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拂晓号角(fxhj2024666) 来源||李太忠供稿
视频中的几个地方,都是我当年战斗过一年的地方,至今仍魂牵梦绕。1、八十年代上甘岭。这是八里河东山的主峰,海拔高度1175.4米,与盘龙江西侧的老山主峰宛如两扇大门,锁住了盘龙江两侧的通道。我团一营(红军营)在这里坚守了整整一年时间。一等功臣罗军烈士就牺牲在主峰南侧的负21阵地上。上甘岭以缺水而闻名,“此山无泉涌,故名上甘岭”,是我们一个连长写的诗中前两句。近千人的吃水怎么办?靠盘龙江的水三级提灌引到山顶,儲存在水池里。越军发现了,用炮击把引水设施打坏,使上甘岭断水,饮水只能靠军工背水上山,十分艰难。一营因战绩突出,全营荣立集体三等功,所属步兵第二连被成都军授予攻坚守英雄连”称号。2、尖山。是我们一八一团基本指挥所的所在地。尖山的半山腰里有个自然溶洞,可以容纳几百人,我们团的基指和炮兵团的基指都开设在这个山洞里。为什么把炮兵团的指挥所和181团的指挥所放在一个山洞里呢?因为师里明确181团炮兵群由炮兵团和181团炮兵营组成,作战归181团指挥,把两个指挥所放在一起便于步炮协同,这确实是师党委师首长的高明一招。我和赵团长除下部队之外,基本呆在这个山洞里。这个山洞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空气不流通,呆久了缺氧难受。我们在洞外用发电机发电,每天只能保证几个小时用电,我曾经给上级工作组汇报指挥所里的三个分不清:“白天黑夜分不清,晴天雨天分不清,干部战士分不清"。外面是白天,指挥所里是黑夜。外面不下雨,指挥所里洞顶的水不停的滴。上级不来人,团长政委到每一个士兵,都是光膀子穿裤头,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烂裆问题不单是一线有,指挥所里也烂裆,因为太潮湿了。官兵们开玩笑说:“除了一颗红心没发霉外,其它的东西都发霉了。”3、八里河村。这是距离中越边界最近的一个村庄,就在我们团的指挥所下面。政府动员他们搬到后方去,但他们故土难离,宁愿挨炮也不搬家。这个村庄是我们在一年作战中唯一能够见面的父老乡亲。有时候在洞里憋不住了,我就带着警卫员和机关人员到村里透透气。我印象这个村里当时有十几个小孩子,最喜欢解放军叔叔,因为我们去村里都要带一些好吃的给孩子们。这些战争中长大的孩子们很机灵,防炮的动作要领比我们战士们还利索。有一次我正在村里和孩子们闲聊,敌人突然炮击,我准备招呼孩子们防炮,谁知一个孩子都不见了。人呢?全找到隐蔽物躲起来了。从战争学习战争真是一点也不假。2010年我重走老山前线,又到了八里河村,这里已经今非昔比,找不到当年的一点痕迹了。4、偏马。在盘龙江东侧,是我团三营和二营防守的阵地。我团1986年4月20日接防以后,三营在偏马方向坚守了三个月,然后撤到二线,准备担负下一阶段的出击拔点作战任务。二营接替三营防守偏马,一直到移交友军,二营在偏马方向坚持了九个月之久。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牛先民,负伤在偏马方向的负17阵地上。二营营长郭天琪,战后逐级升迁,正军少将退休。5、芭蕉坪。是我师183团基本指挥所所在地,闻名战区的“帐蓬小学”就诞生在这里。一段小视频勾起我当年的回忆,那里有太多的故事,那里有太多的传奇,那里有太多的正能量,那里有太多的铬印在脑海里的回忆……李太忠,1950年出生,河南孟州人,少将军衔。曾任21军181团政委,61师副政委,55师政委,61师政委,21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青海省委常委,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在担任金刚钻团政委时,带领全团赴老山参战,在历时一年半的作战中,全团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也荣立二等战功一次,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著有《来自实践的带兵之道》和《经常性思想工作漫谈》等5本书,共约100多万字,深受各级带兵人的喜爱。曾被国防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曾两次入国防大学学习深造,一次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