,或是对胃肠道产生更强的刺激,改变胃肠道的pH值或黏膜状态。碳酸饮料可能增加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茶饮料中的咖啡因和茶碱可能对抗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乳品饮料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络合物,降低药效。
只有掌握正确的用药方式,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我们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在服用新药前,充分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中的要求储存药物,避免受潮、变质;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创口贴和创可贴是两种东西,真不是口音问题!用不对还会加重伤口感染风险→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