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50年深秋,一个来自吉林乡村的青年,怀揣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志愿军的行列,踏上了朝鲜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三年的浴血奋战后,他荣归故里,1964年退伍转业,直至退休,平凡地生活在乡间。他就是我的外祖父李延启,一位不平凡的抗美援朝老战士。
小时候,外祖父在我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其他长辈别无二致。他教会我在炕沿上灵巧地搓下玉米粒,田间地头传授我耕作的技巧,甚至会因一个成语的正确解释而与我争论不休。他的世界里,每一件事都值得全力以赴,无论大事小事,他总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询问外祖父战场上的经历。每当此时,他总是淡然地说:“国家需要时,理应挺身而出,没有什么可以犹豫的。你年纪尚轻,许多事情长大后自然会明白。”
岁月无情,外祖父的身体逐渐衰弱,医院成了他常去的地方。病榻前,他开始频繁地回忆往昔,向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战场上的故事。他曾是一名高射炮兵,面对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们几乎无力抵抗,天空中肆虐的敌机成为了战士们的梦魇。每当提及那些牺牲的战友,外祖父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光,他多么希望我们的军队能够拥有足以抗衡敌人的武器,减少无谓的牺牲。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报道,作者通过这篇报道将38军112师335团一营3连的英勇事迹传播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尽管外祖父隶属于不同的部队,但3连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心房。
“1950年11月25日,3连奉命直插松骨峰,阻击美军第2师9团的南逃。他们迅速占领了无名高地,成功切断了敌人的逃生通道。敌军的坦克和飞机轮番轰炸,3连的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顽强抵抗。”
“连长戴如义在腿部被炸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指导员杨少成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鼓舞战士们英勇作战,最终在与敌人的肉搏中壮烈牺牲。”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3连的战士们弹尽粮绝,手榴弹用罄,但他们没有退缩半步。代理排长高呼‘为烈士们报仇,为祖国争光,冲啊!’带领剩余的7名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共产党员张学荣、严佐政、胡传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肉搏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讲到这里,外祖父泪如雨下……
成年后,我考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我的专业方向。研究生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加入二院25所,投身于祖国的空天防御事业。参加工作的三年时间里,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外祖父的话语始终激励着我前行。每当面对紧迫的任务节点,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想到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守护祖国的安宁,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一次冬季外场试验中,产品在室外进行长时间测试工作,需要有人值守。当时寒风刺骨,大家都有些吃不消。我笑着对身边的同事说,“我是东北人,天生耐寒,你们快去室内暖和一下吧。”裹着厚厚的试验队服,“全副武装”的我认真操作着测试设备,此时此刻,外祖父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浮现,我仿佛更加理解了小时候他讲述的那些故事。当测试完成后,面对同事们敬佩的目光,我轻松地回应,“这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乡。”
不久之后,我首次参与的外场试验即将启动,内心充满了期待。长期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检验的时刻。随着指令的下达,橘红色的光芒犹如初升的太阳,紧接着传来的是试验成功的喜讯。
我想起外祖父曾多次对我说,“我希望你们这一代人能够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你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刻,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文:一室 小莫、刘伟
编辑:陈楠