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
作者||李敏杰 推荐||王皇义
▲沈琪,浙江临海人。1933年10月出生,1949年9月入伍。曾任学员、文化教员、连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组织科长、团副政委、军司令部直工处长、野战医院政委、集团军干部文化学校副政委(副师职)等职。1988年9月离休。1985年至2009年在集团军党史办公室,编写党史、军史资料。主编多部著作。先后5次立功,10余次受奖。被评为全国、全军、兰州军区、集团军优秀离退休干部,出席兰州军区第六次党代会,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1988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章”。
沈琪离休后成了军史专家
文/李敏杰
路是从荆丛生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凡事都要脚实地去做,不驰空想,不鹜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人、做事,则功业可就。▲ 沈琪的兵之初
建国前参军入伍的沈琪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位业余却比专业军史征编者还执著,更富于求真务实、成果累累的实干家。
他征编和撰写的军史资料与著作等身,为部队存史、资政、育人留下了真实、生动的教材。他曾多次被兰州军区评为先进党史工作者、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全军的先进退休老部。熟悉他的战友们都夸他离休之后出了名。▲ 1954年5月于朝鲜安边
我知道沈琪的名字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陆军第62师宣传科当新闻报道员,采访中知道师直高炮营有个埋头苦干军政兼优的基层政工部沈琪,在北京军区军兵种比武中获高射炮兵军事、政治双第一。他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先后5次立功、10余次受奖,被师表彰为优秀干部。但是由于他的低调行事,不愿出头,甘愿平凡地生活、做人,作无名英雄,他的先进事迹并没有宣传报道出去,当时实在令我们报道组的同志感到惋惜和愧疚。1962年8月,因东南沿海形势紧张,机关精简,我被调任师直喷火连文书兼军械员,那时早已是高炮营三连政治指导员的沈琪,因为师直的部队集会和露天放电影,常常要赛歌子、拉歌子,我俩均为高炮营和喷火连赛歌、拉歌的组织和指挥者,你来我往,唱得热火朝天,豪情满怀,建立了情谊。
没想到一年之后,沈琪被调任62师政治部组织科当干事,我被任命工兵营书记不久,即到师干部科任干事。由于我有新闻报道的爱好,常和沈琪等组织科的同志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和研究部队学雷锋活动与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的经验问题,他们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线索并活跃了我的思想。也由于我的兴趣和爱好,1964年的10月,我被选调到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任记者,依依不舍地匆匆离别。沈琪等是62师政治部帮助我不断进取的好同志,老同志。之后,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因为我经常到21军62师的有关部队采访和接触62师的许多老首长、老战友,还是经常听到和了解到沈琪不断进步的信息和情况。▲ 1973年12月,在宁夏鸣沙、团营建总结庆功授奖大会上讲话。
日月运转,天不转地转。直至1986年之后,我由新闻工作改行从事党史、军史编写工作,又与沈琪跳到了一个“战壕”里并肩从事史料的征编“战斗”。此时的沈琪已年过半百,已由21集团军干部文化学校副政委(副师职)的岗位上退居二线,组织上安排他到集团军军史办公室工作。沈琪曾先后在部队任组织股长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组织科长、农场分场政委、军司令部直工处长和野战医院政委等职,虽说他是一个一个台阶锻炼成长起来的,有丰富的基层政治工作经验,但要从事集团军军史的组织领导和征编工作,却是一个门外汉。但沈琪不畏难,不怕苦,坚持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来攻坚,节假日、星期天,常常在资料室、图书馆看到他的身影,他以“两个决议”为准绳,搜集史料,撰写军史,就连休假、住医院,也要采访当年曾在第21集团军战斗、生活的老首长、老英雄,特别是老首长、老同志来队,他日夜作陪,抓住良机不放,为部队留下了一批活的史料。▲ 沈琪与王克上将(左三)、关凯中将(左一,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刘雷上将(时任21集团军政委)、袁敬伟(左二)、冯光辉(后排)合影。
1989年9月,上级颁发了沈琪离职休养的命令,但他接到命令第二天,依然到办公室埋头工作,有人不理解地说:“人到码头船到岸,离休的人游山玩水、过休闲日子,可沈琪离休前后的干劲没啥两样,真是难能可贵。”一晃又是好几年过去了,离休后的沈琪不仅仍坚持上下班,而且节假日还常常泡在办公室里加班。了解内情的人无不佩服地说:“这オ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就这样20多年之后,直到他主编的《陆军第21集团军各级领导名录》、《中共陆军第21集团军组织史》、《陆军第21集团军军史画册》、《战火中的文团员》(副主编)与参加编纂的《风流千古》(革命烈士传集)、《解放杭州》、《江淮拂晓》(回忆录集)以及集团军军史馆的修建布展完成和《集团军军史》(第二卷)等出版,他才把家搬到西安小寨集团军干休所。军史编写离不开像沈琪这样“求是”之人,沈琪的离休命令刚宣布,集团军即返聘他为军史办顾问,参与业务工作指导。有人开玩笑地说:顾问顾问,顾上问,顾不上就不问。沈琪却不是这样认为。他除了军史办的行政事务不再过问,业务上的事,他一样也不少。由于人事变动频繁,军史办当时几乎都成了新手。为了使这些同志尽快熟悉业务,沈琪对年轻同志总是心贴心、手把手地搞好传帮带。这些年轻的同志大都是从中心工作部门调进来的,他们从事军史编写工作后,发现干这行接触领导和部队的机会很少,有时还得不到与其它部门干部同样晋升机会,影响到工作积极性,有的甚至还产生了调出和转业的想法。沈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与年轻的同志谈心交心,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启发大家,鼓励年轻的同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做得出成绩。年轻的同志从他的经历和对军史工作热爱中得到启悟:编史的使命重要,责任重大,从事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出博览群书、好学多思的良好习慣,而且还可以通过坐“冷板発”,磨炼出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平和心境和良好操守。另外,他也积极向组织推荐提升使用这些同志的建议名单。▲ 沈琪与刘精松上将(左一,原兰州军区司令员)、钱树根上将(左三,时任21集团军军长)
军史办承担《集团军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中共21集团军组织史》和《集团军历史画册》编纂工作刚刚展开,《兰州军区史》征集回忆史料和历史图片、革命烈士传、英模谱等工作又同时进行,以及为集团军筹建军史馆和指导部队编史建馆等工作也在进行之中。为完成这些繁重的任务,沈琪积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除了亲自担任集团军3本丛书的主编外,其他各项任务来临时,他不仅先走一步当好“向导”,而且在一些难点问题上充当主攻手。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新四军老战士刘健身主编的陆军第62师师史《铁流万里》8卷丛书,共计300多万字,由沈琪等协助征编,沈琪不仅为刘老提供大量的史料和图片,还积极地主攻难点,补实补漏。曾任62师政委,后任陕西省军区副政委的萧潮,“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离世,留下的历史材料极少,但萧在62师转战西北时期,对于师党委和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沈琪特地撰写了一篇回忆萧潮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部队执行剿匪和支援国家修建兵工专用铁路的情下,进行大会思想动员,循循善诱的同时,坚持深入连队进行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抓好指导员队伍的思想工作,稳定了部队的情绪,鼓舞了指战员斗志的文章。之后,沈琪还觉得份量不够,又査档案,找老战友和其亲属座谈,和我一起为含冤九泉之下的老政委撰写了一篇传记,以表彰他的历史功勋。▲ 沈琪与夫人王金玉(左二),同裴怀亮上将(右一)及夫人贾凤梅(右二)合影。
沈琪对21集团军各部队的历史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称。即使他住进了干休所,年轻的同志有难题同样去求他,他都要查资料,找老首长,找答案,不解难题绝不罢休。他把解答问题的过程当作培训年轻人员的过程,他对年轻的同志热心、细心、耐心。在他的悉心引导下,集团军一批年轻的军史业务骨干茁壮成长。有六、七位年轻的同志写军史、学传统,提高了军政素质,先后被组织上晋升为师团职千部。▲ 2011年6月,沈琪与回西北看望老部队、老同志的刘冬冬上将(左一)合影。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举着的火矩。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沈琪已是年近9旬老人了,我也念过8旬。但兴趣与爱好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越老情越深,谊越重,照常聚会畅谈人生,交流思想,决心活到老,学到老,把自所熟悉和掌握的史料及有关知识传给后人,为党旗添彩,为军旗增辉。(作者李敏杰,曾为21军62师干部,后任兰州军区新华分社社长、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